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aPower 泰拉能源:比爾·蓋茲的核能革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嗨👋🏻 我是 Andy CY

「如果你只能選擇一樣東西去降低價格-減少貧困-我們應該選擇能源」Bill Gates

想像一個核能是安全、乾淨且成本合理的未來,這就是 TerraPower 泰拉能源想像的世界,一間由比爾·蓋茲 Bill Gates 成立的核能公司,為了解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生存難題:氣候變遷

談到核能發電領域,一般人第一直覺反應是「危險」,歷史上車諾比事件、三哩島核子事故、日本福島核災怵目驚心的畫面都歷歷在目,但這些並不全是核能發電的問題,一個很少人知道的事實-其實現在世界上正在運轉的核能電廠,多數都是舊時代的產物,設計與建設於 1960-70 年代的技術水平,甚至還在類比電腦的年代,而不是使用現代電腦設計出來的,核能是世界上創新突破最少的領域之一,而 TerraPower 泰拉能源目標就是成為核子能源發展上的創新顛覆者。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TerraPower 泰拉能源的成立起源
  • 為什麼要獨立成為一間公司?
  • TerraPower 的願景與商業模式
  • 2006-2015 年-概念驗證階段
    • 行波反應爐 TWR, Traveling wave reactor
  • 2015-2019 年-國際合作階段
    • 十年磨一劍-中國計畫
    • 川普上台,地緣政治影響
  • 2020-2025 年-Pivot 轉型階段
    • 重新再出發-Natrium 反應爐
    • 懷俄明州計畫 Wyoming Project
  • 如履薄冰的未來
  • 結語:企業家野心時代

TerraPower 泰拉能源的成立起源

TerraPower 的誕生始於 Intellectual Ventures (簡稱 IV)-一間由前微軟技術長納森·米佛德 Nathan Myhrvold 創立的知識產權公司,原先只是一場內部的討論會議,但在會議上能源挑戰意外吸引了比爾·蓋茲的注意力,開始與科學團隊討論能源產業的潛在創新可能,在 IV 內部進行的討論慢慢形成了一個願景,希望開發下一代更安全、更少核廢料、更高使用效率的核能技術,以滿足全世界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

這個願景讓 TerraPower 在 2006 年正式從 IV 旗下的技術資產,轉變為一家獨立公司,由比爾·蓋茲 Bill Gates、前微軟技術長納森·米佛德 Nathan Myhrvold、核能專家約翰·吉爾蘭德 John Gilleland 共同創辦,全力投入於創新核能技術的開發。


為什麼要獨立成為一間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 是技術專利產權公司,IV 的營運模式是投入技術開發、建立專利產權保護、將專利產權以高昂的授權金提供給其他公司使用,這個專利包租公的營運模式讓 IV 經常與其他公司陷入知識產權訴訟,IV 在科技圈惡名昭彰,有美國媒體更是以科技黑幫來形容這間公司。

既然 IV 這間公司只是透過「研發需求」來盈利,那為什麼不把核子技術的專利授權給其他核能公司,而是要讓 TerraPower 成為一間獨立的公司呢?

主要考量是技術創新的特性,當時 TerraPower 想探索的方向是行波反應爐 TWR, Traveling wave reactor 新型態核能反應爐的創新,這個技術太創新了,發展上還不夠成熟,還需要更多大量的數據模擬、技術研發投入,對於現有的核能公司而言,多半不願意再這麼早期就冒險投入。

同時,比爾蓋茲對於氣候變遷非常重視與投入,單純把技術專利授權給其他公司並無法保證技術的實質發展,親自成立一間公司更能確保發展方向,同時也可以從上至下建立起公司文化,從相信願景的投資人到專門的技術團隊,更好整合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實際落地的資源配置,因此最終 TerraPower 成為一間獨立公司。


