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1~2025/03/02
前年走眠月線前,尋找著阿里山林鐵的歷史故事,原本只是在搜尋眠月線的故事與沿路的自然景觀,準備分享給隊員們,無意之間剛好在YT翻到塔山裡線的影片,計劃有空就要上山找消失的黃金,但在翻閱無數的資料後,日治時期原本3.2公里的塔山裡線在民國初期的資料中卻顯示剩0.9公里,直到去年作家黃同弘出了一本書「復返阿里山」,解開了阿里山林鐵的神秘面紗,但書內的所有航照圖卻也只顯示塔山裡線只有大約0.9公里,在決定放棄尋找黃金傳說時,赫然發現水山支線這條有趣的林鐵。
水山支線前面3.7k就是現在赫赫有名的特富野古道,但在後面的所有路段全都是呈現未被探索的狀態,去年在實習時剛好發現有人走過這條路,充滿歷史人文與大自然的壯闊景觀。這條路線有近似眠月線的氣息,卻沒有林務局為了安全而設定的人數限制,也沒有眾多觀光客的紛紛擾擾,更不用為了搶營地,整趟路程暴衝,遺漏許多歷史人文與自然壯闊的景觀豐富與暴衝所造成的身體勞累。久未上山的我,剛好可以當成復健之旅,因此決定今年228連假立刻出發。
回到過去
因為想要更認真的探訪水山支線,因此決定從去年才開通的特富野步道南端口進入,早上七點才正式從穿山甲的窩出發,沒想到路況是這麼的崎嶇,馬路像蜂巢般坑坑巴巴,路況不佳,加上228的車潮,導致我們11點半才到達步道口。從6.2k~3.7k都是特富野步道的一環,看著兩旁筆直的大樹,聊著我是如何發現這條顯為人知的路,也順便述說著阿里山林場的歷史,讓大家能更深入其境的探索這趟旅程。

陽光下的鐵軌似乎透著某種帶有靈性的光影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水山步道(水山線),原為香雪山線,與日治時期的水山線不同,水山線完工於1931年,由沼平至兒玉(今自忠),戰後由於兒玉改名自忠,故亦有人稱為自忠線。水山線後續再延伸至新高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了開發阿里山森林資源所修築的鐵道,水山線抵達自忠後,再開條支線往西南延伸5.2K,為水山支線(星岡線),1977年廢棄後,其前半部分鐵道重新整理,也就是現在的特富野古道,可由雪峰派出所旁進入(特富野古道北端入口),古道上仍可見斷續存在的林業鐵道,3.7k後殘存部分鐵軌(非特富野古道部分)則是我們這次主要探訪的部分。水山支線全長5.2k,是少數阿里山林鐵中沒有隧道的一條,但是橋樑數量卻高達59座,這數量真的很驚人,真不曉得日本人怎麼那麼執著,從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真的很想從中得到大量珍貴的木材。
沿著軌道前行,兩旁筆直的柳杉連綿不斷,彷彿將我引領進一片靜謐的森林。在3.7k簡單的用過下午茶,與碰面的山友聊聊天,便繼續前往未知的領域。往深處走,崩塌的木橋一座座陸續出現在眼前,那些曾經堅固的橋梁如今已經顯得斑駁。雖然距離水山支線百年只剩下數個黎明,但許多木橋的橋墩仍然保持得相當完整。儘管歷經了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花蓮0403大地震與最近的嘉義大埔地震,這些橋墩的穩固與堅韌,無不讓人驚嘆。它們的完好無損,實在讓人難以聯想到,這些橋樑竟然是百年前所建造的。每一座橋墩都像是歷史的見證者,默默地承受了無數的自然災難,卻依然屹立不搖,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與堅持。繼續向前來到沿著山壁而行的鐵軌,心想以前的工人是不是個個身懷絕技,具有飛簷走壁的能力,才能將各種設施建設在沒有立足之地的地方,但我相信在建造這段鐵路,勇士的身亡肯定不少。

