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也是很多人推薦的一本理財書,尤其是針對女性的部分,我覺得財富自由這件事情已經變成大家心裡的夢想了,就來看看這本書如何幫助我們達成財富自由吧!
情緒控管加上財富等於獨立
- 我的過去很慘。所以我放下了。如果你的更慘,我懂,但你最好也卸下這份重擔。如果你沒有那麼慘,我也不會不高興,但且聽我意拳:除了你自己的煩惱之外,任何你的額外回覆的那些,都是過分的要求。
- 人類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大類:安全、自尊、愛與歸屬、自我實現以及生理需求(包含空氣、水、睡眠)。不同的財務保障等級所能滿足的需求不同。「夠用就好」滿足了安全這項基本需求,這一級能讓你有地方住、冰箱有食物,還能應付其他基礎的生活花費。要計算你的「夠用就好數」字,先看看你每月的固定支出吧。這些支出是你生存所需,而非多餘的小錢(好比健身房會員、醫美、娛樂及其他非必要支出)。
- 將你的「夠用就好」的數字乘以20,就是你的退休所需的資金。這是一大筆錢但不是你一開始可能想的那麼多錢。
- 研究學者發現,年收入台幣220萬元到$300萬元是獲得理想幸福狀態的甜蜜點。
- 我見過很多女性渴望致富,去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面,反而忽略了那些真能帶來影響的大事。比起為那些被講爛的小錢而縮衣節食(比如每天省下一杯拿鐵),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賺更多的錢會來得更有效率(成果也更豐碩)。
節省與放大資金
- 即便你藉由工作賺進大把大把的銀子,倘若沒有一套系統去放大他、保護他的話,便永遠無法建立起真正的財富。
-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獨立小姐,必須盡可能地創造多個管道來獲得穩定的資金。到了最後,那些真正財務獨立的人都明白,重點不是賺了多少,而是持有多少。
- 一個依據生活形態和消費偏好量身打造的基本開支規劃應該遵守以下規則:
- 70%用於必要開支(如食、衣、住、行)
- 15%用於非必要開支(拿鐵、美甲、墨西哥之旅)
- 15%用於終極開支(為了未來的自己,以及所有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事項,包含儲蓄、投資。)並且應該盡量提高終極開支的比例。
- 永遠優先支付你自己。你應該每月從淨收益中播出固定比例的錢,自動存入你主要的獨立小姐基金帳戶中。
- 有錢人透過清平生活來維持富有,窮人透過假裝有錢而無法翻身。
- 去尋找其他同樣有錢有勢但更貼近現實的案例。說穿了,你可以花錢並不代表你應該花錢。
買房還是租房?
- 房價租金比,又稱租價比,是一套用來衡量某特定房屋市場是否被高估或「泡沫化」的公式。要計算你目標地區的租價比,請用該地區的房價中位數除以租金中位數。如果你得到的數字介於1至15中間,那麼買房應該比租房划算。如果數字大概16 ,那麼該地區房價可能處於泡沫之中,在價格下降之前,你應該強烈考慮租房。
- 五年法則是另一個常用的指標,一直你在出售房子前至少應該住五年以上,這樣才不會虧損。
- 繳交房貸的頭幾年中,你所支付的大部分過戶結算費、稅金、利息及維修費都不會算做本金或實際房屋價了,然而當利率再次下降時,你可以重新融資。你永遠無法重新針對房價討價還價,但利率可以。
- 買下超出自己負擔能力範圍的房子是多數人最常犯的錯。讓他們窮得只剩下房子。一個不錯的通用規則是,每月住房支出的比例應不超過你總收入的三成至四成,才是安全範圍。
- 別將所有積蓄都砸在頭期款上。我知道這可能是你這輩子所付過最大筆的帳單,但是若為了頭期款而花光畢生積蓄,你最後可能會一無所有。
- 一般來說,人們可以負擔的房價是總年收入的2.5倍。
結論
這本書其實談了很多部分不過我只節錄出了在台灣比較實用的建議。因為這本書的背景設定在美國,所以裡面提到的很多比如退休金帳戶、如何申請房貸、或是債券股票購買其實有些都不太適用於台灣。因此這邊我就把觀念上比較相通、有觸及到我的部分摘錄出來。另外我也省掉了指數型基金的部分,因為指數型基金部分已經在其他的書摘中提到太多次了,所以這邊我也不另外做摘錄。
最後我就來講講看我對這本書的感想。我覺得這本書雖然的標題設定是寫給女性看的財富自由書,可是其實內容我覺得對每個人都是蠻實用的。她只是標題上面用獨立女性這件事情來吸引讀者,但其實是每個人都可以觀看的一本財務理財書。我覺得整本書最特別的是從人們一開始的渴望開始談到了金錢創傷,因為作者小時候家裡很窮,所以她也提到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金錢創傷,所以我們人一生的理財的安全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滿足自己的不安全感,透過放大資產的方式而不是死薪水的方式來創造收入。
談過多元收入的人很多,談過被動收入跟放大資產的人也很多,但是這本書特別多提了對錢的安全感這件事情。還有一個我覺得比較特別就是,有算出退休金所需要的錢。其實我們所需要的退休金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這麼多,因此財富自由這件事情其實也沒有我們想得這麼遙遠或是這麼有壓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