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 台灣 國小自然課本(108新綱)
翰林版 五下 p.42-45 / 康軒版 五上 p.90-91
18世紀,許多科學家相信「燃素說」(Phlogiston Theory),
認為燃燒時物質會釋放「燃素」,燃燒停止則是因為燃素無法釋放。
木柴燒完以後變輕了,那是因為木炭的燃素跑到空氣中。
然而,拉瓦節對這種理論產生懷疑。
但如果燃燒真的會釋放「燃素」,那為什麼有些物質燃燒後反而變重呢?
難道「燃素說」有什麼錯誤?
後來他試著燃燒各種物體,觀察到金屬錫在燃燒後重量增加,
心想「為什麼金屬燃燒後質量會增加?」
這與燃素說的理論相矛盾。
他又把金屬鉛在密閉容器中加熱,此時測量到的重量沒有改變;
再把加熱的鉛拿出容器外,接觸到空氣後就迅速變重了。
但這種重量的增加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是空氣中有什麼東西附著到金屬上了嗎?
也就是說,燃燒過程前後,空氣中有物質在這實驗中減少了?
他開始思考:「燃燒真的會釋放某種物質嗎?」
拉瓦節設計了一系列嚴謹的實驗:
接著他進行第二段實驗
透過這個實驗,拉瓦節得出了幾個重要結論:
這一發現推翻了燃素說,建立了現代燃燒理論,也奠定了化學革命的基礎。
拉瓦節不僅改變了我們對空氣的認識,也改變了科學家研究世界的方式。
從此之後,化學成為一門以「測量與驗證」為基礎的學科,
這也讓他被譽為「近代化學之父」。
那麼,蠟燭燃燒到最後會整根燒完、不留下灰燼,而燃燒需要氧氣。
可是,蠟燭的蠟去哪裡了?它真的消失了嗎?
還是與氧氣結合,變成了某種你看不見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