我是凱莉-avatar-img

我是凱莉

61 位追蹤者
我曾是一名工作內容需要大量溝通的廣告人。一直以來我都熱衷追求大量資訊,興趣廣泛卻不專精。我喜歡心理學、理財、社會觀察、哲學等議題,對於我們生活的社會常浮現許多問題,並試圖一一分類、緩緩解讀這個世界,希望持續累積觀察,找出適合自己三觀的解答。
avatar-img
59會員
78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生命的來去,沒有真實遇到我們的大腦不會感到疼痛。這位公眾人物的離開,卻影響了我的全家心情,我也真的覺得好失落,也知道應該是離我很遠的事件,卻能共情他們家人的心情。 大S的驟逝,全家人已經悲傷兩天,我想就像鄧麗君、約翰南儂那時代,就算沒有喜歡他的人,也會覺得她就像身邊的一個認識的人,像隔壁班的美女風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有購物成癮或滑手機成癮的經驗,作者分享自身經驗,並探討這些行為背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文章指出,免運費、促銷優惠等商業手法容易讓人衝動購物,而手機的即時訊息則會讓人產生多巴胺,導致上癮。作者建議減少選擇、尋求購物顧問的協助,以及使用無上網手機來控制手機使用時間。
Thumbnail
當詐騙成為事實,該如何幫助受害者?這篇文章探討陪伴與同理心的重要性,並提供實際建議,協助受害者走出自責迴圈,重拾生活動力。
Thumbnail
謝謝您的分享❤️
你有沒有曾經遇到一種情況,被別人開玩笑但自己覺得被冒犯或是開別人玩笑,但沒有惡意,對方很生氣,甚至未來連朋友都當不成 玩笑話本來就不好開,你我都不會知道是不是踩到對方地雷 有些事情真的是一點殺傷力都沒有,但莫名的對別人就是如針在刺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都不能開玩笑了嗎?   當你覺得「這個玩
Thumbnail
三十前成年後,曾有段時間很汲汲營營的主動跟老朋友聯繫,很怕好不容易擁有的緣分,因為不常見面而斷掉,後來自己的工作忙了外務多了,漸漸的沒辦法跟過去的同學朋友常相處,有段時間覺得好像失去了很多朋友。 在看看社群裡,總是跟好多朋友聚會,總會讓自己萌生比較之心。 是不是自己真的聚會少了?
Thumbnail
文章寫得很好~年過40的我現在喜歡的是會互相聯繫的朋友,而不是我單方面的主動~不執著真的很棒~有時候以文會友結識新的網友也很不錯,每個階段的人生都會有相伴的緣份~
經常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腦袋總出飄出這句話,所以花更多時間去想著「我什麼時候會準備好呢」,但什麼是準備好呢?
Thumbnail
2019年9月,閱讀完《不消費的一年》、《斷捨離》,那年也看了Netflix的紀錄片《極簡主義》,起心動念決定來實驗台灣版的「不消費的一年」,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不消費的一年,在台灣做得到嗎?》。分享一下我的心路歷程! 只擁有『足夠』的衣物是我的嚮往,但做跟想完全是兩回事。 開始跟放棄都是如此容易
Thumbnail
我也是兩年前訂下不買任何新的衣物,不需要身上的飾品, 很神奇的我做到了,這兩年都沒有買耶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有關生命,你會怎麼形容一個人擁有生命力呢? 活著是各種的行為加總,擁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看得見的行為、數以百計的自我挫折與懷疑,然後再走出來,繼續生活著。 然而,生命力不是以去了多少的地方、換了幾個工作、擁有多少興趣、能吃多少苦、戶頭裡有多少錢,來計算的。經歷不能代表什麼,不完全能看出一個人的生命的力
Thumbnail
先有愛,才定義愛。還是先定義愛,你愛。 愛是什麼樣子,愛是什麼,我們生存在物質的世界,不管是用觸覺、聽覺、視覺,都能讓我們只感覺到「外界」。擁有這樣能力的我們,當然會很容易想要用「能瞭解的事物(物質)」去證明「無法清楚定義(抽象)」的事情,因為「量化」比較能有安全感。 我們開始證明著「愛的定義」是什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