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經(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1 分鐘

一、


1. 原文


《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黃華而莢實,名曰蘀,可以已瞢。有獸焉,其狀如口鼠而文題,其名曰㔮,食之已癭。


2. 注釋


1. 薄山:中山經記載的一系列山脈之一。



2. 甘棗之山:薄山的起始山脈名稱。



3. 共水:一條發源於甘棗之山的河流。



4. 杻木:一種樹木,可能指楸樹或類似樹種。



5. 蘀:一種草本植物,根部像葵,葉子像杏,花為黃色,果實為莢狀,可治療眼疾(瞢,指視力模糊)。



6. 㔮:一種長得像鼠的野獸,頭部有花紋,食用後可治癭(甲狀腺腫)。




3. 白話文


《中山經》薄山的起始山脈,名為甘棗之山。有條共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黃河。山上多杻木,山腳有種植物,根部像葵,葉子像杏,開黃色花,結莢狀果實,名叫蘀,可以治療視力模糊。這裡還有一種野獸,外形像鼠,頭部帶有花紋,名字叫㔮,吃了可以治療癭病。


4. 總結


甘棗之山出產杻木與一種名為蘀的藥草,可治療眼疾。此外,該地區還有一種長得像鼠的動物㔮,食用後可治癭病。山中流出的共水最終匯入黃河。




二、


1. 原文


又東二十里,曰歷兒之山,其上多橿,多櫔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揀,服之不忘。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又東三十五里,曰葱聾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黑、青、黃堊。


又東十五里,曰涹山,其上多赤銅,其陰多鐵。


又東七十里,曰脫扈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葉而赤華,莢實,實如椶莢,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


又東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


又東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梟谷,其中多鐵。


又東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銅。


又東百二十里,曰吳林之山,其中多葌草。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葉如葵而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不憂。勞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穀。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薝棘。


又北三十五里,曰陰山,多礪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彫棠,其葉如榆葉而方,其實如赤菽,食之已聾。


又東北四百里,曰鼓鐙之山,多赤銅。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鷄卵,食之已風。


2. 注釋


1. 歷兒之山:以盛產橿木與櫔木著稱。



2. 橿、櫔木:堅硬的木材,可能類似柞木或檀木。



3. 揀:類似豆莢的果實。



4. 渠豬之山:多竹,並有渠豬水流入黃河。



5. 豪魚:形狀像鮪魚,嘴與尾部呈紅色,食用可治療白癬(皮膚病)。



6. 葱聾之山:以產白堊、黑堊、青堊、黃堊(不同顏色的石灰土)聞名。



7. 涹山:盛產赤銅與鐵。



8. 脫扈之山:有一種草植楮,外觀似葵葉,花為紅色,果實類似棕櫚果,食用可治療癙(慢性病),且能護目。



9. 金星之山:盛產天嬰,外觀如龍骨,食用可治療痤(皮膚病)。



10. 泰威之山:有梟谷,產鐵。



11. 橿谷之山:產赤銅。



12. 吳林之山:盛產葌草。



13. 牛首之山:生長鬼草,葉似葵,莖為紅色,穗狀似禾,服用後可減少憂慮。



14. 勞水:發源於牛首之山,流入潏水,內有飛魚,形似鯽魚,食用可治療痔瘡。



15. 霍山:多穀類,有名為朏朏的獸,狀似狸,白尾有鬣,飼養後可緩解憂愁。



16. 合谷之山:產薝棘(可能是某種藥用植物)。



17. 陰山:產礪石(磨刀石)與文石(紋理美觀的石材),有一種彫棠樹,葉像榆樹,果實似紅豆,食用可治療耳聾。



18. 鼓鐙之山:盛產赤銅,有榮草,葉像柳葉,根部如雞蛋,食用可治療風疾(風濕或中風)。




3. 白話文


向東二十里,是歷兒之山,山上長滿橿木和櫔木。這兩種樹的莖是方形的,葉子圓潤,花為黃色且有細毛,果實形似豆莢,食用後可增強記憶力。


再往東十五里,是渠豬之山,山上多竹子。這裡的渠豬水向南流入黃河,河裡有豪魚,長得像鮪魚,嘴與尾部呈紅色,吃了可以治療白癬。


再往東三十五里,是葱聾之山,山中谷地廣大,產有白堊、黑堊、青堊與黃堊。


再往東十五里,是涹山,山上有大量赤銅,山陰處則富含鐵礦。


再往東七十里,是脫扈之山,山上有種草,葉子像葵,開紅花,結莢狀果實,果實像棕櫚果,名為植楮,食用後可治療慢性病,還能保護眼睛。


再往東二十里,是金星之山,盛產天嬰,形狀如龍骨,食用可治療痤瘡。


再往東七十里,是泰威之山,其中有梟谷,盛產鐵礦。


再往東十五里,是橿谷之山,盛產赤銅。


再往東一百二十里,是吳林之山,山上長滿葌草。


再向北三十里,是牛首之山,這裡長有鬼草,葉子像葵,莖是紅色的,穗狀像禾,食用可減少憂慮。山中勞水發源,向西流入潏水,水中有飛魚,形似鯽魚,食用可治療痔瘡。


再向北四十里,是霍山,這裡樹木繁多,有一種獸名為朏朏,外形像狸,尾巴白色且有長毛,飼養後能使人心情舒暢,緩解憂愁。


再向北五十二里,是合谷之山,這裡生長大量薝棘。


再向北三十五里,是陰山,盛產礪石與文石。這裡有一種樹叫彫棠,葉子像榆樹但較方,果實像紅豆,食用可治療耳聾。


再向東北四百里,是鼓鐙之山,盛產赤銅。山上有種草叫榮草,葉子像柳樹,根部如雞蛋大小,食用可治療風疾。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從歷兒之山到鼓鐙之山的地理概況,包括山中植物、礦產、河流、動物等資訊。其中,有許多具有療效的植物和動物,例如鬼草可減憂,植楮可護眼,朏朏獸可舒緩情緒,彫棠可治耳聾,飛魚可治痔瘡,榮草可治風疾等。這些山脈的特產與水系也與周邊環境的自然現象密切相關。




三、


1. 原文


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鐙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其祠禮: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其餘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2. 注釋


1. 薄山之首:指薄山地區的主要山脈。



2. 甘棗之山:該地區的起始山。



3. 鼓鐙之山:該地區的終點山。



4. 歷兒,冢也:歷兒山被視為一座「冢」,可能具有祭祀或埋葬祖先的意義。



5. 太牢之具:完整的牲禮,包括牛、羊、豬三牲,是較高級的祭品。



6. 吉玉:可能指特定的吉祥玉石,用於祭祀或懸掛在祭壇上。



7. 瘞:指埋藏祭品或供品的儀式。



8. 不糈:不使用穀物祭祀。



9. 桑封:一種桑木製的祭祀器物,形狀為下方方正、上方尖銳,中間有穿孔並鑲嵌金屬。




3. 白話文


薄山的主要山脈,從甘棗之山到鼓鐙之山,共有十五座山,總長六千六百七十里。其中,歷兒山被視為一座重要的墓塚,祭祀時使用完整的太牢牲禮(牛、羊、豬三牲),並懸掛吉玉作為供品。


至於其餘十三座山的祭祀儀式,只需用一隻羊作為牲禮,並用桑封進行祀祭。這種桑封是一種特製的桑木器物,下方方形,上方尖銳,中間穿孔並嵌入金屬。供品埋入地下,但不使用穀物作為祭品。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薄山地區的十五座山,並詳細描述了其中歷兒山的重要性以及特別的祭祀方式。歷兒山被視為墓塚,祭祀規格較高,需要完整的牲禮與吉玉,而其他十三座山則以羊和桑封作為祭品,且不使用穀物供奉。這反映了古代山川祭祀的不同等級制度與儀式細節。





四、


1. 原文


《中次二經》濟山之首,曰煇諸之山,其上多桑,其獸多閭麋,其鳥多鶡。


2. 注釋


1. 中次二經:指《山海經·中山經》中第二條次要山脈的記錄。



2. 濟山之首:濟山地區的第一座山。



3. 煇諸之山:該地區的主要山脈之一。



4. 桑:一種樹木,桑葉可養蠶,桑果可食。



5. 閭麋:可能是一種特定的麋鹿或鹿類動物。



6. 鶡:一種鳥,可能指鶡鴠(古代傳說中的鳥)或某種猛禽。




3. 白話文


《中次二經》所記載的濟山地區,首先提到的是煇諸之山。這座山上長滿了桑樹,棲息著許多閭麋這種鹿類動物,並且還有大量的鶡鳥。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濟山地區的第一座山——煇諸之山,主要特徵是多桑樹、多閭麋,以及多鶡鳥,展現了該山的自然生態環境。




五、


1. 原文


又西南二百里,曰發視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礪。即魚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無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又西三百里,曰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名曰蠪蚳,食之不眯。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名曰芒草,可以毒魚。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獨蘇之山,無草木而多水。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有獸焉,其名曰馬腹,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2. 注釋