TerraPower 的願景與商業模式

TerraPower 的公司使命是「利用核子技術解決全世界最艱難的能源、氣候問題」,商業模式就是投入核能技術開發,建設與經營核能發電廠,將電力能源販賣給電力公司,這是一個非常重資本投入的行業,就像是 SpaceX 在早期投入火箭技術研發一樣,在真的成功把火箭射上天、安全返航之前,公司沒有任何主要營收來支持營運,TerraPower 必須從最基礎的理論研究開始,一步步驗證概念,設計出可行的核能發電廠,並且完成建設、啟動營運才會開始有收入,這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

Image Source: GeekWire

Image Source: GeekWire


2006-2015 年-概念驗證階段

從 TerraPower 於 2006 成立後,第一個 10 年的目標是開發行波反應爐 TWR (Traveling wave reactor) 技術,行波反應爐 TWR 是一種新型核能反應爐,當時行波反應爐 TWR 技術尚不成熟,仍需要大量的研究與技術開發資本投入,透過實驗數據模擬來驗證行波反應爐 TWR 的設計可行性,TerraPower 的前 10 年就是在做技術開發驗證。


行波反應爐 TWR, Traveling wave reactor

行波反應爐 TWR 技術總結懶人包:可以使用核廢料發電,發電效率高,浪費資源少

傳統核能反應爐使用核燃料的效率很低,就像是在燃燒一根蠟燭,只有最頂端會被燃燒到,一般傳統核能反應爐中的核燃料 - 濃縮鈾只有少於 5% 會真的被使用到,但剩餘 95% 的燃料棒也會受到放射線照射,造成大量的核廢料(精準術語為核乏料,但為求方便一般人理解直接以核廢料代稱)。

但其實核廢料是有分級的,又分成是高階核廢料、低階核廢料,高階核廢料雖然已經經過核能發電使用,但並非完全不能再次使用,高階核廢料仍然可以轉變為發電材料,這就是行波反應爐 TWR 的重點,將原本已經被視為核廢料的東西,轉變為新的核能發電原料。

同時,行波反應爐 TWR 的設計讓使用核燃料的過程更有料率,從中心點往外擴散,像水波一樣,讓周圍的高階核乏料也轉變為燃料使用,就像是小火慢燉的感覺,逐步讓周圍的核燃料都被使用到,這種作法可以讓核燃料的使用效率從傳統的 5% 提升至 80%,顯著減少核廢料的產生。並且傳統核能反應爐需要一直更換核能燃料棒,約 18-24 個月就需要更替,但行波反應爐 TWR 可以運轉超過 50 年才需要更換燃料。

在使用效率提升、更換燃料頻率降低的加成下,行波反應爐 TWR 可以降低 85-90% 的核廢料,讓原先需要數千年才能完成的輻射循環,降低到數百年即可完成。

Image Source: TerraPower Official Website

Image Source: TerraPower Official Website


2015-2019 年-國際合作階段

十年磨一劍-中國計畫

核能電廠的建造是一個非常依賴規模經濟的產業,如果你只能建造幾個核能發電廠,經濟效益絕對無法覆蓋開發成本,TerraPower 需要找到一個國家願意大力支持新核能電廠的建設,中國成為 TerraPower 選定優先試驗行波反應爐 TWR 的理想國家。

經過 9 年的談判,中間比爾·蓋茲不斷往返美中兩國,拜訪了中國最大的核電站工程及營運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簡稱中核集團)、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與各個政府單位、官員協商討論,機會窗口終於在 2015 年出現。

煤炭一直是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能源重度依賴,也長期是中國能源的重要骨幹,但 2015 年中國的經濟正經歷增速放緩,導致整體產業的能源需求降低,加上煤炭長久以來的環境問題,中國想向國際社會釋出他們正在為全球暖化努力的形象,讓中國煤炭產量在 2015 年發生 10 年來第一次減產,創造了中國能源轉型的機會窗口。

