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金融市場的眾多指標中,融資餘額如同一面無情的鏡子,忠實反映著市場參與者最原始的貪婪與恐懼情緒。這個看似冰冷的數據背後,蘊藏著深刻的人性心理密碼,更是預示市場轉折的關鍵先行指標。
當市場開始攀升,融資餘額總是率先跳動;當行情轉熱,這個數字便如同失控的野火般蔓延。
在每一輪多頭市場的高漲階段,我們總能看到融資餘額飆升至歷史高位,投資人在集體情緒的驅使下紛紛瘋狂加碼買進。
此時的市場氛圍充斥著「這次不一樣」的狂熱論調,理性分析被群體性亢奮所淹沒。
~Rex大叔的交易感悟~
在多年的市場觀察中,融資餘額對我而言就像是那首詩中的意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你苦苦尋找市場轉折的蛛絲馬跡時,這個指標卻始終靜靜等待著有心人的發現。
融資的危險不在於其機制,而在於人性。當恐慌情緒席捲市場,融資餘額的崩跌速度往往遠超指數本身。在這種非理性的砍殺賣壓中,被強制斷頭的交易者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這是市場最殘酷的一面,將情緒放大的融資機制,最終導致了大量投資人在高點滿倉、低點認賠的悲劇。
融資餘額的波動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人性貪婪與恐懼在市場中的具象表現。它揭示了投資者心理變化的脈絡,從樂觀到狂熱,從擔憂到恐慌,周而復始地循環著。正是這種情緒的交替渲染,最終形成了市場的高點與低點。
回顧數次重大市場轉折點,融資餘額的變化總是提前發出警訊。從2008年金融海嘯到2020年疫情衝擊,從每一次小型修正到大幅崩跌,這個指標始終如一地展現其預測力。掌握融資餘額變化背後的規律,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讀懂市場情緒,更能在關鍵時刻保持清醒,甚至逆勢布局。
融資與指數的因果關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從歷史數據的細緻觀察中,我們發現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融資餘額的變化往往領先於指數的重大轉折。這不僅僅是巧合,而是市場運作的內在機制使然。
許多投資者常問:「是指數下跌才導致融資被殺,還是融資被殺才帶動指數下跌?」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揭示了市場波動的核心邏輯。
細看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數據,融資餘額在加權指數觸頂前約1-2個月就開始出現明顯回落。當時加權指數由9,711點下跌至4,871點,跌幅49.8%;而融資餘額則從4,145億元暴跌至1,383億元,跌幅高達66.6%。融資餘額不僅跌幅更大,且下跌速度更快,明顯領先指數。
同樣的模式在2015年中國股災、2018年美中貿易戰及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一再重現。融資餘額的減少往往先於指數的重大調整,成為市場風向即將轉變的預警信號。
這種領先性不是偶然,而是融資交易本身特性所致。當市場敏感資金(通常是擁有更多市場信息或經驗的投資者)感受到風險增加時,他們會優先降低槓桿,減少融資部位。這種減碼行為在指數尚未明顯下跌時就已開始。
隨著融資餘額持續下滑,市場承接力減弱,一旦賣壓增大,就會觸發更多融資帳戶的警戒線或斷頭線,形成連鎖反應。此時,大量被迫性賣盤湧出,進一步推動指數加速下跌,最終演變為市場的恐慌性賣壓。
反過來看上漲初期,融資餘額的攀升同樣領先指數的大幅上漲。當極度悲觀情緒逐漸消退,少數敏銳的投資者開始重新布局,增加融資部位。這種初期的融資增加雖不顯眼,卻是市場信心復甦的第一道曙光。
因此,從因果關係來看,融資餘額的變化不僅是指數波動的結果,更是促成指數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反映市場情緒,又影響市場走向,形成一種互相強化的循環機制。
正是這種微妙的領先與互動關係,使融資餘額成為我們判斷市場轉折的寶貴工具。掌握這個指標背後的運作邏輯,能幫助我們在市場情緒極端化之前,及早採取行動,避免成為那些在高點重倉、低點斷頭的悲劇主角。
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剖析不同市場環境下融資餘額的特徵變化,以及如何將這些觀察轉化為實用的投資策略,讓我們能在市場的波濤中保持清醒,找到那條最適合自己走的路。
畢竟,投資永遠都有風險,但這個風險必須是你能夠理解並掌控的。
讓我們一同揭開融資餘額的面紗,在市場波動中找到那一絲清晰的方向。
歷年指數及融資餘額數據_85-100年
【上市加權指數_85-100年】

【上市加權指數_融資餘額_85-100年】
- 融資餘額資料僅只取得從88年6月開始的資料,與此表與上面加權指數85-100年表格無法直接完全對照比對,仍需要注意時序問題。