1. 發視之山:一座富含金玉的山,下部多磨刀石(砥礪)。



2. 即魚之水:從發視之山流出的河流,向西匯入伊水。



3. 豪山:以盛產金玉聞名,但無植被。



4. 鮮山:同樣富含金玉,無草木。



5. 鳴蛇:長得像蛇但有四隻翅膀,叫聲如磬聲,出現則代表該地將有大旱。



6. 陽山:這座山以岩石為主,沒有植物。



7. 陽水:從陽山流出的水,北流注入伊水。



8. 化蛇:人臉豺身、長有鳥翼但像蛇一樣爬行,叫聲如人叱喝,出現則當地會發生大水災。



9. 昆吾之山:這裡盛產赤銅(金屬銅的一種)。



10. 蠪蚳:外形像豬但長有角,叫聲如號角,吃了可以讓人眼睛不疲勞。



11. 葌山:富含金玉和青雄黃(一種礦物)。



12. 芒草:一種類似棠樹的植物,葉子是紅色的,可以用來毒魚。



13. 獨蘇之山:沒有草木,但水資源豐富。



14. 蔓渠之山:上部多金玉,下部多竹箭(可能指箭竹,適合做箭桿)。



15. 伊水:發源於蔓渠山,向東流入洛水。



16. 馬腹:一種人臉虎身的野獸,叫聲如嬰兒哭聲,會吃人。




3. 白話文


向西南行二百里,來到發視之山,山上有許多金玉,山腳則富含磨刀石。這裡的即魚之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伊水。


再向西三百里,是豪山,這座山有豐富的金玉,但沒有植物生長。


再向西三百里,來到鮮山,這裡同樣多金玉,沒有草木。鮮水從這座山發源,北流入伊水。其中有一種叫「鳴蛇」的奇特生物,長得像蛇但有四隻翅膀,叫聲像磬聲。若此蛇出現,當地將會發生嚴重乾旱。


再向西三百里,是陽山,這座山以岩石為主,沒有植物生長。陽水從這裡流出,北流注入伊水。這裡有一種叫「化蛇」的怪物,長著人臉、豺的身體、鳥的翅膀,但像蛇一樣爬行,叫聲像人在大聲喊叫。若化蛇出現,該地將遭遇大洪水。


再向西二百里,來到昆吾之山,這裡盛產赤銅。山上住著一種名為「蠪蚳」的野獸,形狀像豬但長著角,叫聲如號角。人吃了它的肉後,眼睛不容易疲勞。


再向西百二十里,是葌山,這裡的葌水發源於山上,北流注入伊水。這座山上有許多金玉,山腳則富含青雄黃(一種礦石)。此外,這裡還長著一種叫芒草的樹,外形像棠樹但葉子是紅色的,它的汁液可以用來毒魚。


再向西一百五十里,來到獨蘇之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水源豐富。


再向西二百里,是蔓渠之山,這裡上部富含金玉,山腳則盛產竹箭。伊水發源於此,然後向東流入洛水。這裡還有一種名為「馬腹」的怪獸,長著人臉、虎的身體,叫聲像嬰兒哭泣,並且會吃人。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八座山的地理環境、礦藏資源、河流分佈和神秘生物。這些山脈多產金玉、礦石,有些山還有奇特的動物,如能導致乾旱的鳴蛇、能引發洪水的化蛇、可以使人眼不疲勞的蠪蚳、會吃人的馬腹等。這些記載展現了《山海經》中獨特的自然觀與神話想像。




六、


1. 原文


凡濟山經之首,自輝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2. 注釋


1. 濟山經:指《中次二經》所記載的山脈。



2. 輝諸之山:濟山經的第一座山。



3. 蔓渠之山:濟山經記載的最後一座山。



4. 九山:從輝諸之山到蔓渠之山,總共有九座山。



5. 一千六百七十里:這段山脈的總長度。



6. 其神皆人面而鳥身:這片山區的神靈形象都是人的臉、鳥的身體。



7. 祠用毛:祭祀時使用毛類的祭品(如禽獸的毛皮)。



8. 用一吉玉:祭祀時要使用一塊吉祥的玉器。



9. 投而不糈:「投」指將祭品投入祭祀之地,「不糈」表示不用穀物作為供品。




3. 白話文


《濟山經》記載的山脈,從輝諸之山開始,到蔓渠之山結束,總共包括九座山,綿延一千六百七十里。這些山的神靈形象都是人臉、鳥身。祭祀這些神靈時,需使用帶毛的祭品,並準備一塊吉祥的玉器作為供奉,但不使用穀物祭祀。


4. 總結


這段話總結了《濟山經》所涵蓋的範圍與特色,記載了九座山的分佈,並描述當地神靈的形象(人面鳥身)。此外,還記錄了特殊的祭祀方式,即使用毛類祭品和吉玉,但不使用穀物。這顯示了古代對山川神靈的信仰及獨特的祭祀習俗。





七、


1. 原文


《中次三經》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陽多㻬琈之玉,其陰多赭、黃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2. 注釋


1. 《中次三經》:指《山海經》中記載的中部地區山脈的第三部分。



2. 萯山:中次三經記載的主要山脈之一。



3. 敖岸之山:萯山經中記載的第一座山。



4. 其陽:指山的南面或向陽的一側。



5. 㻬琈之玉:一種珍貴的美玉。



6. 其陰:指山的北面或背陰的一側。



7. 赭:紅色的礦石,可能是赤鐵礦或赭石。



8. 黃金:指金礦。



9. 神熏池:此處的神祇名,居住在這座山上。



10. 河林:地名,可能指河岸邊的森林。



11. 蒨:青綠色的植物或景象。



12. 舉:指高聳的樹木或突出的山形。



13. 夫諸:一種神獸,長得像白鹿但有四隻角。



14. 見則其邑大水:如果這種神獸出現,該地區就會發生大洪水。




3. 白話文


《中次三經》記載的萯山,第一座山名為敖岸之山。這座山的南面富含㻬琈之玉,北面則有赭石和黃金。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神熏池的神靈,這裡經常出產美玉。向北可以看到河林,景色如同青綠色的植物與高聳的樹木。山中有一種神獸,形狀像白鹿但長著四隻角,名為夫諸。如果這種神獸出現,當地就會發生大洪水。


4.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萯山的第一座山——敖岸之山,並記載了該地的礦產資源(玉石、黃金、赭石)和居住的神靈(神熏池)。此外,還提到一種神獸「夫諸」,它的出現被認為是洪水災害的預兆,顯示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神話解釋。




八、


1. 原文


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是多僕纍、蒲盧。䰠武羅司之,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齒,而穿耳以鐻,其鳴如鳴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鳥焉,名曰鴢,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又東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㻬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禦兵。


又東四十里,曰宜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黃貝。


又東二十里,曰和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陽,出入有光。太逢神動天地氣也。


2. 注釋


1. 青要之山:一座神聖之山,被視為帝王的隱密都城。



2. 帝之密都:指帝王隱居或治理的神秘地方。



3. 河曲:黃河彎曲的地方。



4. 駕鳥:一種鳥類,具神秘特性。



5. 墠渚:祭祀之地的沙洲或水中小洲。



6. 禹父之所化:傳說大禹的父親(鯀)變化而成的地方。



7. 僕纍、蒲盧:古代傳說中的植物或器物。



8. 䰠武羅:神名,負責管理此山。



9. 人面而豹文:長著人臉但身上有豹紋。



10. 小腰而白齒:身形纖細,牙齒潔白。



11. 鐻:古代耳環。



12. 鳴如鳴玉:聲音清脆如玉器相擊。



13. 畛水:一條河流。



14. 鴢:一種鳥,形狀像野鴨,身體青色,眼睛紅色,尾巴赤色。



15. 宜子:有助於生育。



16. 荀草:一種草藥,能使人容貌美麗。



17. 騩山:另一座山,有美味的棗子和珍貴的玉石。



18. 正回之水:一條河流,流入黃河。



19. 飛魚:形狀像小豬、帶紅色斑紋的魚。



20. 不畏雷:吃了這種魚後,不會害怕雷聲。



21. 禦兵:有防禦戰爭的功效。



22. 宜蘇之山:盛產金玉,還有一種特殊的木材——蔓居木。



23. 滽滽之水:水名,流入黃河。



24. 黃貝:一種珍貴的貝類。



25. 和山:沒有草木,但有瑤玉、碧玉,被視為黃河九大都城之一。



26. 五曲:山脈有五道彎曲。



27. 九水:九條河流。



28. 蒼玉:一種青色寶玉。



29. 吉神泰逢:掌管此山的神靈,形狀像人但有虎尾。



30. 萯山之陽:萯山的南面。



31. 出入有光:這位神明來去之間會發光。



32. 太逢神:掌管天地氣運的神靈,能影響天地之氣。




3. 白話文


再往東十里,有座青要之山,被視為帝王的隱密都城。北邊可以看到黃河的彎曲地帶,這裡有許多駕鳥。南邊則是墠渚,相傳是大禹的父親鯀化身之地,這裡長滿了僕纍和蒲盧。這座山由神靈䰠武羅管理,他長著人臉但身上有豹紋,身材纖細,牙齒潔白,耳朵上戴著鐻飾品,聲音如玉器相擊般清脆。這座山特別適合女子居住。畛水從這裡流出,向北匯入黃河。這裡有一種鳥名叫鴢,形狀像野鴨,青色的身體,紅色的眼睛和尾巴,吃了可以促進生育。另外還有一種草藥名為荀草,外形像葌草,方形莖,開黃花、結紅色果實,根部類似藁本,服用後能讓人容貌美麗。


再往東十里,是騩山,這裡生長著美味的棗樹,山的陰面蘊藏著㻬琈玉。正回之水發源於此,向北匯入黃河。這裡有一種飛魚,形狀像小豬,身上有紅色斑紋,吃了它後可以不畏懼雷聲,還能抵禦兵災。


