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近一年的外地生活,「青春廿八」就成為左我紀錄呢段時間的Tag。
為什麼要用「青春廿八」?因為我一直都想係日本用「青春十八」車飛來一趟火車旅程,所以就參考左呢個term來紀錄自己由廿八歲開始的外地生活。
還記得在出發前的第一篇網誌,當時自己都有很多不安,擔心能否適應異地的新生活,擔心能否自己獨立面對所有事,擔心會有思鄉之情。結果在這一年間,以上所有的擔憂當然都有經歷過。
到了外地新生活,需要面對很多從未遇到的新事物。無論日常生活還是工作,都係要重新適應。
以前每晚回家就可以吃到家人煮的飯,現在收工或放假需要自己下廚。由網上睇片(真的要感謝網上教煮飯的人,他們真的做福左好多在異地生活的人),到超市選購食材,然後在家中下廚,所有事都要一手包辦。
或者來到外地,是真的無法用香港的方式生活,例如出外食飯至少花費15鎊或以上,味道又不是自己想像的。倒不如自己下廚,煮出想吃的味道,而且挑戰到一道新的菜式真的是頗有滿足感的。
除左起居飲食之外,在外地工作都係一個挑戰。在陌生的環境用日常生活的英文工作是頗有難度的(雖然我地香港人由細到大已經學英文,英文都有唔錯水平,但真的很少學日常生活的英文)。
由於我在這一年,都在一間日式連鎖餐廳工作,初初同事同我講一些工具的英文的時候,我真的是一頭霧水。幸好,遇上了一群來自很好的同事(他們也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讓我在不感壓力的情況下適應下來。
不過在英國工作是頗有滿足感的,因為上司見到你有努力,是會給予認同及讚賞。在我這接近一年的工作,上司認為我做得不錯,所以他們升了我職。而我亦當上過每季的最佳員工。
對我這一個剛到異地工作的人來說,這是非常鼓舞的事。
「時差之間兩種語言」這句說話不是假的。出發前,我覺得現在的通訊軟件可以讓我打破時差及地域的問題,讓我跟家人或朋友如常地分享生活。可是來到英國之後,這八小時的時差真的是一個隔膜。
有時候,我在家人或朋友群組分享一些生活上的瑣碎事,他們可能隔了一至兩天才回覆,不像以前在香港的時候,短時間就會回覆。我想這一個除了是時差問題外,身處在不同的地方也是個原因。或許大家所現在面對的事也不相同,自然就沒有同呼同吸的感覺。
不過,這一個距離令我份外珍惜每一次跟我愛的人通話的機會。每次通話都會將我的所見所聞通通告訴他們,讓他們了解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即使我現在身處於外地,也不是不理會他們。
「青春廿八」的另一個宗旨就是希望把握僅餘的青春,探索未知世界。原來真的是看過世界才明白世界是那麼大的。
這年間去了七個國家,約二十個不同城市。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有他們的獨特文化及風貌。例如巴黎的浪漫,根特的您閒,里斯本的幻想。每次歐遊都令到我更加愛上歐洲這個地方,更有興趣了解這篇地方的文化及風土人情。
探索新世界使我變得更勇敢,而思想變更開放,讓我將來繼續有能力去接受挑戰。
執筆的時候,就是踏入二十九歲的第二天,也是我正乘坐飛機回港探親的時候。我覺得是一個總結第一年在外生活及展望將來的好機會。
由於下定了決心,打算在英國長期居住,第二年的生活不會像第一年搬四處遊玩,而會將更多心力投放於工作,生活及計劃未來跟女朋友在英的生活。
「青春廿八」代表遊歷大世界的日子,「三十之前」則代表長大成人的日子。知道未來的日子都會有很多挑戰和難關,但我相信繼續用愛與善良生活,就會睇到更多風景。
丹尼
寫在乘坐飛機回港探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