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照片不像照片——這是攝影,還是另一種繪畫?
當你走進馮君藍的攝影展,第一眼很可能會困惑: 這真的是照片嗎?
那些骨骼、貝殼、蛋殼,靜靜地排列在布面之上, 光線溫柔、構圖嚴謹,像是從卡拉瓦喬或達文西的畫布裡走出來的靜物畫。如果說攝影是按下快門的瞬間,捕捉現實, 那麼馮君藍的影像,則是用光影與時間慢慢雕刻出的舞台—— 在現實的表層之下,堆疊出一場精神性的觀看體驗。
那麼,這些照片到底是真實的紀錄?還是畫筆下的創作?
文藝復興的視覺語言:為什麼馮君藍的照片像畫?
馮君藍的攝影作品之所以充滿「油畫感」,核心就在於他對「觀看方式」的精心設計。
這不只是簡單的美感選擇,而是一場借鏡文藝復興美學的視覺實驗:
- 明暗對照:
如卡拉瓦喬般劇烈的光影分配,製造戲劇性張力。
- 對稱與中心構圖:
物件位置經過計算,彷彿宗教畫中的祭壇配置,主體拔高、背景留白,營造一種神聖感。
- 材質與色調的厚重感:
色彩近似達文西晚期作品中那種柔和偏黃的色階,不是冷硬的黑白,而是帶有歲月感的褐色與乳白。
這些手法,讓他的照片遠離「快門即真實」的想像,反而接近「畫面即信仰」的敘事策略,更像是油畫的質感、而非只是攝影把「真實化為影像。」
攝影的本質:捕捉現實,還是編排寓言?
一般而言,攝影常被視為客觀的記錄工具,彷彿照片的每一處細節都是真實存在的。然而,攝影師的選擇——鏡頭的角度、曝光的設定、後製的處理,無一不在影響觀者的感受。
馮君藍的作品,便是對這一認知的挑戰。
他在影像中刻意營造特定的光影氛圍,使畫面超越現實的冷峻,而呈現出更具詩意的感受。他的作品不單單是風景或人物,而是經過構思、精心安排的視覺敘事。這讓他的攝影作品不再只是「捕捉現實」,更是一場關於觀看的辯證——
你所見的世界,真的是它原本的樣貌嗎?
當主觀與現實交融
攝影不只是按下快門的瞬間,而是攝影師在取景框內塑造的視角。我們拍下的,從來都不是「全部的世界」,而只是我們選擇看見的那一部分。
有人喜歡廣角視野,試圖納入整個場景的壯闊,有人則習慣裁剪畫面,專注於細節的刻畫。馮君藍的作品,則是刻意在這種取捨之間尋找一種平衡——讓畫面在現實與主觀詮釋中共存。
他的作品讓人聯想到印象派繪畫,透過光影變化與構圖設計,引導觀者的情感。他的影像不只是陳述,而是讓你身臨其境,透過他的視角,去「感受」他所見的世界。
當我們看待一張照片時,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世界」本身,還是攝影師希望我們看到的世界?這或許正是攝影最迷人的地方——
它是一場關於「觀看」的藝術,而非單純的事實紀錄。
攝影的本質:記錄,還是創作?
當我們拿起相機,按下快門時,我們是試圖留住現實,還是創造新的現實?
馮君藍的攝影,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他的作品不像紀實攝影那樣單純捕捉瞬間,也不像數位影像後製那樣完全改造畫面,而是在兩者之間游移。他的影像是「見證」,也是「想像」,是「現實」,也是「詩意」。
也許,這正是攝影最有趣的地方——
它並非單純的記錄工具,而是一種介於現實與主觀詮釋之間的藝術形式。
結語:你的觀看方式,決定了你的世界
當我們看一張照片時,是否還能單純地相信它的真實?當攝影不再只是紀錄,它是否仍然能作為客觀的見證?
或許,攝影的本質從來就不是「絕對真實」,而是觀看者與攝影師之間的一場對話。你看到的,或許只是片段,但這片段的美學與情感,才是影像最動人的地方。
照片對於人類個體來說,意義到底是什麼?它是能夠紀錄此刻的美好、還是囊括閱歷中所見的美景?
還是,它的意義也如同墓碑般,證明此刻人們活著的紀錄?

【關於我-Pyris】
哈囉!我是 Pyris,一個熱愛動畫、設計、影像敘事的創作者。
我關心的不只是畫面如何呈現,而是影像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與思考。
馮君藍的攝影不只是對現實的記錄,更是一種對「觀看方式」的探索。
當我們按下快門,我們拍下的是客觀的事實,還是主觀的世界?
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討論「攝影」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 追蹤我,探索更多影像 x 創作的深度解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