再往東四十里,是宜蘇之山,山上富含金玉,山下則長滿蔓居木。滽滽之水源自這座山,向北流入黃河,這裡盛產黃貝。


再往東二十里,是和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盛產瑤玉和碧玉,被視為黃河九大都之一。這座山的地形呈五道彎曲,有九條河流從這裡發源,最終合流北入黃河,水中富含蒼玉。這裡由吉神泰逢管理,他的外形像人但有虎尾,喜歡居住在萯山的南面,每當他出現時,周圍都會發出光芒。泰逢神能夠影響天地的氣運。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四座山及其特產、河流與神靈。其中,青要之山被視為帝王的密都,有神獸鴢與荀草,能夠促進生育與美容;騩山盛產美棗和玉石,還有能讓人不畏雷電與戰爭的飛魚;宜蘇之山富含金玉與特殊木材,水中盛產黃貝;和山則是黃河九大都之一,盛產寶玉,並由神祇泰逢掌管,他能影響天地氣運。這些記載反映了古人對山川地貌、資源及神靈崇拜的觀念。




九、


1. 原文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太逢、熏池、武羅皆一牡羊副,嬰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鷄瘞之,糈用稌。


2. 注釋


1. 萯山:此段描述的山系名稱。



2. 敖岸之山:萯山的起始山峰。



3. 和山:萯山的終點山峰。



4. 五山:指敖岸之山、青要之山、騩山、宜蘇之山、和山,共計五座山。



5. 四百四十里:這五座山的總長度。



6. 祠:祭祀。



7. 太逢:掌管天地氣運的神靈。



8. 熏池:掌管美玉的神靈。



9. 武羅:青要之山的守護神,形象為人面豹文、穿耳戴鐻。



10. 皆一牡羊副:祭祀太逢、熏池、武羅時,各供奉一隻公羊作祭品。



11. 嬰用吉玉:祭祀時需使用吉祥的玉器作為陪葬品。



12. 其二神:指另外兩位神祇,可能是管理其他山的神。



13. 用一雄鷄瘞之:祭祀這兩位神時,以一隻公雞作為祭品並埋葬。



14. 糈用稌:作為祭祀的糧食供品,使用稻米。




3. 白話文


整個萯山山系,自敖岸之山至和山,共有五座山,總長四百四十里。祭祀太逢、熏池、武羅三位神靈時,各供奉一隻公羊作祭品,並配以吉祥的玉器陪葬。而對於另外兩位神祇,則以一隻公雞作為祭品,並埋葬它,祭祀時所用的糧食為稻米。


4. 總結


這段文字記錄了萯山山系的範圍、長度以及祭祀方式。萯山共有五座山,長四百四十里,當地的神靈包括太逢、熏池、武羅等,祭祀時需獻上公羊或公雞,並使用玉器作陪葬,祭品的糧食為稻米。這顯示出古人對自然山川的敬畏,以及祭祀儀式的細緻規範。




十、


1. 原文


《中次四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


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其上多礝石。有獸焉,其狀如貉而人目,其名曰䴦。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


2. 注釋


1. 《中次四經》:指《山海經·中山經》的第四部分。



2. 釐山:此段山系的總稱。



3. 鹿蹄之山:釐山的起始山峰。



4. 多玉、多金:此山富含玉石和金屬礦產。



5. 甘水:此山的主要河流,向北流入洛水。



6. 泠石:一種清涼的石頭,可能指某種礦物或具有特殊性質的石材。



7. 西五十里:從鹿蹄之山向西五十里。



8. 扶豬之山:釐山中的另一座山。



9. 礝石:一種堅硬的石材,可能為某種玉石或礦石。



10. 獸,其狀如貉而人目:此山有一種奇特的野獸,外形像貉(類似浣熊或貂類),但擁有人類的眼睛。



11. 䴦:這種野獸的名字。



12. 虢水:此山的主要河流,向北流入洛水。



13. 瓀石:與礝石相似,可能是一種質地較柔和的玉石或礦物。




3. 白話文


《中次四經》記載,釐山的起始山峰名為鹿蹄之山,山上富含玉石,山下蘊藏著金礦。此地有一條河流名為甘水,向北流入洛水,河中多出產泠石。


向西五十里,則是扶豬之山,山上有許多礝石。此外,山中還棲息著一種奇異的野獸,外形像貉,但擁有人的眼睛,名叫䴦。此山的主要河流是虢水,向北流入洛水,河中多產瓀石。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釐山的兩座山——鹿蹄之山和扶豬之山,主要特點是豐富的礦藏(玉石、金礦、礝石、瓀石)以及奇異的動物䴦。這顯示出《山海經》對自然資源的記錄,也反映了古人對特殊地理環境與神話生物的想像。





十一、


1. 原文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釐山,其陽多玉,其陰多蒐。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獸焉,名曰𤢺,其狀如獳犬而有鱗,其毛如彘鬣。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穀,多涂石,其上多㻬琈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狀如樗,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可以毒魚。


又西二百里,曰白邊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椶。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䔭,可以毒魚。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䉋,其獸多㸲牛、羬羊,鳥多赤鷩。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舉之山。雒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


2. 注釋


1. 釐山:此段山系的一部分,位於西方。



2. 其陽多玉,其陰多蒐:「陽」指山的南面,「陰」指北面,南面有玉石,北面生長蒐草。



3. 犀渠:一種神話生物,外形如牛,藍色身體,叫聲像嬰兒,會吃人。



4. 滽滽之水:從釐山流出的河流,向南匯入伊水。



5. 𤢺:一種野獸,外形如獳犬(野狗),有鱗,毛像豬的鬃毛。



6. 箕尾之山:此山富含糧食和礦物。



7. 㻬琈之玉:一種珍貴的玉石。



8. 柄山:此山富含玉石和銅礦。



9. 滔雕之水:從柄山流出的河流,向北注入洛水。



10. 羬羊:一種羊,可能是大角羊或羚羊類動物。



11. 茇:一種樹,外形像臭椿,葉子像桐樹,果實有莢,可用來毒魚。



12. 白邊之山:此山富含金玉,山下有青色和黃色的雄黃礦物。



13. 熊耳之山:此山上有漆樹,山下有棕櫚樹。



14. 浮濠之水:從熊耳山流出的河流,向西流入洛水。



15. 水玉:可能是某種透明的礦物,如水晶。



16. 人魚:一種神話生物,可能是指某種奇異的水生生物。



17. 葶䔭:一種草,本體像蘇(紫蘇類植物),花是紅色的,可用來毒魚。



18. 牡山:此山多產美麗的文石,山下有竹箭和竹䉋(細長竹子)。



19. 㸲牛: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牛,或是野牛類動物。



20. 赤鷩:紅色的野雞或雉類鳥類。



21. 讙舉之山:此山的洛水流向東北,注入玄扈之水。



22. 馬腸之物:可能是一種形狀像馬腸的水生生物。



23. 洛間:這兩座山位於洛水之間的地區。




3. 白話文


從釐山向西一百二十里,有釐山,南坡多玉石,北坡多蒐草。這裡有一種怪獸,外形像牛,藍色的身體,叫聲像嬰兒,會吃人,名叫犀渠。滽滽之水從這裡流出,向南匯入伊水。這座山還有一種野獸,叫𤢺,長得像野狗但有鱗片,毛像豬的鬃毛。


再往西二百里,是箕尾之山,這裡盛產糧食,還有涂石,並且有很多㻬琈之玉。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是柄山,這裡的山頂多玉石,山腳多銅礦。滔雕之水從這裡流出,向北流入洛水。這裡有很多羬羊,還有一種叫「茇」的樹,樹葉像桐樹,果實長在莢裡,可以用來毒魚。


再往西二百里,是白邊之山,這裡的山上富含金玉,山腳則有青色和黃色的雄黃礦物。


再往西二百里,是熊耳之山,山上多漆樹,山下多棕櫚樹。浮濠之水從這裡流出,向西流入洛水。這裡有大量水玉,還有一種神秘的「人魚」。此外,這裡還長著一種叫葶䔭的草,長得像蘇,開紅色的花,可以用來毒魚。


再往西三百里,是牡山,這裡有很多文石,山腳多竹箭和竹䉋。這裡的野獸包括㸲牛和羬羊,鳥類則有赤鷩。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讙舉之山,洛水從這裡流出,向東北流入玄扈之水。這座山的河流中,有一種叫「馬腸之物」的奇異生物。這兩座山都位於洛水流域之間。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七座山(釐山、箕尾之山、柄山、白邊之山、熊耳之山、牡山、讙舉之山)的地理環境、礦藏資源(玉石、金、銅、雄黃)、動植物(犀渠、𤢺、羬羊、㸲牛、人魚、赤鷩、葶䔭)以及河流。這些記載不僅展現了《山海經》對自然資源的詳盡記錄,也體現了古人對奇異生物的想像力。





十二、


1. 原文


凡釐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狀皆人面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鷄,祈而不糈,以彩衣之。


2. 注釋


1. 釐山之首:指的是釐山經所記載的山系範圍。



2. 鹿蹄之山:釐山經的起點山峰。



3. 玄扈之山:釐山經的終點山峰。



4. 凡九山:此段共記載了九座山。



5. 千六百七十里:這九座山的總長度為1670里。



6. 其神狀皆人面獸身:這些山的守護神皆為人臉但身體是野獸的形態。



7. 其祠之:祭祀這些神靈的方式。



8. 毛用一白鷄:供奉一隻白色的雞作為祭品。



9. 祈而不糈:只進行祈禱,但不供奉糧食(糈指祭祀用的食物)。



10. 以彩衣之:用彩色的衣物裝飾祭品或神像。




3. 白話文


釐山經所記載的山脈,從鹿蹄之山開始,到玄扈之山結束,共有九座山,總長度為1670里。這些山的神靈全都是人臉獸身的形態。祭祀這些神靈時,要獻上一隻白色的雞作為供品,只需祈禱,不用祭獻糧食,並且要用彩色的衣物來裝飾祭品或神像。


