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都市裡,有太多的需求仰賴他人幫助,我們日常的經驗通常是「使用者付費」,但「為什麼要付錢」?可能有比「對等交換」,更好的答案。
本文章旨在引導青少年,乃至兒童思考,探尋金錢的意義,並深入感受金錢與家庭、社會關係的連結。
有一個孤單的人,獨自住在一座孤單的小島。即使島上資源豐富,但想要遮風蔽雨,他得自己蓋房子;想要吃豬肉,他得自己打獵;想要武器打獵,又得靠自己生產武器。
所有需求,他得自己安排時間去完成,如果不會,也得一個人慢慢摸索,生活品質只能仰賴自己的勤勞。
沒有人能求助或交易,錢就沒有意義。
那我們接著假設島上有兩人可以作伴了,我們明白分工合作可以有更好生活品質。
大寶擅長的技能:打獵、採集、力氣大。
小寶擅長的技能:烤麵包、烹飪、修理或製造工具。
顯然如果兩人之間互相幫忙,那麼大家生活品質應該都會更好。但他們為什麼要相信對方願意跟自己合作呢?
如果他們發明金錢做為籌碼來交換,其實他們都是獨佔市場的價格決定者,你今天賣豬肉收我1000元,明天修理工具時我收你20000元。這個模式似乎非常荒謬,你漲價我也漲價,誰怕誰。
大寶目前的技能:獨自生活在島上所需的全部能力。
小寶目前的技能:稍微能幫大寶打雜、按摩。
看起來,如果大寶想要更好的生活品質,還可以靠著剝削小寶!?
大寶說可能說:
「我打獵實在太辛苦了,每次我回到家,你都得幫我按摩。小寶放心,我會付錢,你幫我按摩一個晚上,我會給你足夠的錢,讓你能跟我買明天的食物。我們是對等交易。」
小寳如果不趕緊學會獨立生活,就別無選擇。
不管是否採用金錢做為交易的籌碼,生活的協力就只是「一場接一場不會中斷的賽局」,參與就是為了合作。
實際上,一旦小寶脫離大寶也能獨自生活,很明顯的,大寶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生活品質,還是要尋求和小寶合作的辦法。
但大寶想合作,小寶可能不會接受曾經欺負他的大寶。
所以如果大寶考慮未來的合作可能性,即使小寶一開始什麼也幫不上忙,也要和小寶討論,有哪些事情他希望小寶能學會並協助的。
在上述的小島中,金錢的概念對合作沒有直接幫助,甚至彼此的信任感可能因此難以建立。畢竟金錢的數量不是生活的品質。
實際上是形如「道德」的契約,幫助此二人維持合作關係。
互相幫助的關係建立在「未來繼續合作」的前提上,不一定需要金錢做為媒介。
簡言之,在上述情況中,如果價格存在不可預期的波動而難以穩定,還不如不要使用貨幣概念。但這種道德契約沒有實質約束力,最多就是如果你不願意幫助我,我可能也不會繼續幫助你。
只是恰巧的,彼此的期待都是互相幫助,於是兩人可以形成更親近關係。
考慮超過兩個人,就不得不考慮道德問題。但讓我們想得簡單一點,不是分出對錯,是找出彼此的期待,找出我們在現實中有的感受。
一個家庭被放進資源豐富的孤島裡。根據我們剛才的思路,每個人應當提供自己的力量,讓成員們整體的生活品質變好,損失任何家庭成員,對每個人而已,都是長期而言不利的。
但現在家裡多了一個垂死老人,或是重傷者,他對這個家庭的未來可能只剩下負擔,而不是貢獻了。你的直覺告訴你,難道......
這個小島的人可不在乎螢幕前的我們怎麼想...但實際情況,應該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讓我們思考一個更多人、更多的衝突的社會,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提供豐富經驗的老人,可能不會被視為負擔,但樹大有枯枝,人多的時候,總有貢獻很小的人吧?