【上櫃指數_85-100年】

【上櫃指數_融資餘額_85-100年】
- 融資餘額資料僅只取得從88年6月開始的資料,與此表與上面加權指數85-100年表格無法直接完全對照比對,仍需要注意時序問題。

歷年指數及融資餘額數據_101-114年
【加權指數_100-114年】

【加權指數_融資餘額_100-114年】
- 融資餘額資料與上面加權指數時序一致,故可以同步直觀比對。

【櫃買指數_100-114年】

【櫃買指數_融資餘額_100-114年】
- 融資餘額資料與上面加權指數時序一致,故可以同步直觀比對。

台灣市場融資餘額與股市指數關係分析
要寫融資相關的文章已經想了很久了,已經寫了好多篇文章,但每次寫了就是思緒中斷或是因為覺得沒辦法完整表達我的想法,導致有好多文章躺在方格子的草稿裡面,大概有十幾篇吧!但因為最近一直在學習使用AI來當作輔助工具,讓我發現真的是個非常好的幫手,能夠將我的想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提供給我資料,讓我節省了很多的時間,讓我可以更有效率的根據提供出來的結果報告做判斷決策,所以個人覺得AI真的會改變我們的很多生活型態己體驗,真心建議在這樣的時代,還是需要去接受並學習AI帶來的改變,這篇文章當作融資系列開端是Rex 大叔將整理的歷年加權指數、櫃買指數及融資餘額的數據透過Claude AI加以整合分析所得出來分析結果,讓大家對融資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後續的文章我將在不同的角度方向再來探討融資指標的應用及他的參考價值,開始這篇文章的分享吧!
一、研究概述
本分析旨在探討台灣市場中融資餘額與主要指數(加權指數與上櫃指數)之間的關係,特別關注各個明顯波段中融資餘額變化是否領先或落後於指數變動。通過歷史數據分析,我們試圖找出市場融資行為與指數表現之間的關聯模式,為投資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本資料數據以當月份月底最後一天收盤價格當作數據分析基礎,所以與波段產生的最高或最低仍有一定的差異。
二、歷史主要波段分析
2.1 金融海嘯時期 (2007-2009)
=>加權指數與融資餘額
a.下跌前期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 加權指數:由9,711點下跌至4,871點,跌幅49.8%
波段最高9859,最低3955,下跌5904點,跌幅59.88%
- 融資餘額:由4,145億元下跌至1,383億元,跌幅66.6%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下降速度快於指數,領先指數見底約1-2個月
b. 反彈期 (2009年1月-2009年12月)
- 加權指數:由4,248點上升至8,188點,漲幅92.7%
波段最低4164,最高8188,上漲4024點,漲幅96.63%
- 融資餘額:由1,216億元上升至2,603億元,漲幅114.1%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增加比例高於指數漲幅,並在指數觸底前1個月開始回升
=>上櫃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前期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 上櫃指數:由184點下跌至70點,跌幅62.0%
最高238點2007年7月,最低53點2008年11月,下跌185點,跌幅77.7%
- 上櫃融資餘額:由1,100億元下跌至490億元,跌幅55.5%
觀察發現:上櫃融資餘額跌幅相對較小,顯示散戶投資者對小型股保持一定信心
b. 反彈期 (2009年1月-2009年12月)
- 上櫃指數:由60點上升至150點,漲幅150%
最低53點2008年11月,最高150點2009年12月,上漲97點,漲幅183%
- 上櫃融資餘額:由198億元上升至468億元,漲幅136.4%
觀察發現:上櫃指數漲幅大於融資餘額增幅,顯示市場流動性改善推動指數表現
2.2 歐債危機時期 (2011-2012)
=>加權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11年7月-2011年12月)
- 加權指數:由8,644點下跌至7,072點,跌幅18.2%
最高8842點,最低6609,下跌25.25%。
- 融資餘額:由2,753億元下跌至1,958億元,跌幅28.9%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跌幅明顯大於指數跌幅,並領先指數約1個月見底
b. 反彈波段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 加權指數:由7,517點上升至7,700點,漲幅2.4%
最低6609點,最高7789點,漲幅17.8%
- 融資餘額:由1,789億元上升至1,803億元,漲幅0.8%
觀察發現:此階段指數與融資餘額均呈現小幅震盪,顯示市場觀望情緒濃厚
=>上櫃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11年7月-2011年12月)
- 上櫃指數:由132點下跌至94點,跌幅28.8%
最高137點2011年7月,最低86點2011年12月,下跌51點,跌幅37.2%
- 上櫃融資餘額:由632億元下跌至431億元,跌幅31.8%
觀察發現:上櫃指數與融資餘額跌幅相近,顯示散戶撤離與指數下跌同步進行
2.3 2015年中國股災時期
=>加權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15年4月-2015年8月)
- 加權指數:由9,820點下跌至8,175點,跌幅16.8%
高點10014,低點7203,下跌2811點,跌幅28%
- 融資餘額:由2,169億元下跌至1,263億元,跌幅41.8%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降幅遠大於指數跌幅,融資減碼速度**明顯領先**於指數下跌