4. 總結


這段內容總結了釐山經所記載的範圍,描述了九座山的地理範圍(1670里)及其神靈形態(人面獸身)。此外,還提到古人祭祀這些山神的方法:獻上白雞、只祈禱不供奉糧食,並用彩衣裝飾,反映了當時的祭祀文化與信仰習俗。




十三、


1. 原文


《中次五經》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無草木,多怪石。


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多穀柞,草多𦬸芫,其陽多㻬琈之玉,木多槐;其陰有谷,曰机谷,多𩿁鳥,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食之已墊。


2. 注釋


1. 《中次五經》:指《山海經》中部地區的第五部分記錄的山脈。



2. 薄山之首:這部分山經記錄的起點山脈。



3. 苟床之山:山名,該山沒有草木,只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4. 無草木,多怪石:形容苟床之山的地貌,以岩石為主,缺乏植被。



5. 東三百里:從苟床之山向東三百里。



6. 首山:另一座山的名稱。



7. 其陰:指山的北面或背陰處。



8. 穀柞:指橡樹類植物,可產橡子。



9. 𦬸芫:一種草藥植物,可能有藥用價值。



10. 其陽:指山的南面或向陽處。



11. 㻬琈之玉:一種珍貴的玉石。



12. 木多槐:首山南側多槐樹。



13. 机谷:山的北側有一處名為机谷的山谷。



14. 𩿁鳥:一種鳥,外形像貓頭鷹,長有三隻眼睛,並且有耳朵。



15. 其音如錄:這種鳥的鳴叫聲像「錄」的聲音。



16. 食之已墊:吃這種鳥可以治療墊疾(可能指浮腫或瘀血)。




3. 白話文


《中次五經》中記載的山脈,起始於苟床之山。這座山沒有草木,只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從苟床之山向東三百里,有一座名為首山的山峰。這座山的北側生長著橡樹與𦬸芫草藥,南側則有許多㻬琈玉石,並長滿了槐樹。首山的北部有一處機谷,這裡棲息著一種名為𩿁鳥的鳥類,形狀像貓頭鷹,但有三隻眼睛和耳朵,叫聲像「錄」的聲音。食用這種鳥可以治療墊疾(可能是浮腫或瘀血)。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中次五經》中兩座山的地理特徵與特殊動植物。苟床之山以怪石為主,缺乏植被,而首山則有豐富的玉石與植物資源。此外,機谷中還有一種神秘的三目鳥𩿁鳥,具有獨特的鳴叫聲,且具有藥用價值,顯示出古人對自然生物的觀察與神話化的記錄。




十四、


1.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縣斸之山,無草木,多文石。


又東三百里,曰葱聾之山,無草木,多𢈦石。


東北五百里,曰條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藥、𧄸冬。


2. 注釋


1. 縣斸之山:山名,地勢陡峭,無草木,盛產帶有紋理的石頭。



2. 文石:帶有花紋的美麗石材,可能指彩石或玉石類。



3. 葱聾之山:山名,亦無草木,但盛產𢈦石。



4. 𢈦石:一種特殊的石材,可能具有裝飾或實用價值。



5. 東北五百里:從葱聾之山往東北五百里。



6. 條谷之山:山名,此山植被豐富。



7. 槐桐:槐樹與桐樹,均為常見的高大喬木,桐木可用於製琴或建築。



8. 芍藥:一種草本植物,具有觀賞與藥用價值。



9. 𧄸冬:不明植物,可能為某種草本藥材。




3. 白話文


再向東三百里,有一座名為縣斸之山的山峰。這座山沒有草木,但有許多帶有紋理的美麗石頭。


再向東三百里,是葱聾之山,這座山同樣沒有草木,但盛產𢈦石。


再往東北五百里,來到條谷之山,這裡的樹木種類繁多,有槐樹和桐樹,草木則有芍藥與𧄸冬等植物。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三座山的特點。縣斸之山與葱聾之山都沒有草木,但分別富含文石與𢈦石,可能是古人用於建築或雕刻的珍貴石材。而條谷之山則與前兩座山不同,這裡植被豐富,擁有槐樹、桐樹以及藥用植物芍藥,顯示出不同山區的資源與生態特徵。




十五、


1. 原文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陰多蒼玉,其陽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又東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椿木,其草多芃。


又東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堊。


又東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錫。


又東十里,曰歷山,其木多槐,其陽多玉。


又東十里,曰尸山,多蒼玉,其獸多麖。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又東十里,曰良餘之山,其上多穀柞,無石。餘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洛。


又東南十里,曰蠱尾之山,多礪石、赤銅。龍餘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


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穀柞棘,其草多藷藇蕙,多寇脫。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琁玉。


又東十二里,曰陽虛之山,多金,臨于玄扈之水。


2. 注釋


1. 超山:山名,其北側(陰面)有大量蒼玉,南側(陽面)有一口井,冬天有水,夏天乾涸。



2. 蒼玉:一種青綠色的美玉。



3. 成侯之山:山名,盛產椿木,山上的草地茂密。



4. 椿木:一種耐久的木材,可用於建築或藥用。



5. 芃:草木茂盛的樣子。



6. 朝歌之山:山名,谷地有大量美堊。



7. 美堊:質地細膩的白土,可能用於製陶或建築。



8. 槐山:山名,谷中富含金、錫等金屬礦產。



9. 歷山:山名,多槐樹,南側富含美玉。



10. 尸山:山名,富含蒼玉,山中有大量麖(野鹿的一種)。



11. 麖:類似梅花鹿的野生動物。



12. 尸水:河流名,從尸山流出,向南匯入洛水,河中盛產美玉。



13. 良餘之山:山名,長滿穀柞樹,沒有石頭。



14. 穀柞:落葉喬木,可用於製作堅固的器物或燃料。



15. 餘水:從良餘之山的北側流出,流入黃河。



16. 乳水:從良餘之山的南側流出,流向東南,注入洛水。



17. 蠱尾之山:山名,富含礪石與赤銅。



18. 礪石:可用於製作磨刀石或建築材料。



19. 赤銅:銅的一種,可能指紅銅。



20. 龍餘之水:從蠱尾之山流出,向東南匯入洛水。



21. 升山:山名,生長大量穀柞棘樹,還有藷藇蕙等藥草。



22. 藷藇蕙:藥草,可能有療傷或強身的作用。



23. 寇脫:未知植物,可能是某種具有特殊功效的草藥。



24. 黃酸之水:河流名,從升山流出,向北匯入黃河,水中富含琁玉。



25. 琁玉:一種美麗的玉石,可能指黃色或帶有特殊光澤的玉。



26. 陽虛之山:山名,富含金礦,位於玄扈之水旁。



27. 玄扈之水:河流名,可能是某條與黃河或洛水相連的支流。




3. 白話文


再向北十里,是超山,山的北面富含蒼玉,南面有一口井,冬天有水,夏天則會乾涸。


再向東五百里,是成侯之山,山上長滿了椿木,草地茂密。


再向東五百里,是朝歌之山,山谷中有大量細膩的白色土壤。


再向東五百里,是槐山,這裡的山谷中富含金礦與錫礦。


再向東十里,是歷山,山上長滿槐樹,南面富含美玉。


再向東十里,是尸山,這裡盛產蒼玉,並且有許多麖(類似梅花鹿的動物)。尸水從這座山流出,向南流入洛水,水中有大量美玉。


再向東十里,是良餘之山,這座山上長滿穀柞樹,沒有岩石。餘水從山的北面流出,向北注入黃河;乳水從南面流出,向東南匯入洛水。


再向東南十里,是蠱尾之山,這裡富含礪石與赤銅。龍餘之水從此地流出,向東南流入洛水。


再向東北二十里,是升山,這裡生長著穀柞棘樹,還有藷藇蕙等藥草,並且有寇脫這種植物。黃酸之水從此流出,向北流入黃河,河中富含琁玉。


再向東十二里,是陽虛之山,這裡富含金礦,位於玄扈之水旁。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十座山的地理特徵及資源分佈。有些山富含礦產,如槐山的金錫、陽虛之山的金礦、蠱尾之山的赤銅等;有些則盛產美玉,如超山的蒼玉、尸山與黃酸之水的琁玉。此外,部分山區有特殊動植物,如尸山的麖、升山的藥草,以及可以療傷或毒魚的植物。這些記載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資源的觀察與利用。