本文章適合大眾閱讀,讓我們善意的假設:存在至少一種約束力,讓我們不會輕易選擇丟下這些負擔。
我們要先清楚:若只依靠大家內在的道德約束力,溝通不良的後果可能很嚴重,畢竟每個人心中"公平"的尺不太一樣。
讓我們把合作規模繼續擴大,有好幾個的家庭一起合作,形成一個小部落。這時候會有什麼問題?
每個家庭可能開始分工,互相依賴。長者負責協調工作、傳授經驗,有人打獵,有人務農,有人照顧孩子,然後有人摸魚?!該怎麼辦?
不管是家庭還是小部落,其實都會有人不平衡吧?如果說,家人的關係可能因為彼此更加親近而體恤彼此,但不同家庭間要協調這種不平衡該怎麼辦呢?
大家需要一套分配規則,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具體分配的方法就是經濟學的研究,而要求大家遵守規則的約束力,來自政治權力。例如「長老說」或「媽媽說」。
如果有人摸魚,可能會被減少分配的伙食,也可能會被要求換職位。即使制度不夠完善,通常也在能接受的範圍。
小型的部落裡,人們之間有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貨幣仍然不是必要。
此與Richard H. Thaler提出的「心理帳戶」概念有關,本文不展開討論。(未來有空再寫)
當部落的規模逐漸增大,分配的效率和順序,將成為問題
基於現實考量,我們不可能跟太多人建立「親近且緊密的合作關係」。而合作成果的分配,也可能因此需要一些「證明」。
你真的對我們部落或家庭有貢獻嗎?為什麼我要(優先)幫你?
如果你家有雞肉,我家有稻米,我們知道彼此是生產者,我願意和你交換。
於是有了以物易物。
如果你說「每年收成的時候,我都會來幫忙。」我知道你有貢獻,也沒問題。
用現在或未來的勞力換取資源,通常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隨著人口增加,分工越來越細,且越專業。普通的互惠合作模式開始出現困難。
如果很多人都用未來的勞動和你交換,你記不起,算不清,也可能不需要!他也可能會排擠了有更急迫需求的人。
「下次你鞋子破了找我。」、「我可以幫你剪漂亮的髮型。」、「我還欠你8個玻璃杯」、「我可以用數學估計你幾歲頭髮會全白」
當熊寶寶問我「為什麼叔叔沒工作賺錢,還向家裡要錢買東西?」
仔細想想看「與一開始不需要貨幣的合作模式相比,貨幣到底取代了什麼?」,其實,貨幣剛開始只取代了我們記不清的那些貢獻證明。
叔叔在爸爸媽媽不在時,照顧寶寶、陪寶寶玩、幫大家準備晚餐。那些難以量化的事情,難道沒有價值嗎?雖然社會的其他人不會記得,但寶寶記得、爸爸媽媽也記得,受幫助的我們既然記得,換成貨幣給叔叔也是沒問題的。
貨幣當是方便的工具,能夠記錄那些零星而分散的付出,讓每一份貢獻都有了看得見的標示。然而,當我們試圖把所有的付出或責任都濃縮成一串數字時,可能忽略了這些付出背後所蘊含的善意與信任。換句話說,貨幣在成為「證明」的同時,也可能淨化掉了那種人與人之間不言而喻的默契與關懷。
貨幣,只是我們對社會有貢顯的「其中一種」證明
給孩子的話:如果不能用錢來道謝,你一天要感謝多少人?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現代社會規模已是全球經濟體,市場在如此巨大的且複雜的市場規模下,沒有你以為的有效率。我們的愉快日子,某種程度上,建立在剝削了我們看不見的人。甚至由於貨幣的絕對中立性質,我們不知道「他賺的錢是不是做壞事來的?」
貨幣只是工具,就算上述的種種悲觀,我們無法否認的是:
金錢的流動不僅僅是記錄與交換,日常裡的每一份報酬,都代表社會中的一些付出和關懷,更代表著互助背後的善意在社會中流動,是社會彼此支持、共同進步的證明。
下一次,我們也可以從買早餐時說「謝謝!」開始。
以上問題,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熊弟弟,我相信,一個好的理論或想法,需要的前提特別少,少得六歲的孩子也能了解。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能為世代教育帶來啟發性的幫助,為我分享出去就是我所期待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