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流行一種說法:「看書不用看完整本,只要掌握重點就好。」這樣確實可以節省時間,但這種想法讓我有點遲疑,因為有些人講得太過武斷,彷彿別人一定要接受這種方式。我認為每個人的選擇都很好,只要是有意識的選擇。
快速吸收知識確實有效率,但如果把這當成唯一的閱讀方式,會錯過書中最珍貴的部分,例如作者的思維脈絡、觀點細節或某些深刻的啟發。完整讀完一本書,雖然比較花時間,卻能讓我們看到更多、更深入的東西。
一本書之需要完整篇幅,是為了讓作者充分鋪陳想法、建立論點,甚至回應可能的質疑。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它讓我們了解作者「為什麼這麼想」,而不只是「他的結論是什麼」。
如果只看重點,就像只看電影的劇情大綱。你會知道故事的起承轉合,但角色的成長、情感起伏、微妙細節,全都會被忽略。只有完整閱讀,才能體會作者如何一步步建構論點,並感受這些論點背後的思考深度。
讀一本書時,作者的思考與推論方式,往往比最後的結論更具啟發性。結論或許簡單,但推導過程和思維邏輯卻千變萬化,這些過程能激發更多想法。
透過作者的論述、舉例和用詞,我們可以了解他的個性和價值觀,進而判斷是否值得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如果只看重點,這些珍貴的觀察就會被忽略。
(偷偷說,作家的論述邏輯,會大幅影響我是否願意繼續閱讀他的作品)
就像《葬送的芙莉蓮》中,主角在走迷宮時,選擇每條路都走過一遍,不是為了效率或結果,而只是因為喜歡。這種探索與完整體驗的心態,正是完整閱讀能帶來的價值。
完整讀一本書,也是學習篩選資訊的過程。朋友常說我篩選資訊的能力很好,這或許與完整閱讀有關。因為我會將幾本書互相對照,分析作者的論述方式,進而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取捨過程,讓我們能辨識哪些觀點值得深入探討,哪些則可以放在一旁。
此外,閱讀不只是吸收資訊,更是學會「知道在哪裡找答案」。我們不需要記住書中的每個細節,但完整讀過之後,會對書的架構、論點、重點有整體概念。當需要時,就能回到書中,快速找到想要的資訊。
完整閱讀需要耐心和專注力。這種專注力讓我們更能理解複雜觀點,也更容易發現表面看不到的細節。耐心則幫助我們消化看似枯燥但重要的內容,從而建立更全面的知識基礎。
這些能力,不只在閱讀時有用,也會滲透到日常生活。當我們能靜下心來完整閱讀一本書,就像在訓練自己觀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份專注和耐心,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複雜情境時,更能理性思考、從容應對。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建議想學紫微斗數或瑜伽哲學的朋友,先從培養觀察力與解決問題的耐心開始。
而閱讀,正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當然,不是每本書都要從頭看到尾。像工具書、參考書,或只需特定知識時,選讀確實更有效率。但重點是,這應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而非「看書就是這樣」的習慣。
我們可以根據書的性質和需求,決定如何閱讀。但如果主題對我們很重要,或我們真想了解作者的觀點,完整讀完絕對值得。即使速度慢一點也沒關係,因為理解的深度,才是閱讀最大的收穫。
完整讀一本書,是與作者深度對話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只是吸收資訊,更能培養觀察力、思辨力、專注力,甚至耐性。當我們願意花時間慢慢讀,就能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與隱藏的智慧。
快速閱讀、只看重點或許是一種趨勢,但這不代表我們一定要跟著走。選擇自己的閱讀方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想邀請你,從一個你真正感興趣的主題或一本你期待已久的書開始,用完整閱讀開啟這場探索之旅。
慢慢讀,才能看見更多。
完整閱讀的價值,不只在於獲得知識,更在於培養我們選擇和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