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帶著散漫的心情閱讀,不過在最初的自序中,有段話意外讓我相當有共感:
每個人的步幅不同,步伐也不同。 即使走在同條路上,各自感受的溫度與痛楚也完全不同。這一路上,我明白了世上沒有錯誤的路,有的只是稍微遲來與崎嶇的路罷了。
人能對文字產生共感,是因為它將你難以言喻的心情具象化了。好的文字是要能讓人理解的,畢竟文字就是拿來溝通的。
本篇預計寫作的方式,並非像過去分成3個有邏輯的章節達到起承轉合的串接,我想跟作者一樣,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喜歡的部份就多寫一點。是一整座花園,但是每個花叢各異其趣。
本次要介紹的是韓國演員河正宇的《走路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他的魅力是在電影《與神同行》(大部分台灣人都是吧),我竟然不知道世界上有這樣的長腿帥大叔!?接著才發現原來他在《下女的誘惑》中也有出演伯爵的角色,這就是唯二我看過的作品了。
而他也演而優則導,不過根據書中自述成績都不是太理想,導演工作比他想像的複雜許多倍;他也曾經在紐約受邀辦過畫展,他發現,當你只是因為應邀開畫展、期限將至為畫而畫、甚至帶有想取悅市場售出畫作時,作畫的成果不但盡失本色(來自熟人評價),整個過程也相當疲憊不堪,失去了原本繪畫的樂趣。
整體來說他做過演員本職以外不少的嘗試,而他喜歡也持續在做的,莫過於「走路」這件事了,我想閱讀這本書也是被走路心得所吸引,倒不是多想了解河正宇這個人(笑)。
曾經有段時間工作及人際關係都讓我感到疲憊,偶然聽到同事依靠走路下班減肥的故事,自己嘗試後發現,除了因為走路發現平常沒留意的風景外,僅僅30分鐘路程後,心情也莫名開朗了起來,關於這個科學根據推薦大家可以去閱讀《真正的快樂處方: 瑞典國民書! 腦科學實證的健康生活提案》。
現在的我相當喜歡走路,也因此我想知道其他有相同喜好的人,大家都是從走路中獲得什麼樣的好處或體悟呢? 以下紀錄一些書中讓我引起共感的文字:
我的人生,終究也會和國土大長征一樣,空手而歸。假如人生的盡頭是所謂的「死亡」,是誰也避不過的「無」,那我們能做的,唯有每天努力著與喜歡的人們一起快樂地笑、一起快樂地聊。
國土大長征的開始,是來自某次河正宇對票房達一定成績後的許諾,沒想到票房還真的達標,讓他不得不願賭服輸、開始了從首爾走到海南長達20天的徒步長征,他邀約了不少朋友同行,這段過程甚至還拍成紀錄片《577計畫----徒步長征》。
根據他的想像,完成國土大長征想必是件轟轟烈烈的事情,當晚大家確實也一同慶祝狂歡,但是隔日他獨自一人時卻發現,內心不如他想像的有做大事後的滿足,那到底人為什麼要累死自己去做這些所謂的大事呢? 他認為是在這過程中和大家所經歷的事,才是最終會刻在心裡的痕跡 ,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對我來說,日常的例行公事即扮演著錨的角色。即使置身緊急狀況,只要重複做著一直遵循的例行公事,那怕模糊,也能看見終能回歸正常的希望。
經歷過一周工作日後,我通常周末需要至少待在家一天才能讓身心重置到舒服的狀態,起初我不太明白這樣的道理,覺得也許是身為I人需要有獨處的時間,但看到這段文字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我需要日常來幫助我生理與心理回到正常平衡的狀態,在經歷一周的大風大浪後,我們可能都帶著被擾亂的心神、偶爾感到無所適從,但是藉由買菜、打掃、好好烹調跟運動,我們能知道要先做什麼,而在做的過程漸漸調養節奏,讓自己回復身心準備再承受下周的風雨。
河演員是這樣說的:人並不強大,反而很容易因為各種因素而不穩定,例行公事的力量,在於紊亂的思緒蠶食腦袋或意志力薄弱的時候,能促使我們先動起來再說。
偶爾會遇見一出事就馬上怪罪別人的人。我固然能理解希望自己傾注的努力恆獲得肯定的心情,但如果自己也是如此,別人自然也一樣。一心認為只有自己努力付出、耗盡權力的想法,似乎有些太膚淺與狹隘了。越是將責任往外推,留給自己的往往僅剩惱怒與委屈的心。
最近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態度,從前尚且有為他人著想的心態,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漸漸對某些同事的工作能力或態度感到不耐煩,會開始怪罪都是別人不上進的錯、別人態度有問題等等,久而久之開始怪罪這份公司政策亂七八糟、工作環境好差、大部分同事素質低下,是的,我留給自己的僅剩憤怒與委屈的心,開始對工作不上心。
不論是在本書或是之前的 読感|《多巴胺國度》用成癮的科學精煉出戒癮的智慧 ,都提到了「自己的責任」,我們必須在問題中認清自己也有部分責任,如此才有可能改變,先對自己誠實、才能看清問題解決的方法,否則留給自己的僅剩滿滿的負面情緒。
無數的人與情況將自己連結其中,才讓我這個人得以存在。
我們都是在與環境無數互動後形成的現在,並且會持續改變。最近得到朋友的反饋是:現在的我比較會替他人著想,但是以前的我比較快樂。
人不能獨活,但要在內耗與快樂取得平衡實在是很大的課題,容許我給這篇文章最後留個我自己也尚未找到答案的議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