當時中國政府正積極發展新能源、再生能源產業,政府對於建造新核能發電廠抱持積極的態度,希望大幅提高核能的能源佔比,相比於歐洲已經有成熟的核能工業與數量眾多、已在運轉的核能電廠,中國更願意建造新的核能反應爐。並在核工業環境評估、安全政策上,比其他國家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在經過長年的耕耘下,最終在 2015 年習近平訪美的行程中,習近平與比爾·蓋茲進行了一場私人會議,終於確定了中國的合作意願。

2015 年 TerraPower 在中美兩國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與中核集團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雙方於 2017 年成立了合資公司 (Joint Venture),預計在福建省建設行波反應爐 TWR,整體工程時間預計從 2018 年開始動工,並於 2025 年完工,這個合作案也將作為行波反應爐 TWR 首次的概念驗證項目。

Image Source: next big future

Image Source: next big future


川普上台,地緣政治影響

正當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好巧不巧川普在 2017 年入主美國政府,並與中國開始了一系列的貿易戰攻防,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美國能源部於 2018 年公佈了《美國對華民用核能項目合作政策框架》,限制了 TerraPower 將美國的核能技術應用於中國,長達數年的技術開發、商業談判、政府遊說的努力就這樣付諸東流,與中國的合作案在 2019 年正式叫停。

在中國合作案中止後,TerraPower 遇到了營運資金緊縮的挑戰,不得不在 2019 年裁員 15% 以縮減開支,並且考量核子技術出口的難度,以及美國政府開始大規模補助基礎建設開發、加強能源安全性的浪潮,TerraPower 選擇將發展重心重新移回美國。


2020-2025 年-Pivot 轉型階段

TerraPower 在投入超過 10 年行波反應爐 TWR 開發後,認為仍有許多技術難關尚待突破,因此TerraPower 決定做策略性軸轉 (pivot),選擇技術可行性、落地性都較高的 Natrium -鈉冷快中子反應爐作為新的發展方向。

可以理解原先的行波反應爐 TWR 是要在燃油車的時代,打造出一輛純電的汽車,但是因為創新難度太高,因此 TerraPower 選擇退而求其次,決定改在既有的燃油車上做優化設計,打造出了油電混合車。


重新再出發-Natrium 反應爐

Natrium 技術總結懶人包:發電效率更高,可以儲存能源,整體更安全

提高核能發電效率

傳統的核能反應爐使用的是高壓水作為媒介,作為核分裂連鎖反應的載體,當核分裂連鎖反應發生時,會產生大量的熱能,提高水的溫度,由高壓水作為熱能的載體傳送到蒸汽機發電,這個過程中因為高壓水的沸點約為 300 度,故在輸送熱能的上限就是 300 度,形成核能發電效率的上限。

Natrium 的新型態核能反應爐使用的是液態鈉 (Sodium) 作為載體,液態鈉在促進核分裂連鎖反應的效果更好(快中子反應爐設計),同時液態鈉的沸點是 882 度約為高壓水的 2.5 倍,也使得熱能傳送的上限更高,創造出更好的核能發電效率。


創新能量儲存方式

傳統核能發電廠遇到的問題是,核分裂連鎖反應無法暫時停止,因此在產生的能量上是固定的,但實際上人們使用能源的需求不會一直是固定的,會有上下波動的情況,因此當能源需求下降時,傳統核能發電廠能做的方式就是降低核分裂連鎖反應的效率,加入一些阻擋核子的控制棒,物理控制讓核分裂連鎖反應稍為放慢一點,這種作法簡單來說只是在浪費燃料,故意讓燃料使用的效率下降。

Natrium 的儲能設施以熔鹽 (Molten salt ) 打造,讓發電過程中產生的能量,能夠暫時被儲存在熔鹽中,當能源需求下降時,不用刻意減緩核分裂的連鎖反應,可以繼續維持燃料使用的效率,將多餘的能量儲存起來,當能源需求上升時,再從儲存設施中釋放,這概念就像是為核能電廠加上一個充電電池,在有能源剩餘時先將電池充滿電,當需要使用時再優先從電池取得能源,平緩能源需求的波動。