鐵道沿著山壁而行
越往內走,奇形怪狀的岩石逐漸映入眼簾,彷彿步入了大自然的畫室,每一塊岩石都是雕刻師精心打磨的作品,呈現出層層疊疊的階梯,像是大自然的巨人無意間留下的痕跡。這些岩石的形狀有的如同蜿蜒的蛇身,有的像是破碎的古老城牆,有的則像神秘的祭壇,展示出地球經歷千萬年歲月的洗禮。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投射出錯綜複雜的陰影,隨著時間的推移,彷彿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說著屬於它的故事。
趁著枯水期,這片自然景觀顯得格外神秘與迷人。水流的減少讓我們得以清晰地觀察到這些岩石細緻的紋理和特殊的結構,無論是岩石表面被風化的痕跡,還是隱約可見的天然洞穴,都讓人忍不住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個岩層的疊加、每一道裂縫的延伸,都像是大地的呼吸,在無聲中訴說著歷史的流轉。穿梭在這些巨石之間,我感受到一種深沉的力量,仿佛自己變成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與這片自然融為一體。每一步行走,仿佛都在走進一幅無聲的畫卷中,沉浸在大自然無與倫比的美麗與浩瀚之中。

像層層階梯的石頭
尋找寶物
接近三點我們到達酒瓶營地,陽光輕輕灑落,地面的松針映照出金色光芒,彷彿大自然的畫布上點綴著耀眼的色彩。在這片寧靜的森林中,我們發現了許多古老的物品,彷彿時光凝固。有打獵用的霰彈槍彈殼、奶粉罐、非常迷你可愛的小紅鞋,還有一個水泥槽,其作用是「防火水槽」,也就是當時的鐵路消防栓的概念,可是沒有水管要怎麼救火?以前蒸汽火車通過後,都會有位身揹帆布水袋的消防員,手持銅製水槍,負責撲滅可能的火源,往前幾公尺向上爬上山壁,有很平整的松針地,以及石頭堆砌而成的一整面牆,像是駐在所的遺跡或駁坎之類的(查不太到資料),以及破碎的瓷碗。這些零散的痕跡,無聲訴說著當年這裡的繁忙與熱鬧,或許曾經是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林場吧。
親眼能見證台灣在日治時期的伐木歷史,內心股莫名的感動,有如身入其境,看著木橋、鐵道、溪水,想像過去這裡有火車來來往往,有鳴笛聲、伐木機具聲、有樹木倒落聲,工人們閒話家常,雖然已不再復有,但曾經的榮景是能夠想像的,活生生的歷史教材,再經過多少年後,不曉得還有多少人記得它的樣子
大學接觸登山,意外地開始追尋林場遺跡的旅程,沉醉於台灣豐厚繁複的歷史迴路,開始嘗試探索瞭解這片土地的曾經過往點點滴滴,也開始尋找過去與現在交疊的巧妙空間。而這也是在台灣山林中得天獨厚的資源。大多數人提到台灣,總會聚焦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68座」、「高山密度最高的過家」、「東亞三山之一的玉山」等;熟悉生態的人或許會說,台灣得天獨厚的位置,與海拔落差將近4000米,使的台灣有從熱帶到寒帶的動植物,造就了台灣生物多樣性及許多特有種;而在林場遺跡相對冷門的科別中,大家也只熟悉台灣三大林場,卻沒有深入了解三大林場中的支線以及過去,我們卻依舊擁有豐厚的資源探索過去。從清朝「開山撫番」開始,接著到日治時期「理番計畫」,都與台灣山林資源有著密切的關係,民國初年,台灣也持續開墾山林,繼續掠奪台灣的檜木與樟腦,這些開墾痕跡,將台灣山林成了一本活生生的史書,這座寶島發生的一切全都忠實地保留,並呈獻給往後的人們,等著我們用雙腳去翻閱。
我們走在立體的書頁中,翻閱歷史的衰敗,以書中的敘述,推敲著百年前的樣貌,不知不覺到達今晚的營地,看著火車的輪軸,不禁感嘆,人類濫墾濫伐山林創造了歷史,如果沒有前人的砍伐,又何來的歷史呢?傍晚教導新人們如何烹飪培根野菇燉飯,聽著紹興酒的故事,慢慢地就躺平進入夢鄉,期待明天的參天巨木。
想看更多照片歡迎追蹤我的IG:jerryhsu_challenge_diary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幫我按愛心並多分享,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