十六、


1. 原文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


首山,䰠也,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蘖釀;干儛,置鼓;嬰用一璧。


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鷄于下,刉一牝羊,獻血。嬰用吉玉,彩之,饗之。


2. 注釋


1. 薄山:此處指的是《山海經》中所記載的一系列山脈。



2. 苟林之山:薄山經記載的第一座山。



3. 陽虛之山:薄山經記載的最後一座山。



4. 冢:指墓地或祭祀場所,這裡指升山為一個神靈的重要祭祀之地。



5. 祠禮:祭祀儀式。



6. 太牢:指完整的祭祀牲畜,包括牛、羊、豬各一頭,為最高規格的祭品。



7. 嬰:指懸掛或系在祭祀器物上的玉石。



8. 吉玉:指吉祥之玉,作為祭品之一。



9. 䰠:指神靈或鬼神。



10. 稌:糯稻,作為祭祀用的糧食。



11. 黑犧:黑色的牛或其他黑色牲畜,作為祭品。



12. 太牢之具:指完整的祭品,包含牛、羊、豬。



13. 蘖釀:用麥芽(蘖)釀製的酒。



14. 干儛:指干戚舞,一種古代的武舞,祭祀時表演。



15. 置鼓:祭祀時設置鼓來配合舞蹈。



16. 璧:一種圓形的玉器,常用於祭祀或禮儀。



17. 尸水:此處指一條河流,與天神相通。



18. 合天:指與天神溝通或具有天命的意義。



19. 肥牲:指肥美的牲畜,作為祭品。



20. 刉:指宰殺牲畜。



21. 牝羊:母羊,作為祭祀牲畜之一。



22. 獻血:將祭品的血液獻給神靈。



23. 彩之:用彩色裝飾祭品或祭祀用具,以示敬意。



24. 饗之:祭祀後向神靈獻上食物,以示供奉。




3. 白話文


薄山經記載的山脈,從苟林之山開始,到陽虛之山為止,共十六座山,總長二千九百八十二里。


升山被視為神靈的墓地,因此祭祀時須使用最高規格的太牢之祭,並懸掛吉玉作為供奉。


首山被視為神靈之地,其祭祀儀式須使用糯稻、黑色牲畜、完整的太牢之祭,並以麥芽釀製的酒作為祭品。此外,還要進行干戚舞,擺設鼓來助祭,並懸掛一塊玉璧。


尸水被認為與天神相通,因此需使用肥美的牲畜來祭祀。在儀式中,需在水的上方祭獻一隻黑色的狗,在水的下方獻上一隻母雞,並宰殺一隻母羊獻上血祭。儀式中還要懸掛吉玉,並以彩色裝飾祭品,最後將食物供奉給神靈。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薄山經範圍內的十六座山脈,並特別詳細記錄了升山、首山及尸水的祭祀儀式。這些儀式顯示了古人對神靈的敬畏與信仰,並透過玉器、牲畜、音樂與舞蹈等方式來進行供奉,以祈求神靈的庇佑。




十七、


1. 原文


《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穀城之山,無草無木,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鷄,禳而勿殺。


西十里,曰縞羝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2. 注釋


1. 中次六經:山海經「中山經」部分的第六篇,記載縞羝山一帶的山脈與神祇。



2. 縞羝山:此山脈的名稱,位於《中山經》範圍內。



3. 平逢之山:縞羝山經的第一座山,地理位置在伊水、洛水流域的南方,東望穀城山。



4. 伊洛:伊水與洛水,古代中原地區的重要河流。



5. 穀城之山:另一座山,位於東方。



6. 無草無木:該地區乾燥荒蕪,缺乏植被。



7. 水多沙石:該地區的河流或水域多為沙石構成,顯示土質貧瘠。



8. 神:此處指當地的神靈。



9. 狀如人而二首:該神靈的外貌像人,但長有兩個頭。



10. 驕蟲:此神靈的名稱,與螫蟲(如蜂、蠍等毒蟲)有關。



11. 螫蟲:指帶有螫針的昆蟲,如蜂、蠍、蚊等。



12. 蜂蜜之廬:指蜂巢,說明此地盛產蜂蜜。



13. 祠之:指祭祀此神靈的方法。



14. 用一雄鷄:以一隻公雞作為祭品。



15. 禳:祭祀時用來祈福或消災的儀式。



16. 勿殺:儀式中不能殺死公雞,可能象徵和平或保護該神靈。



17. 西十里:從平逢之山向西十里。



18. 縞羝之山:此山為縞羝山系統內的一座山。



19. 無草木,多金玉:該地區沒有植被,但礦產豐富,特別是金銀與玉石。




3. 白話文


《中次六經》記載的第一座山是平逢之山,該山南方可以望見伊水和洛水,東邊則可以看到穀城山。這座山沒有草木,水流中充滿沙石。在此山中有一位神靈,形狀像人但有兩個頭,名叫驕蟲,屬於螫蟲類的神明。這裡是蜂蜜之巢穴,盛產蜂蜜。


祭祀驕蟲神時,需準備一隻公雞作為供品,但不能將其殺死,而是用來進行祈福儀式。


從平逢之山向西十里,便是縞羝之山,這座山同樣沒有草木,但富含金玉礦產。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縞羝山經的前兩座山,主要特點是地勢荒蕪、植被稀少,但盛產金玉和蜂蜜。其中,平逢之山的驕蟲神是一種長有兩個頭的螫蟲神靈,與蜂蜜密切相關。祭祀該神時,只需用公雞進行祈福,而不能將其殺害。這顯示了古人對自然界中的昆蟲和蜂蜜資源的重視,也反映了當地獨特的信仰與習俗。




十八、


1. 原文


又西十里,曰廆山,其陰多㻬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鳥焉,狀如山鷄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鴒䳩,其鳴自呼,服之不眯。交觴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俞隨之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穀水。


又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㴬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陰,而東流注于穀水。


又西三十里,曰婁涿之山,無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穀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澗水出于其陰,西北流注于穀水,其中多麋石、櫨丹。


又西五十里,曰穀山,其上多穀,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穀水,其中多碧綠。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龜,其狀鳥首而鱉尾,其音如判木。無草木。


又西百里,曰長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鳴石。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無草木,多瑤碧。厭染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魚。其西有林焉,名曰墦冢。穀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


2. 注釋


1. 廆山:此山位於縞羝山經範圍內,陰面富含㻬琈玉。



2. 㻬琈之玉:珍貴的玉石種類。



3. 雚谷:位於廆山西側的一個山谷,生長大量柳樹與構樹。



4. 柳楮:柳樹與構樹,常見於水邊的植物。



5. 鴒䳩:一種鳥,外形類似山雞,尾巴長,全身赤紅如火,喙呈青色。



6. 鳴自呼:指這種鳥的鳴叫聲像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7. 服之不眯:服用其肉或其他部分可以使眼睛明亮,不會昏暗。



8. 交觴之水、俞隨之水:兩條河流,分別向南流入洛水,向北流入穀水。



9. 瞻諸之山:山南部多金礦,山北部多花紋石。



10. 㴬水、少水:兩條河流,分別流入洛水與穀水。



11. 婁涿之山:該山沒有草木,但蘊藏豐富的金玉礦產。



12. 茈石:紫色的寶石。



13. 白石之山:該山主要礦產為水玉與麋石、櫨丹。



14. 惠水、澗水:兩條河流,惠水流入洛水,澗水流入穀水。



15. 穀山:山上多糧食作物,山下多桑樹。



16. 碧綠:可能是一種綠色寶石或礦物。



17. 密山:山南部多玉石,山北部多鐵礦。



18. 豪水:流入洛水,水中多旋龜。



19. 旋龜:一種奇異生物,頭部像鳥,尾巴像鱉,聲音如同木頭斷裂的聲音。



20. 長石之山:沒有植被,但多金玉礦藏。



21. 共谷:位於長石山西側,生長大量竹子。



22. 共水:從共谷流出的河流,流入洛水,含有鳴石。



23. 鳴石:一種能發出聲音的石頭。



24. 傅山:沒有植被,但富含瑤碧玉。



25. 厭染之水:流入洛水,水中生長人魚。



26. 人魚:類似傳說中的美人魚。



27. 墦冢:一片森林,名稱帶有墳墓意象,可能與先祖或祭祀有關。



28. 珚玉:珍貴的玉石品種。




3. 白話文


向西行十里,有座廆山,山北蘊藏㻬琈玉。山西側有一個叫雚谷的山谷,生長大量柳樹與構樹。其中棲息著一種名為鴒䳩的鳥,形狀像山雞,尾巴很長,身體紅如火焰,喙為青色。這種鳥的叫聲像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人食用它可以讓眼睛明亮,不會視力模糊。該山有兩條河流:交觴之水從山南流向洛水,俞隨之水從山北流向穀水。


再向西三十里,是瞻諸之山,山南富含金礦,山北則有許多紋理美麗的石頭。該山發源的㴬水向東南流入洛水,少水則向東流入穀水。


再往西三十里,是婁涿之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蘊藏大量金玉礦產。瞻水從山南流入洛水,陂水從山北流入穀水,其中含有紫色的茈石與花紋石。


再向西四十里,是白石之山,惠水從山南流入洛水,水中盛產水玉;澗水從山北流入穀水,水中有麋石與櫨丹。


再向西五十里,是穀山,山上長滿五穀,山下則多桑樹。爽水從該山發源,向西北流入穀水,其中多碧綠色的礦石。


再向西七十二里,是密山,山南蘊藏玉石,山北蘊藏鐵礦。豪水從該山發源,向南流入洛水,其中生長一種名為旋龜的奇異生物,它的頭部像鳥,尾巴像鱉,叫聲像木頭折斷的聲音。該山無草木。


再向西一百里,是長石之山,沒有草木,但富含金玉礦藏。該山西側有一個叫共谷的山谷,生長大量竹子。共水從谷中流出,向西南流入洛水,其中有能發出聲音的鳴石。


再向西一百四十里,是傅山,沒有草木,但富含瑤碧玉。厭染之水從山南流入洛水,水中生活著人魚。該山西側有一片名為墦冢的森林,穀水從該地流出,向東流入洛水,水中多產珍貴的珚玉。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從廆山到傅山的幾座山脈,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富含金玉礦產,但大多缺乏植被。其中,廆山的鴒䳩鳥、密山的旋龜、傅山的「人魚」等都是奇異的生物。這些山間的河流多流入洛水或穀水,並帶來珍貴的玉石、礦物與奇特的動植物,展現了山海經對地理與生態的記載特色。




