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奪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你的國,我的家》,幾乎橫掃了整個獎季的紀錄片獎項,「實至名歸」對這部作品來說已是錦上添花,本片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性,在於「讓主流媒體談論此事」,才能夠讓這群久居當地的巴勒斯坦受害家庭被看見。本片從去年柏林影展奪下最佳紀錄片時,我就已開始關注,筆者幸運在人權影展上看了這部作品。《你的國,我的家》足以撼動觀眾既有的認知,改變你我的政治觀點,二戰時期遭到納粹迫害的猶太人,最終得以重返建立國家以色列,沒想到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竟對當地居民有著近似「種族大屠殺」的行為,「他們也曾這樣受苦,他們絕對會失敗。」他們以徵收「軍事用地」為由,強行頒布拆除令,逼走19世紀以來就出現在地圖上的巴勒斯坦村民,他們更用顏色來區分人種,黃色車牌代表能夠自由進出的以色列人,綠色車牌則是無法進入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這樣的區分法形同當年納粹要猶太人佩戴的星星徽章,何其諷刺。
「為何我們孩子無法安全上學?」片中提及兩段「當地學校」的故事。其一是巴索上過的小學,這間學校過去靠著婦女白天上工,男人們連夜偷偷趕工,才終於蓋成這間學校,面對以色列軍方不斷設法拆除學校,直到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親自到當地參訪後,才終於撤除這項拆除令。「這是個權力的故事。」也意味著外界的介入,是真的有可能改變他們現在的處境,並且改善他們的生活。第二個故事則是鏡頭拍下了軍人們強行拆除學校的過程,可怕的是這群軍人竟無預警地站在教室門外,教室內仍有孩子們正在上課,突然他們關上了門準備拆除,逼孩子們從窗口跳出逃生,這絕對違反了人道精神的行爲,聽著孩子們驚恐錯愕的哭喊聲感到無比痛心,他們就連學校這個神聖領域都要伸手碰觸,顯見關注他們、守護他們的迫切性。
回歸創作者自身,探討巴索與父親的關係,他既崇拜父親,卻又害怕處在父親現在的狀態。兒時的他看著父親多次為土地奔走,看著父親第一次被捕帶離,七歲時的他也跟著父親上街示威,那時的父親在他眼中是無敵的存在。到了現在,巴索的父親已步入中年,開設加油站養家,而正值青年的自己換成他上街帶領大家示威。沒想到軍人們想對巴索進行報復,開始搜查整個小鎮,沒有找到人的結果,他們轉而綁走了巴索的父親。得知父親被補後,巴索全身的無力感襲來,他只好被迫暫停行動。回想起電影海報上的主視覺圖,他側躺在碎石山坡地上,山稜線上是剛拆完準備離去的挖土機,這一幕見證了一個人夢想瓦解的心碎與哀傷,他像是使用了一輩子的電池,耗盡電力後累倒在地,巴索更陷入了巨大的憂鬱之中。「我們應該一起離開這!」這句話怎麼看都像是要「私奔」,連路邊的驢子都像在嘲笑他們的對話。「尤法,我們何時能結婚? 」看似充滿激情可能被誤會的問句,實則在討論彼此對未來的看法,巴索坦承了他對於「成家」的恐懼,深怕繼續待在這裡無法穩定過日子,也無法隨時去找好朋友尤法。直到巴索父親被釋放後,他才終於能夠安心,沒有愧疚感地再次重返抗爭隊伍。
《你的國,我的家》何止是年度必看,是你我一生必看一回的紀錄片。攝影機可以成為捍衛土地、保護家園的槍枝,抵禦不合理的惡意、該被譴責的暴力,也見證這群堅持生存的人們,留下來抗爭到底的決心,畢竟「最艱難的掙扎就是待在土地上。」正如片中節錄的問答:我們絕不會忘了自己出生的地方,更不能要求他人忘記自己的家園,這是我們應當同意的價值理念。我們更該捫心自問「你也是挺人權的人類嗎?」看著軍人用水泥填滿水井,看著屯墾區新住民與軍人合作濫殺無辜,電影結尾倒地的人正是巴索的堂哥,他就在鏡頭前遭到殺害。人權的基礎得仰仗世人的眼來進行監督,《你的國,我的家》就此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讓我這名觀眾觀影後願意聲援他們,願他們能夠見到自由與正義到來的那一天。當四位導演共同站上奧斯卡頒獎台,他們向世界證明了超越家國的友誼,也為以巴共存共榮的和平願景帶來了希望。
🎶延伸聽歌:#無妄合作社 《#都出來吧 》
💟一刷 2024年9月21日 人權影展
💟二刷 2025年3月6日 佳映特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