b. 反彈波段 (2015年9月-2015年12月)
- 加權指數:由8,181點上升至8,338點,漲幅1.9%
- 融資餘額:由1,308億元上升至1,457億元,漲幅11.4%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回升力度大於指數,顯示市場樂觀情緒先於指數表現恢復
=>上櫃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15年4月-2015年8月)
- 上櫃指數:由145點下跌至108點,跌幅25.5%
- 上櫃融資餘額:由754億元下跌至448億元,跌幅40.6%
觀察發現:融資撤離速度快於指數下跌,反映散戶恐慌情緒強烈
2.4 2018-2019年美中貿易戰時期
=>加權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18年9月-2018年12月)
- 加權指數:由11,006點下跌至9,727點,跌幅11.6%
- 融資餘額:由1,597億元下跌至1,264億元,跌幅20.9%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先於指數下降,且跌幅更大,領先指數約1個月
b. 反彈波段 (2019年1月-2019年12月)
- 加權指數:由9,932點上升至11,997點,漲幅20.8%
- 融資餘額:由1,178億元上升至1,454億元,漲幅23.4%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增幅略高於指數漲幅,並在指數見底後迅速回升
=>上櫃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18年9月-2018年12月)
- 上櫃指數:由134點下跌至124點,跌幅7.5%
- 上櫃融資餘額:由592億元下跌至436億元,跌幅26.4%
觀察發現:上櫃融資餘額跌幅遠超指數跌幅,顯示散戶對小型股信心大幅下降
2.5 COVID-19疫情時期 (2020年)
=>加權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20年1月-2020年3月)
- 加權指數:由11,495點下跌至9,708點,跌幅15.5%
最高12197,最低8523,下跌3674,跌幅30.12%
- 融資餘額:由1,352億元下跌至919億元,跌幅32.0%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跌幅為指數跌幅的兩倍,且領先於指數見底
b. 強勁反彈波段 (2020年4月-2020年12月)
- 加權指數:由10,992點上升至14,733點,漲幅34.0%
- 融資餘額:由1,045億元上升至1,874億元,漲幅79.3%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增幅遠高於指數漲幅,反映強勁市場參與熱情
=>上櫃指數與融資餘額
a. 反彈波段 (2020年4月-2020年12月)
- 上櫃指數:由138點上升至184點,漲幅33.3%
- 上櫃融資餘額:由360億元上升至632億元,漲幅75.6%
觀察發現:小型股融資餘額成長率明顯高於指數漲幅,反映投機氣氛濃厚
2.6 2021年升息周期前期
=>加權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上升波段 (2021年1月-2021年4月)
- 加權指數:由15,138點上升至17,567點,漲幅16.0%
- 融資餘額:由1,982億元上升至2,741億元,漲幅38.3%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增幅遠超指數漲幅,反映市場投機氣氛高漲
b. 修正波段 (2021年5月-2021年8月)
- 加權指數:由17,068點下跌至16,935點,跌幅0.8%
- 融資餘額:由2,340億元上升至2,682億元,漲幅14.6%
觀察發現:指數小幅下跌但融資餘額持續增加,顯示散戶仍持樂觀態度,此為警訊
2.7 2022年下跌波段
=>加權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22年1月-2022年10月)
- 加權指數:由17,674點下跌至12,950點,跌幅26.7%
最高18619,最低12629,下跌5990點,跌幅32.17%
- 融資餘額:由2,562億元下跌至1,653億元,跌幅35.5%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跌幅大於指數跌幅,且在指數見底前2個月達到低點,顯著領先指數
=>上櫃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下跌波段 (2022年1月-2022年10月)
- 上櫃指數:由215點下跌至164點,跌幅23.7%
最高238,最低158,下跌80點,跌幅33.6%。
- 上櫃融資餘額:由709億元下跌至526億元,跌幅25.8%
觀察發現:上櫃融資餘額與指數跌幅相當,顯示散戶與機構同步撤離小型股
2.8 2023年至今上升波段
=>加權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上升波段 (2023年1月-2025年2月)
- 加權指數:由15,265點上升至23,053點,漲幅51.0%
2022年10月最低12629上漲至2024年7月最高244162,上漲11787點,漲幅93.3%
- 融資餘額:由1,525億元上升至3,243億元,漲幅112.7%
觀察發現:融資餘額增幅遠超指數漲幅,顯示市場信心高漲,散戶積極參與
=>上櫃指數與融資餘額
a. 上升波段 (2023年1月-2025年2月)
- 上櫃指數:由195點上升至260點,漲幅33.3%
2022年10月最低158上漲至2024年7月最高282,上漲124點,漲幅78.48%,落後於加權指數,主要由台積電上漲帶動加權指數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