十九、


1. 原文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多𣖾木,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鐵,多蕭。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脩辟之魚,狀如黽而白喙,其音如鴟,食之已白癬。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無草木,多堊。潐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蒼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柟,多竹箭,其獸多㸲牛、羬羊,其鳥多鷩,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


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青雄黃,其草多藷藇,多苦辛,其狀如橚,其實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瘧。楊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魚。門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䃤。𦁎姑之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門水,其上多銅。門水至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


2. 注釋


1. 橐山:該山多種植樗(臭椿)與𣖾木(類似桑樹)。山南多金玉,山北多鐵與蕭草。



2. 樗:即臭椿,一種常見的樹木。



3. 𣖾木:可能是一種與桑樹相似的木材。



4. 蕭:可能指茅草或類似的植物。



5. 橐水:從橐山發源,向北流入黃河。



6. 脩辟之魚:形狀像青蛙,喙為白色,叫聲像鴟(貓頭鷹)。食用它可治療白癬病。



7. 常烝之山:該山無草木,土質多為白堊。



8. 堊:白色的黏土,類似石灰。



9. 潐水、菑水:兩條河流,皆向北流入黃河,其中潐水富含蒼玉。



10. 夸父之山:該山多椶樹、柟木與竹箭,棲息著㸲牛與羬羊,鳥類則多為鷩(雉類)。山南多玉,山北多鐵。



11. 椶柟:棕櫚類樹木。



12. 竹箭:竹子的一種,可能適合製作箭桿。



13. 㸲牛:長毛牛的一種。



14. 羬羊:一種長角的野羊。



15. 鷩:雉科的一種鳥,羽毛美麗。



16. 桃林:位於夸父山北方,範圍廣達三百里,其中有許多馬匹。



17. 湖水:從夸父山發源,向北流入黃河,富含珚玉。



18. 珚玉:一種珍貴的玉石。



19. 陽華之山:山南多金玉,山北多青雄黃。



20. 青雄黃:可能是藍色與黃色的硫化礦石。



21. 藷藇:一種藥草。



22. 苦辛:一種草藥,外形像橚,果實似瓜,味道酸甘,可治療瘧疾。



23. 楊水:從陽華山發源,向西南流入洛水,其中生活著人魚。



24. 門水:向東北流入黃河,水中多玄䃤。



25. 玄䃤:一種黑色的礦石,可能為鐵礦或其他金屬礦物。



26. 𦁎姑之水:從陽華山北側發源,向東流入門水,沿岸多銅礦。



27. 門水至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門水流經七百九十里後,最終匯入洛水。




3. 白話文


向西五十里,有座橐山,山中多生長臭椿與𣖾木,山南富含金玉,山北則多鐵礦與蕭草。橐水從該山發源,向北流入黃河,河中生長一種名為脩辟之魚,形狀像青蛙,喙為白色,叫聲像貓頭鷹,食用它可以治療白癬病。


再向西九十里,是常烝之山,該山沒有草木,地質多為白堊。潐水從該山發源,向東北流入黃河,水中蘊藏大量蒼玉。另一條河流菑水則向北流入黃河。


再向西九十里,是夸父之山,山上生長許多椶樹、柟木與竹箭,棲息著㸲牛與羬羊,鳥類則多為鷩。山南多玉,山北多鐵。該山北部有一片名為桃林的森林,廣達三百里,其中棲息大量馬匹。湖水從該山發源,向北流入黃河,水中富含珚玉。


再向西九十里,是陽華之山,山南富含金玉,山北則多青雄黃。山中的草藥以藷藇與苦辛為主,苦辛的外形像橚樹,果實像瓜,味道酸甜,食用後可以治療瘧疾。楊水從該山發源,向西南流入洛水,水中生長著人魚。門水則從山中發源,向東北流入黃河,水中富含黑色的玄䃤礦石。此外,𦁎姑之水從山北發源,向東流入門水,河岸地區多產銅礦。門水流經七百九十里後,最終匯入洛水。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從橐山到陽華之山的幾座山脈,它們大多富含礦產,如金玉、鐵、青雄黃、玄䃤與銅等。同時,這些山川孕育了許多奇特的生物,如橐山的脩辟之魚、夸父山的鷩鳥與㸲牛、陽華山的人魚等。此外,這些山中也有豐富的藥草,如苦辛可以治療瘧疾。這些記載展現了《山海經》對地理、礦物、動植物與醫藥知識的綜合記錄。



二十、


1. 原文


凡縞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陽華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嶽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諸嶽之祠法,則天下安寧。


2. 注釋


1. 縞羝山:此山系的名稱,範圍涵蓋自平逢之山到陽華之山。



2. 凡十四山:該山系總共有十四座山脈。



3. 七百九十里:縞羝山系的總長度。



4. 嶽在其中:該山系中包含一座嶽山(可能為重要的祭祀聖山)。



5. 以六月祭之:在每年六月對該嶽山進行祭祀。



6. 如諸嶽之祠法:祭祀的方式與其他五嶽(或重要山嶽)相同。



7. 則天下安寧:若按祭祀規則舉行儀式,則天下將會安定和平。




3. 白話文


縞羝山系從平逢之山延伸至陽華之山,共有十四座山脈,總長七百九十里。其中有一座嶽山,每年六月需依照與其他嶽山相同的祭祀儀式來祭拜。如果按規定進行祭祀,則天下將會安定和平。


4. 總結


這段記載總結了縞羝山系的範圍,涵蓋十四座山,長七百九十里。其中包含一座重要的嶽山,需要在六月進行祭祀。按照傳統的祭祀儀式供奉神靈,便能確保天下太平,顯示出《山海經》中對天地神靈的敬畏與對人間秩序的期許。




二一、


1. 原文


《中次七經》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服之不蠱。有草焉,其狀如蓍,赤葉而本叢生,名曰風條,可以為簳。


東三百里,曰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為毒。其上多礪,其下多砥。


2. 注釋


1. 休與之山:山名。



2. 帝臺之棋:一種五色紋理的石頭,形狀像鶉卵。



3. 帝臺之石:與帝臺之棋相同,用於祭祀百神。



4. 蠱:蠱毒,指邪毒或害人的詛咒。



5. 風條:一種植物,可用來製作箭桿。



6. 鼓鍾之山:山名。



7. 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意指此地是帝臺用來宴請百神的地方。



8. 方莖:指莖是四方形的。



9. 黃華:黃色的花。



10. 員葉:圓形的葉子。



11. 三成:三層。



12. 焉酸:植物名,有毒。



13. 礪:磨刀石。



14. 砥:細的磨石。




3. 白話文


苦山的起始之地叫做休與之山。這座山上有一種石頭,名為「帝臺之棋」,它呈現五種顏色並帶有花紋,形狀像鶉卵。「帝臺之石」是用來祭祀百神的石頭,服用後不會受到蠱毒侵害。這裡還有一種草,它的形狀像蓍草,葉子是紅色的,根部叢生,名為「風條」,可以用來製作箭桿。


向東行三百里,有座名為鼓鍾之山,這裡是帝臺用來宴請百神的地方。山上有一種草,莖是四方形的,開著黃色的花,葉子是圓形的,且分為三層,名字叫做「焉酸」,可以作為毒藥。這座山上有很多礪石,山下則有許多細磨石。


4. 總結


休與之山有一種名為「帝臺之棋」的五色石頭,可用於祭祀百神,並能防止蠱毒。該山還有一種可製箭的植物「風條」。向東三百里是鼓鍾之山,這裡是帝臺宴請百神的地方,並生長著有毒的植物「焉酸」。此外,該地區盛產礪石與磨石。





二二、


1. 原文


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䔄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


又東二十里,曰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黃棘,黃華而員葉,其實如蘭,服之不字。有草焉,員葉而無莖,赤華而不實,名曰無條,服之不癭。


又東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風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方莖而葵狀,服者不㖶。


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蒼玉。有木焉,其葉如槐,黃華而不實,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又東五十七里,曰大𩇵之山,多㻬琈之玉,多麋玉。有草焉,其狀葉如榆,方莖而蒼傷,其名曰牛傷,其根蒼文,服者不厥,可以禦兵。其陽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龜,食者無大疾,可以已腫。


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餘,赤葉赤華,華而不實,其名曰嘉榮,服之者不霆。來需之水出于其陽,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鯩魚,黑文,其狀如鮒,食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洛,多鰧魚,狀如鱖,居逵,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瘻。


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黃華黑實,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䱱魚,狀如𥂕蜼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禦兵。