被動安全保護機制

Natrium 比一般傳統核能電廠有更高的安全性,首先使用液態鈉在運作溫度上遠超過水的沸點,Natrium 的設計也是在一般大氣壓力條件下運作,不需要特別加壓,這些都讓 Natrium 比傳統的水冷方式有更大的安全範圍,在安全性更具有彈性,同時熔鹽儲能設施也提供了發電廠緩衝空間來應對突發狀況。

在系統設計上,傳統核電廠的設計需要很多控制器、裝置主動介入來維持安全,所有電廠最害怕的就是電力中斷,一旦電力中斷,核電廠的冷卻裝置就無法運作,高溫高壓的反應爐就成為了一顆無法控制的炸彈,而 Natrium 新型核電廠則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設計思路,Natrium 依靠單純物理力量來控制安全條件,如利用設施的重力、自然對流來進行冷卻,使得就算今天電廠完全斷電、無法控制操作,Natrium 系統也會自行調節控制,這些設計都讓 Natrium 比傳統核電廠更為安全。

Image Source: TerraPower Official Website

Image Source: TerraPower Official Website


懷俄明州計畫 Wyoming Project

TerraPower 在 2020 年與美國能源部 (Department of Energy) 達成合作協議,美國能源部將透過先進反應堆示範計劃 (ARDP) 向 TerraPower 提供資金,以 50/50 的比例共同出資建設 Natrium 項目。

TerraPower 選擇了美國傳統煤炭能源大洲-懷俄明州 (Wyoming) 作為 Natrium 的首個建設地點,並在 2024 年 5 月向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遞交了施工許可申請,TerraPower 成為第一家向 NRC 遞交商用新型核設施的公司,整體工程已於 2024 年 6 月開始動工,目前施工進度優先施作不需要審核的儲能區域,預計核反應爐的申請許可將於 2026 年 12 月獲得批准,屆時核能反應爐便能接續動工。

整個 Natrium 項目成本預計約為 40 億美金,由美國能源部分擔一半 20 億美金的成本,TerraPower 自行募資負擔另一半 20 億美金,預計於 2030 年啟動運轉。

TerraPower 在 2022 年完成了 830 Millions 美金的股權募資輪,本輪融資由 SK Inc. 、 SK Innovation(統稱為“SK”)以及比爾·蓋茨共同領投,其他投資者包括鋼鐵公司 ArcelorMittal、現代重工集團、韓國造船與海洋工程公司 KSOE,本此募資的目標就是為開發 Natrium 計畫所準備。

Image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Image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Image Source: Wyoming Public Media

Image Source: Wyoming Public Media


如履薄冰的未來

核能產業的規模經濟依舊是最關鍵的議題,TerraPower 在懷俄明州的 Natrium 項目非常重要,如果可以證明新型液態鈉核能反應爐可行,便有機會大規模拓展到美國的其他州或是其他國家,開始規模經濟的拓展飛輪,為整體能源、核能產業帶來新變革,就像是 SpaceX 在 2008 年成功發射 Falcon 1 後,證明了火箭回收技術的可行性,讓 SpaceX 拿下 16 億美金的 NASA 合約,才站穩腳跟發展至今。

TerraPower 從創立至今,大約共募集了 10 億美金的民間投資,比爾·蓋茲在 2024 年接受 NPR 訪談時提到,考量核能議題的複雜度,一般大眾、投資人較難完全理解公司營運的細節,因此 TerraPower 目前並沒有公開上市 (IPO) 的計畫。

TerraPower 還需要等到懷俄明州的 Natrium 項目於 2030 年正式營運後,才會開始創造營收,但若 Natrium 項目最終不幸延後、甚至失敗的話,將需要繼續投入龐大的技術開發成本,政府、社會對於核能項目失敗的態度,也可能讓得來不易的信任產生裂痕,屆時 TerraPower 是否有資本、信譽繼續在這條道路上前行,仍有許多不確定性等在前頭。


結語:企業家野心時代

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趨勢,過去被視為政府專營的產業-太空探索、核子能源,這些資本投入高、開發時間長、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以前都是政府公營事業的領域,近幾年都開始有民營公司加入,並成為行業的顛覆者

