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42L2第二思已正行進止道理~ P143L8 與法漸遠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一、科判
子二、引發一切善樂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
丑一、思總業果分二: 寅一、正明思總之理 寅二、分別思惟
丑二、思別業果分二: 寅一、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寅一、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丑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分二
寅一、總示分八
卯一、日夜恒須觀修業果之理
卯二、觀修業果唯一須按佛所說而獲決定之理
卯三、從空性中顯現業果之理
卯四、不思惟業果,僅了知亦無利益
卯五、應在自心上觀察而認識過失
卯六、思已遮止惡行之理
卯七、何取何捨
卯八、引古德教授說明修行業果之合理
寅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分八
二、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61a&st1=654&af2=61b&af3=62a&et3=1210
手抄稿:第八冊 P154~P192
三、廣論原文整理 (瞎子摸象- 參考師長說法之個人摸索與理解)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一 總示,二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今初
已思惟總業果及別業果之後,“進、止”就是取、捨。透由學習總業果及別業果之後,我該如何對鏡取捨造業方向,從哪裡下手?
1. 要對業果深信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從不善業出生痛苦),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又云,「能仁說勝解(對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正確的認識,遇到任何境界,不管別人說什麼,內心絕不動搖,這個叫勝解),一切善品本(對善法的勝解,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而勝解的根本又是恒時修習相信黑白異熟果的信心跟欲樂)。」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所有善法的根本,都來自業因果。對於細微的業果道理,要反覆的去思惟,因為業果的道理很細微,很難了解。對於同類因生同類果,業會增長廣大這些法性特質,我們還比較容易理解一點,但對於觀待眾多因緣匯集而生之果,及細微因果之間的千絲萬縷關聯,跨越多生多劫糾纏之因果互相觀待的內涵,是很難了解的,因為已經超越了我們的經驗值,也超越了我們的邏輯思考的範疇。唯有透由反覆反覆再反覆的聽聞,進而思惟觀察修習,對於佛所說的極細微隱蔽分的因果內容,才可以產生定解 。
2. 要對佛語深信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於如來語,應修深忍(佛已經遠離了所有語過失,祂不會打妄語,祂不會騙我,也沒有騙我的必要。),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如果對佛所說的業果法則不相信,就沒有修法的基礎了,佛所說的其他教法我們就不會相信了)。如有一類(以上道理,用事例說明),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於業果見沒有信解,決不可能獲得空性解),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1. 要對業果深信,必須先對佛語修深信,因為業果是極隱晦法,已經超越一般的邏輯推理,唯有透過對佛語修深信,才能將業果見在內心中扎根。
2. 如果對業果沒有真正得到決定的信解,那麼不論修什麼法,都不能獲得成就。
3. 有一類他宗認為:空性見才是最重要的,對業果見持以輕忽的態度,也不慎重業果的取捨。宗大師在這裡嚴厲斥責持有這種邪宗的修道人『是乃顛倒了解空性』,宗大師在這裡再再叮嚀學子:『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若真的能定見空性,必然看到緣起義的重要,因為萬事萬物沒有自性,沒有一成不變的本質存在(空性),所以才有如是因如是果的軌跡可依循。
3. 法鏡內照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 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海問經》云,「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我應該以什麼樣的身、口、意行為,來度過每一天,用這萬劫難得的暇滿人身,為來生種下去往『善趣』的因呢)。」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痴。」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省思: 我應該如何度過這一生呢 ? 想到暇滿人身難得,如果我今天是一隻小狗,有了委屈,可能連傾訴的機會都沒有,也沒辦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今天,我居然可以生而為人,能自己做主,能修善法。萬劫難得的暇滿人身,今天居然得到了,我該怎麼來善用他呢 ?若不善加利用為將來、來生集資糧,如果未來墮落,我該如何從中逃脫呢?
現在,大慈大悲的佛陀,居然了解我的心事,告訴我說有一種方法可以不墮入惡趣,那就是恆長修習十善法。我想不想這樣去做呢 ? 有沒有信心這樣去做呢 ? 當然要喔!
於是開始在生活中,在對到境界的時候,從以前只觀察外在環境以及人事物(看他人的過失),開始轉向觀察自己的身口意(省察自己): 念念反思,念念反觀,念念修正,希望說使我的心趣向於善法。善知識說: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我本來就是一個凡夫,今天大幸能值遇佛法,能透過觀察覺知到自己有很多的煩惱,正是可以改善的時候,所以應該很慶幸很開心,說我終於有了照鏡子改善的機會了。
還記得月王子被斑足王抓去要殺掉吃肉的公案嗎? 當月王子觀察到度化斑足王的機會到了的時候,為他說了這段法語:【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而斑足王聽聞了這段法語後,觀察反省自己所作所為,也痛悔唸出了一段千古流傳的警語:「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聽聞軌理段落),我們應該效學這樣的智者!
4. 依法去行持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1. 遮止惡行的方法:數數修習防護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2. 未如是修的過患)。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3. 對境時應觀擇:做這樣的事情,將來的結果是什麼)。《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造下苦因,苦果將如影隨形,無處可逃)」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自欲安樂故,掉擧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
他宗:有些人造惡,好像也過得好好的 ?!
宗大師在這裡引了《法句經》中佛所說的:你不要看他眼前好像好好的阿,他只是果報還在路上,還沒到來而已,等到果報現起時,就如同刀割一樣啊! 那個時候他就知道痛苦了。就算知道也無處可逃,只能痛哭領受。
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這個苦哪裡來的? 還是自己由不善心造作的而來,就好像鐵起銹,銹侵蝕鐵本身
康壠巴謂樸窮瓦云﹕「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云﹕「實爾。」又敦巴云,「覺(口窩)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樸窮瓦云﹕「我至老時,依附賢愚。」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引祖師行儀叮嚀學子:修習業果之重要,事事應以業果為衡量抉擇。 阿底峽尊者 一生廣弘業果見,大家尊稱他為 業果喇嘛,可見祖師們對業果道理極為慎重。
對於尋求世間利的我們,也須好好依靠業果改善生命,趣向於美好的方向。對於想要尋求解脫的智者,業果於他們來說是為堅實的階梯,是引他們走向解脫的基礎。而對於發廣大菩提心的聖者們,業果更是能成就菩薩廣大事業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業果見,一切善法如空中樓閣、沙上宮殿,毫無作用可言
省思自己,反觀己過。
對付貪心:予人越多,於己越得。
對付瞋心:人我是非中,沒有對錯,只有苦樂! 我如何能幫忙他人一點點,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