2. 注釋


1. 姑媱之山:山名,傳說中帝女在此死去。



2. 帝女:傳說中天帝之女。



3. 女尸:帝女死後的化身。



4. 䔄草:一種奇特的草,其葉片連在一起,開黃色花,果實類似菟丘。



5. 苦山:山名,生長奇異動植物。



6. 山膏:一種獸,形狀像逐獸(疑似豹類),紅色如火,擅長咒罵。



7. 黃棘:樹木名,開黃色花,圓形葉,果實類似蘭花,服用後不易懷孕。



8. 無條:草名,圓葉無莖,開紅花無果實,服之可防止瘤癭。



9. 堵山:山名,天愚神居住,多變幻的風雨。



10. 天愚:此山的神靈。



11. 天楄:植物名,方形莖,類似葵葉,服用後可防止口齒不清。



12. 放皋之山:山名,明水從此流出,匯入伊水。



13. 蒙木:樹木名,葉似槐,開黃色花但無果實,服用後可保持心智清明。



14. 文文:形似蜂的獸,尾巴分叉,舌能翻轉,擅長發聲。



15. 大𩇵之山:山名,富產美玉。



16. 牛傷:草名,葉如榆,方形莖,根部帶有青色紋路,服用後可防止暈厥,並能禦敵。



17. 狂水:河流名,出自大𩇵山陽坡,流入伊水,內有三足龜,食之可防大病,治腫。



18. 半石之山:山名,生長高大的奇草。



19. 嘉榮:草名,葉紅花紅,無果實,服用可避免遭雷擊。



20. 來需之水:河流名,發源於山南,流向伊水,內有鯩魚,食之可防失眠。



21. 合水:河流名,發源於山北,流入洛水,內有鰧魚,形狀類似鱖,尾巴紅色,食用可防癰瘡。



22. 少室之山:山名,草木生長如堆積般茂密。



23. 帝休:樹木名,葉似楊樹,分五枝,開黃花,黑色果實,服用後可消除怒氣。



24. 休水:河流名,從此山發源,流入洛水,內有䱱魚。



25. 䱱魚:魚類,形似蜼(猴類),有長趾,腳白且對稱,食用後可防止蠱毒,亦可禦敵。




3. 白話文


再向東二百里,有座姑媱山,傳說天帝的女兒死在此地,化作了一種名為䔄草的植物。這種草的葉片連生,開黃色花,果實像菟丘,食用後能讓人變得美麗動人。


再向東二十里,有座苦山,這裡有一種名為山膏的野獸,形狀像逐獸,全身通紅,擅長咒罵。山上生長一種叫黃棘的樹,開黃色花,圓形葉,果實像蘭花,食用後不易懷孕。另外有一種草叫無條,葉子圓形但無莖,開紅花但無果,食用後能防止瘤癭。


再向東二十七里,有座堵山,這裡居住著神靈天愚,經常出現奇異的風雨。山上生長一種叫天楄的樹,方形莖,葉子類似葵,食用後能防止口齒不清。


再向東五十二里,有座放皋山,這裡有條明水,向南流入伊水,水中蘊含大量蒼玉。山上生長一種名為蒙木的樹,葉子像槐樹,開黃色花但無果實,食用後可讓人頭腦清晰。這裡還有一種名為文文的野獸,形似蜜蜂,尾巴分叉,舌頭可以翻轉,叫聲十分響亮。


再向東五十七里,有座大𩇵山,這裡盛產美玉與麋玉。山上生長一種草,葉子像榆樹,方形莖,名為牛傷,根部帶有青色紋路,食用後可防暈厥,還能禦敵。山南有條狂水,流入伊水,其中有三足龜,食用後可預防大病,治療腫脹。


再向東七十里,有座半石山,山上生長一種草,身高丈餘,葉紅花紅但不結果,名為嘉榮,食用後可防雷擊。此山南部的來需水流入伊水,水中有鯩魚,黑色條紋,形似鯽魚,食用後能防止失眠。北部的合水流入洛水,水中有鰧魚,形似鱖,尾巴紅色,食用後可防癰瘡。


再向東五十里,有座少室山,這裡的草木繁茂,生長得如堆積起來一般。山上有一種名為帝休的樹,葉子像楊樹,枝條分為五條,開黃色花,果實為黑色,食用後可讓人不易發怒。山中盛產美玉,地下蘊藏著鐵礦。


從山中流出的休水,向北流入洛水,水中有䱱魚,這種魚形似猴類,腳趾修長,足部呈白色且對稱。食用這種魚能避免蠱毒侵害,還可以禦敵。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數座山的特產與奇異生物。其中,姑媱山與帝女相關,形成了神話故事;苦山、堵山等地則生長著能影響人類生理與心理狀態的特殊植物;放皋山、大𩇵山等地富含美玉與珍禽異獸。此外,各山中流出的河水大多流向伊水與洛水,其中蘊含能治病或防災的奇異生物,如三足龜、䱱魚等,說明古人相信自然界蘊藏著神秘的療癒力量。





二三、


1. 原文

又東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葉狀如蔾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妬。有草焉,其狀如𦬸,白華黑實,澤如蘡薁,其名曰䔄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


又北三十里,曰講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葉狀如椒,反傷赤實,可以禦凶。


又北三十里,曰嬰梁之山,上多蒼玉,錞于玄石。


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不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又東四十里,曰少陘之山。有草焉,名曰𦱌草,葉狀如葵,而赤莖白華,實如蘡薁,食之不愚。器難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


又東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梨,其葉狀如荻而赤華,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沒水,承水出于其陰,而東北流注于沒。


又東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沒。


又東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鐵。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東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狀如荊,白華而赤實,名曰葪柏,服者不寒。其陽多㻬琈之玉。


又東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𦵧,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


2. 注釋


1. 泰室之山:泰山的一部分。



2. 栯木:葉子像藜但有紅色紋理,服用後不會嫉妒。



3. 䔄草:形狀像莧菜,開白色花,結黑色果實,服用後不會昏昧。



4. 講山:多產美玉、柘樹、柏樹。



5. 帝屋:葉子像花椒,果實紅色,能避凶。



6. 嬰梁之山:盛產蒼玉,還有黑色的金屬石。



7. 浮戲之山:有樗樹形狀但結紅色果實的亢木,食用後不會中毒。



8. 蛇谷:此地多辛辣植物。



9. 少陘之山:生長𦱌草,葉子像葵,食用可增智慧。



10. 太山:有梨草,葉子像蘆葦,開紅花,可治療瘡疽。



11. 末山:產赤金(紅色的金)。



12. 役山:盛產白金與鐵。



13. 敏山:生長葪柏,葉子像荊棘,開白花結紅果,食用可抗寒。



14. 大騩之山:盛產鐵、美玉、青堊,還有一種名為𦵧的藥草,可延年益壽,治療腹病。




3. 白話文

向東三十里,有泰室山。山上有一種樹,葉子像藜但有紅色紋路,名為栯木,食用後可讓人不生嫉妒心。有一種草,形狀像莧菜,開白花,結黑果,表面光滑如葡萄,名為䔄草,服用後不會昏昧,這座山還有許多美麗的石頭。


再往北三十里,有講山,這裡多產玉石、柘樹和柏樹。山上有一種木,名為帝屋,葉子像花椒,果實為紅色,能夠抵禦凶邪。


再向北三十里,有嬰梁之山,這裡多產青色玉石,並且有黑色的礦石。


向東三十里,是浮戲之山,這裡有一種樹,葉子像樗樹,結紅色果實,名為亢木,食用後不會中毒。汜水從這裡流出,向北匯入黃河。在它的東面有一座山谷,名為蛇谷,山谷中多產辛辣的植物。


再往東四十里,是少陘之山。這裡生長著𦱌草,葉子像葵樹,莖為紅色,花為白色,果實像葡萄,食用後可以提升智慧。器難水從這裡流出,向北匯入役水。


再往東南十里,是太山。這裡生長著一種叫梨的草,葉子像蘆葦,開紅色的花,能夠治療瘡疽。太水從山的南側流出,向東南匯入沒水,承水從山的北側流出,向東北匯入沒水。


再往東二十里,是末山,山上盛產紅色的金屬。末水從這裡流出,向北匯入沒水。


再往東二十五里,是役山,山上多產白金和鐵。役水從這裡流出,向北流入黃河。


再往東三十五里,是敏山。這裡有一種樹,形狀像荊棘,開白色的花,結紅色果實,名為葪柏,食用後可禦寒。山的南側有大量美玉。


再往東三十里,是大騩之山,這裡的北面盛產鐵、美玉和青堊。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蓍草但有細毛,開青色的花,結白色的果實,名為𦵧,食用後可延年益壽,並能治療腹部疾病。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十座山的特產與藥用植物,如泰室山的栯木能抑制嫉妒心,少陘山的𦱌草能增強智慧,太山的梨草能治療瘡疽,大騩山的𦵧草則能延壽並治療腹病。此外,這些山多產金銀玉石,還有一些奇異的河流與動植物,顯示出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古人對山川的崇拜。





二四、


1. 原文

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嬰用一藻玉瘞。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


2. 注釋


1. 苦山之首:指從休與山到大騩山這一系列山脈的起點。



2. 十有九山:共計十九座山。



3. 千一百八十四里:整個區域的總長度為1184里。



4. 十六神:指此地共有十六位山神。



5. 豕身人面:這些神靈的形象是豬的身體,人類的臉。



6. 毛牷:指完整的牲畜祭品。



7. 羊羞:羊肉祭品。



8. 嬰:指陪葬或祭祀時的隨葬品。



9. 藻玉瘞:使用藻類裝飾的玉作為祭品埋葬。



10. 冢:指墓地或聖地。



11. 太牢之具:指完整的祭祀牲畜,包括牛、羊、豬三牲。



12. 吉玉:指吉祥的玉器,作為祭祀供品。



13. 人面三首:苦山、少室、太室三座山的神像皆為人臉且有三個頭。



14. 其餘屬皆豕身人面:其餘山神皆為豬身人臉的形象。




3. 白話文

從苦山的起點,也就是從休與山到大騩山,共有十九座山,總長1184里。其中有十六位山神,形象都是豬的身體、人類的面孔。祭祀這些神靈時,需要用完整的羊肉祭品,並以裝飾有藻類的玉石埋葬作為祭品。