隨著現代科技進步、技術成本降低是很重要的原因,讓投入創新的門檻下降了,同時私募基金、創投、資本市場制度的健全也為這些項目開啟了新的資金來源,但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這些科技巨頭、億萬富翁更願意站出來發表自己的想法、價值觀。

以前的時代,我們很難看到知名企業的領導者出來公開發表個人想法,他們一般都距離社會很遠,但近年來美國的企業家、投資者越來越流行站出來發表個人言論,透過社群平台、Podcast 訪談等方式,大談個人的理想與目標,甚至直接進入政府體制,從內而外進行改革創新,我認為這些從資本世界出身的商人,或許會成為一股新的力量推動政治創新。


如果有什麼想法靈感,歡迎到 Patreon 留言跟我交流,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邀請朋友一起訂閱《變革成長指南》!

avatar-img
變革成長指南
8會員
8內容數
在變革世界中,探索個人與社會的成長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變革成長指南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為何過度投入工作會讓人脆弱,並提出「人生組合 Portfolio」的概念,以建立個人韌性。文章涵蓋全心投入工作的危險性、脆弱、強固與反脆弱狀態、人生組合的概念與價值、將自己視為公司經營、第二曲線創新、探索人生組合支柱等面向,並提供三步驟行動計劃協助讀者建立自身的人生組合。
這篇文章探討為何過度投入工作會讓人脆弱,並提出「人生組合 Portfolio」的概念,以建立個人韌性。文章涵蓋全心投入工作的危險性、脆弱、強固與反脆弱狀態、人生組合的概念與價值、將自己視為公司經營、第二曲線創新、探索人生組合支柱等面向,並提供三步驟行動計劃協助讀者建立自身的人生組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年,vocus 的 iOS 工程師 YC 帶著技術交流(以及讓更多人認識 vocus)的使命,參與了今年的 try! Swift Tokyo 研討會,這系列的文章,我們將會分享研討會當中的精彩學習,還有那些網路上看不到的研討會體驗細節(讚嘆主辦方的用心)!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Thumbnail
臺灣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計劃擴大投入綠能投資。本文探討能源轉型的議題與挑戰,並分析企業在綠能領域的發展。討論了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前景,以及綠色金融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介紹了雲豹能源作為在能源轉型軌道上的優質企業案例。
Thumbnail
抵達目的地前,飛機降落時,從機窗俯瞰,直到地平線的盡頭,都是廣袤的雨林。
Thumbnail
用電一直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主因,而目前的核能發電又讓人有很多的疑慮。 核電廠是使用核分裂產生能量,即是透過將重核(如鈾、鈽等)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核,在過程中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來達到發電的目的。 核融合就正好相反,它會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的原子核合併成更重的核,藉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發電
Thumbnail
ESG今周刊|核能電廠 沒有核災威脅!比爾蓋茲、童子賢都為核融合前景按讚,為何美國小型核電廠SMR仍胎死腹中? 各國積極衝刺零碳發電政策,小型核能電廠(SMR)因為沒有核災威脅,可以快速設廠而被寄予厚望,但是核廢料、成本太高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以今周刊品牌的影響力,文中提到…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核能的產生、核裂變、核衰變、核嬗變反應、U-235的核裂變、連鎖反應、核能威力之謎,透過核能的簡介帶你進入核能的世界
Thumbnail
150人的大型講座、也是學程必修, 每週邀請業界專家或國外學者負笈授課, 主題橫跨工業節能、氫能、儲能、核能、風能、生質能。 惶惶十二週,每週都須提出五頁的分組報告。 目的是要研究一個產業瓶頸,提出解決方案, 例如船舶式核反應爐如何上岸併網提供穩定能源、 熔鹽儲能技術要如何平衡電網頻率、
Thumbnail
