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社會學家飽曼大力批判消費主義如何操控我們。可是看到他身上穿著高檔的西裝,抽著煙斗,你會覺得他是不是也陷入消費狂潮?人就是這樣的矛盾產物。記得多年前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曾製作一部環保的紀錄片,大力呼籲要節省能源電力,諷刺的是,這位高官本身深居豪宅,光是每天的人事費用跟電費恐怕是一般老百姓的好幾十倍。
美國開國先賢富蘭克林向來標榜清教徒生活,曾提到有時候不小心買上大筆的東西就會闖進家門,比如說太太買進高檔的鍋盤盆碗盤,所以要時時反思如何節制。人性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一不小心,就淪為笑柄。面對人性的思考,倒是法國隨筆作家蒙田則比較坦率來論述這問題。
在《關於我們行為的不一致性》中,他寫道,“所有的矛盾都可以經過變形,以某種方式在我身上找到。青春、傲慢、貞潔、淫蕩、健談、沈默寡言、堅韌、狡猾、聰明,愚蠢,乖巧,和藹可親,撒謊,真實;博學,無知:自由,吝嗇和放浪:這一切品質都在我身上有所體現,其程度和具體形態取決於我如何展現不同的自我;無論是誰,只要專注地觀察自己都會發現這個事實,是的,甚至在他的判斷中,也存在這種轉折和衝突。我絕不可能毫不含糊地說出我是怎樣的人,或者用一個詞來定義一個混雜的自己!”
從小到大,我喜歡消費。有事沒事就是逛街血拼,只不過領域是局限在書本和服飾。每個月花在購書的費用大約是萬把塊,畢竟每天固定要寫作,需要很多參考資料。平時盡量的收集,相信有一天會派上用場,對此我到有一點像原住民。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提到,原始人喜歡出門到處撿東西帶回家,並置放在倉庫裡。他們認為總有一天會用到。
大量淘書,家人免不了嘮叨幾句。目前跟老媽住在一起,有時候她會說不要再買書了,可是我會委婉地回應,因為我買了很多醫學書籍,才能夠懂得照顧妳,一旦生病我還可以幫妳按摩穴道,甚至開藥處理症狀。聽了之後,她莞爾一笑,便沉默不語。
坦白說,光是這一點也省了不少費用。放眼四周,不少親朋好友家中都請了外勞照顧老人家。顧好家中長輩,自然而然獲得一些寶貴的養生經驗,同時也是為自己的老年鋪路。
我們可以試想一旦老邁之際,行走不便,請了一位外勞來照顧。當她推著你到公園裡曬太陽,突然之間,天有不測風雲,下起大雨。一時之間。大家手忙腳亂,結果被人推到別家去,那恐怕會哭笑不得。
身為作家為了收集書籍,絕對不能節儉,所謂千金散盡還復來。大量購書更是大氣的表現,要是執筆為文,才能氣勢磅礴,呼應乾坤,從而呈現個人的風格。回想過去,即使為了寫作出版而缺少經費,個人絕對不會申請補助。身處資本主義社會,寫書就是在書市見真章,這跟文化部門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不過,在飲食方面我倒是很克制,我對於美食層面聚焦於養生。畢竟我思考的,是膏梁厚味容易罹患糖尿病跟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