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起源自作者對於咖啡廳越來越像的觀察,從而思考這種品味趨同的狀況,最後連結上社群或影音網站的演算法,思考這些構成我們日常生活一部分的科技產品,是否也決定了我們的品味?
本書原書名是篩選世界,不過書內要呈現的其實是被篩選過的世界,所以換成扁平一詞,其實還滿不錯的。扁平這個詞顯示出了經由演算法推薦而日漸趨同的品味,閱歷以及行為,作者是從咖啡廳開始,但不只咖啡廳,像是書店(話說我第一次去蔦屋的時候還以為去到了誠品),或一些文青小店,我們都可以看到有相似的裝潢,相似的擺設,甚至連店內略帶陰暗的暖色燈光也一樣。當然,台灣人可能同感的是從南到北幾乎長得一樣,甚至賣的東西也差不多的老街。
這種品味趨同,第二章關於酷克斯基樂團的奇異爆紅的原因很像:
我問過酷客斯基,請他說說〈奇異》這首歌到底有什麼出眾的地方。他說〈奇異>最大的特色,就是跟八〇年代最流行的那些「重金屬芭樂情歌」聽起來很像:歡快的氛圍、規律的鼓點、高亢的吉他音色(這種吉他音色並非銀河五百的典型曲風)、沒有太長的獨奏樂段,而且整首歌的時間很短,只有三分十九秒。換句話說,〈奇異〉這首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95
沒有特色的原因是和其他人一樣,也因此,它也和你歌單中前一首下一首或隨機的一首長得很像,所以演算法覺得你會喜歡這首歌,而因為它很像其他流行歌,即使自動播放了這首歌你也是聽不出來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同時,沒有特色也代表安全,跟各種東西組合都不會太過突兀如IKEA的傢俱。
其實這個部分也可以連結到後面的Citypop的流行,夠安全,夠大眾,而且放諸四海皆準:
事實上,「城市流行」這個稱號本身,恐怕也是它爆紅的原因之一。由於「城市流行」並未指明所謂的城市究竟是哪裡,因此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居民,都能順理成章地將自己投射進去——這就好比Airbnb上的應用程式式空間一樣,不管移動到哪個城市,都能成立。401
每個城市的居民都可以將自己投射進去那個情懷,意即詹明信所謂的懷舊感可以隨時觸動,每個人都能藉由曲調或歌詞從自己的記憶裡調動一段經驗來觸景傷情。這讓我想到了村上春樹在九零年代的爆紅,除了他寫得好以外,或許也是他的作品總是描述城市生活,獨居的男人,速食般的愛情,以及宛若購物清單的生活物質描寫,由於其普遍性,閱讀者可以在文中找到一星點的自己。
除此之外,演算法也會推給你最多人看的東西。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影片裡面的人在共同的場景裡拍片,或者是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不同的地方做一樣的挑戰。因為很多人在看,所以你也想看的邏輯。每個人紅的可能不到十五分鐘,可是其爆紅程度超乎想像。
只是,這裡的爆紅終究來自演算法,不是長久的。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臉書上有人在談又被限流影ban什麼的,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這一段我最在意的是在談臉書的地方,我才發現為什麼臉書的搜尋功能這麼爛,原來是他們連搜尋也是處理過的,不是給你最相關或時間排序(實際上你就算點了時間排序也的結果沒有那麼照時間來),而是推給你最熱門的。這個做法根本就是廢掉了搜尋功能嘛。莫名其妙?
其實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是第六章,剛好最近才看了《CONTINUE》雜誌的《玲音 Experiments Lain》二十五週年紀念專刊,前陣子忘了在哪一本書也有提到《玲音》,感覺西方人真的很喜歡這部作品,看得也好想重看一次,可惜是台灣沒有正版管道。
《玲》音的故事幾乎是預言了現在這個時代,記得不論是宏達電臉書還是蘋果的穿戴式VR裝置出來時,都會看到推特在瘋傳玲音裡面某段類似穿戴式畫面的圖片。只是,在這種SNS的傳播下,作者本來是要將《玲音》拿來談演算法普及前的時代,但看起來在演算法推算下玲音在某些時刻爆紅的程度,也是某種扁平的東西了。
整體來講還不錯的一本書,沒有什麼太艱深的理論,基本上就是各種實例跟經驗,但就是這樣的例子,反而更能讓人感受到整個時代氛圍。
至於裡面出現一些像是把螢幕稱作屏幕或者把動畫稱作動漫或者把鐵定一定肯定都用肯定取代這種被某國影響的用法,或許也是一種扁平的結果吧?
凱爾.切卡著,黃星樺譯《扁平時代︰演算法如何限縮我們的品味與文化》(新北︰衛城,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