這個展示代表著在利用氫技術為數據中心提供可靠和可持續的備用電源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德克薩斯州歐文市,2024 年 1 月 19 日 – 卡特彼勒公司宣佈與 Microsoft 和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Ballard Power Systems成功合作,以證明使用大型氫燃料電池為數據中心提供可靠和可持續
Thumbnail
「每天五分鐘 了解時事又學英文」 核能發電的議題在台灣及國際上的討論聲浪都不曾間斷,而在本文會用英文短文來聊聊核能發電的優劣勢,帶你了解國際議題的同時又能學習英文。
Thumbnail
特斯拉怎麼做地球永續發展? 特斯拉呼籲, 全球實現能源100%再生化完全可行,且不管是投資金額或是資源開採量,都要比現今使用的化石燃料更為實惠 。馬斯克也已在3月投資者日中提及,再生能源預計只需要利用0.21%的陸地面積來建造風能和太陽能等基礎設施,也無須大量開採礦石材料
Thumbnail
今年,vocus 的 iOS 工程師 YC 帶著技術交流(以及讓更多人認識 vocus)的使命,參與了今年的 try! Swift Tokyo 研討會,這系列的文章,我們將會分享研討會當中的精彩學習,還有那些網路上看不到的研討會體驗細節(讚嘆主辦方的用心)!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Thumbnail
臺灣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計劃擴大投入綠能投資。本文探討能源轉型的議題與挑戰,並分析企業在綠能領域的發展。討論了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前景,以及綠色金融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介紹了雲豹能源作為在能源轉型軌道上的優質企業案例。
Thumbnail
抵達目的地前,飛機降落時,從機窗俯瞰,直到地平線的盡頭,都是廣袤的雨林。
Thumbnail
用電一直被視為是破壞環境的主因,而目前的核能發電又讓人有很多的疑慮。 核電廠是使用核分裂產生能量,即是透過將重核(如鈾、鈽等)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輕的核,在過程中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來達到發電的目的。 核融合就正好相反,它會將輕元素(通常是氫同位素)的原子核合併成更重的核,藉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發電
Thumbnail
ESG今周刊|核能電廠 沒有核災威脅!比爾蓋茲、童子賢都為核融合前景按讚,為何美國小型核電廠SMR仍胎死腹中? 各國積極衝刺零碳發電政策,小型核能電廠(SMR)因為沒有核災威脅,可以快速設廠而被寄予厚望,但是核廢料、成本太高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以今周刊品牌的影響力,文中提到…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核能的產生、核裂變、核衰變、核嬗變反應、U-235的核裂變、連鎖反應、核能威力之謎,透過核能的簡介帶你進入核能的世界
Thumbnail
150人的大型講座、也是學程必修, 每週邀請業界專家或國外學者負笈授課, 主題橫跨工業節能、氫能、儲能、核能、風能、生質能。 惶惶十二週,每週都須提出五頁的分組報告。 目的是要研究一個產業瓶頸,提出解決方案, 例如船舶式核反應爐如何上岸併網提供穩定能源、 熔鹽儲能技術要如何平衡電網頻率、
Thumbnail
這個展示代表著在利用氫技術為數據中心提供可靠和可持續的備用電源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德克薩斯州歐文市,2024 年 1 月 19 日 – 卡特彼勒公司宣佈與 Microsoft 和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Ballard Power Systems成功合作,以證明使用大型氫燃料電池為數據中心提供可靠和可持續
Thumbnail
「每天五分鐘 了解時事又學英文」 核能發電的議題在台灣及國際上的討論聲浪都不曾間斷,而在本文會用英文短文來聊聊核能發電的優劣勢,帶你了解國際議題的同時又能學習英文。
Thumbnail
特斯拉怎麼做地球永續發展? 特斯拉呼籲, 全球實現能源100%再生化完全可行,且不管是投資金額或是資源開採量,都要比現今使用的化石燃料更為實惠 。馬斯克也已在3月投資者日中提及,再生能源預計只需要利用0.21%的陸地面積來建造風能和太陽能等基礎設施,也無須大量開採礦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