苦山、少室山、太室山這三座山被視為神聖的墓地,祭祀時需要準備完整的祭品,包括牛、羊、豬三牲,並使用吉祥的玉器作為陪葬品。這三座山的山神形象皆為人臉且有三個頭,而其他山的神靈則都是豬的身體、人類的面孔。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苦山地區的十九座山及其山神形象,強調了當地的祭祀儀式與神靈的特殊形態。其中,苦山、少室、太室三座山被視為神聖的墓地,神靈具有三個人頭,而其他山的神靈則是豬身人面。這種描寫反映了古代祭祀文化以及人們對山神的崇拜。





二五、


1. 原文

《中次八經》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


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犛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黃金,多鮫魚。其獸多閭麋。


2. 注釋


1. 中次八經:指《山海經·中次八經》,描述該區域的山川地理。



2. 荊山之首:荊山山脈的起點。



3. 景山:荊山山脈的第一座山。



4. 杼檀:木材名稱,可能指一種珍貴的樹木。



5. 雎水:一條河流,從景山發源,流向東南匯入長江。



6. 丹粟:紅色的小米,可能指某種特殊的穀物。



7. 文魚:帶有斑紋的魚類。



8. 荊山:景山東北一百里的另一座山。



9. 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陰」指山的北側,「陽」指山的南側,北側富含鐵礦,南側富含赤金(紅色或銅質黃金)。



10. 犛牛:可能是指牦牛或其他毛多的牛類。



11. 豹虎:泛指山中的大型猛獸,如豹子和老虎。



12. 松柏:松樹和柏樹。



13. 竹:指該地盛產竹類植物。



14. 橘櫾:橘樹與櫾樹(可能為某種果樹)。



15. 漳水:從荊山發源,東南流入雎水的河流。



16. 黃金:指該河中含有黃金。



17. 鮫魚:可能是某種鯊魚或大型魚類。



18. 閭麋:一種大型野生動物,可能類似麋鹿。




3. 白話文

《中次八經》記載,荊山山脈的起點是景山,這座山上富含金玉,樹木多為杼檀。雎水發源於此,向東南流入長江,水中盛產紅色的粟米與帶有斑紋的魚類。


向東北一百里,則是荊山。荊山的北側富含鐵礦,南側則蘊藏著赤金。此地棲息著犛牛、豹子、老虎等野獸,樹木以松柏為主,還有大量竹子、橘樹與櫾樹。漳水發源於此,東南流入雎水,河中盛產黃金與鮫魚。這座山上的野獸多為閭麋。


4. 總結

這段記述了荊山山脈的地理特徵,從景山到荊山的自然環境、礦產資源、水系分布,以及當地的動植物種類。其中,景山富含金玉,荊山則蘊藏鐵礦與赤金,兩座山的河流均與雎水相連,並且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如犛牛、豹虎、松柏、橘樹等。




二六、


1. 原文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驕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鉤端。神𧕛圍處之,其狀如人面,羊角虎爪,恒遊于雎漳之淵,出入有光。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獸多豹虎,多閭麋、麖、麂,其鳥多白鷮,多翟,多鴆。


又東北二百里,曰宜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又東北三百五十里,曰綸山,其木多梓柟,多桃枝,多柤栗橘櫾,其獸多閭麈、麢、㚟。


又東北二百里,曰陸䣀之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其下多堊,其木多杻橿。


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恒遊于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又東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樗。神涉𧕛處之,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


又東百三十里,曰銅山,其上多金銀鐵,其木多穀柞柤栗橘櫾,其獸多犳。


又東北一百里,曰美山,其獸多兕牛,多閭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䨼。


又東北百里,曰大堯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其草多竹,其獸多豹虎麢㚟。


2. 注釋


1. 驕山:位於東北一百五十里的山。



2. 青䨼:可能是一種青色的石材或礦物。



3. 桃枝鉤端:可能指桃木的一種特殊形態或品種。



4. 神𧕛圍:山中的神祇,形象為人面、羊角、虎爪,出入於雎漳之間,發光。



5. 雎漳之淵:指雎水與漳水交匯的深淵。



6. 女几之山:東北一百二十里的山。



7. 麖、麂:都是鹿類的動物。



8. 白鷮、翟、鴆:都是鳥類,其中鴆是一種毒鳥。



9. 宜諸之山:東北二百里的山。



10. 洈水:發源於宜諸之山,向南流入漳水,水中富含白玉。



11. 綸山:東北三百五十里的山。



12. 梓柟:梓樹和柟樹,都是優質木材。



13. 柤栗橘櫾:不同種類的果樹。



14. 陸䣀之山:東北二百里的山。



15. 㻬琈之玉:珍貴玉石的一種。



16. 堊:可能指一種白色泥土或礦物。



17. 杻橿:木材名,可能是堅硬的樹種。



18. 光山:東一百三十里的山。



19. 碧:可能是碧玉或青綠色的石頭。



20. 神計蒙:光山的神,形象為人身龍首,出沒時伴隨狂風暴雨。



21. 岐山:東一百五十里的山。



22. 赤金、白珉:赤金即紅色黃金,白珉可能是一種白色玉石。



23. 神涉𧕛:岐山的神,形象為人身、方臉、三足。



24. 銅山:東一百三十里的山,盛產金、銀、鐵。



25. 犳:可能是一種野獸。



26. 美山:東北一百里的山。



27. 兕牛:一種兇猛的野牛,類似犀牛。



28. 閭麈:鹿類動物的一種。



29. 豕鹿:可能是野豬和鹿的混種或指兩種動物並存。



30. 大堯之山:東北一百里的山。



31. 梓桑、机:木材類,桑樹與機樹。



32. 麢、㚟:鹿類動物的一種。




3. 白話文

向東北一百五十里,有驕山,山上富含玉石,山下多青色礦石,樹木主要是松柏與桃枝鉤端。此山有神靈𧕛圍居住,外貌像人,但有羊角和虎爪,經常遊走於雎水與漳水的深淵,出入時會發光。


再往東北一百二十里,有女几之山,山上富含玉石,山下蘊藏黃金,這裡有豹子、老虎、閭麋、麖、麂等動物,鳥類則有白鷮、翟鳥和鴆鳥。


再往東北二百里,是宜諸之山,山上有大量金玉,山下多青色礦石。洈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入漳水,水中含有白玉。


再往東北三百五十里,來到綸山,這裡樹木繁茂,有梓樹、柟樹、桃樹、柤樹、栗樹、橘樹、櫾樹,野獸則有閭麈、麢、㚟等。


向東北二百里,是陸䣀之山,這裡富含珍貴的玉石,山下多白色泥土,樹木以杻樹和橿樹為主。


向東一百三十里,是光山,這座山富含碧玉,樹木茂盛。山神計蒙居住於此,長著人身龍首,經常在漳水的深淵出沒,每次出入都會帶來狂風暴雨。


再往東一百五十里,來到岐山,山南多赤金,山北多白珉,山上有金玉,山下有青色礦石,樹木主要是樗樹。山神涉𧕛住在這裡,形象是人身方臉,長有三隻腳。


再向東一百三十里,來到銅山,這裡蘊藏豐富的金、銀、鐵,樹木有穀樹、柞樹、柤樹、栗樹、橘樹、櫾樹,野獸則有犳。


向東北一百里,是美山,這裡有兕牛、閭麈、豕鹿等動物,山上多金礦,山下多青色礦石。


再往東北一百里,來到大堯之山,這裡生長松柏、梓樹、桑樹、机樹,還有許多竹子,野獸有豹子、老虎、麢、㚟等。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從驕山到大堯之山的地理環境、礦產資源、水系、動植物,以及各山的神靈。這片區域多金玉,森林資源豐富,並且有神靈棲息,某些神明還能影響天氣變化。





二七、


1. 原文

又東北三百里,曰靈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桃李梅杏。


又東北七十里,曰龍山,上多寓木,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錫,其草多桃枝鉤端。


又東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穀柞,多黃堊白堊。


又東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䨼,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多赭,多邽石,多寓木,多柘。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又東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鐵,其木多柏。


又東南七十里,曰讙山,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錫。郁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砥礪。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仁舉之山,其木多穀柞,其陽多赤金,其陰多赭。


又東五十里,曰師每之山,其陽多砥礪,其陰多青䨼,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又東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穀柞椒柘,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其獸多豕鹿,多白犀,其鳥多鴆。


2. 注釋


1. 靈山:位於東北三百里的山。



2. 青䨼:可能是一種青色礦石。



3. 桃李梅杏:果樹種類,象徵豐饒。



4. 龍山:東北七十里的山。



5. 寓木:可能是一種珍貴木材。



6. 碧:可能是碧玉。



7. 赤錫:紅色的錫礦。



8. 桃枝鉤端:可能指一種特別形態的桃木。



9. 衡山:東南五十里的山。



10. 穀柞:穀樹與柞樹。



11. 黃堊、白堊:黃色與白色的泥土或礦石。



12. 石山:東南七十里的山。



13. 若山:南一百二十里的山。



14. 㻬琈之玉:珍貴玉石的一種。



15. 赭:紅褐色礦石。



16. 邽石:可能是一種堅硬的岩石。



17. 彘山:東南一百二十里的山。



18. 美石:可能指美麗或優質的石材。



19. 玉山:東南一百五十里的山。



20. 碧鐵:可能是一種帶有青色的鐵礦。



21. 讙山:東南七十里的山。



22. 檀:檀木,珍貴木材。



23. 白錫:白色的錫礦。



24. 郁水:發源於讙山,流入地下。



25. 砥礪:磨刀石或堅硬岩石。



26. 仁舉之山:東北一百五十里的山。



27. 赤金:紅色的黃金。



28. 師每之山:東五十里的山。



29. 琴鼓之山:東南二百里的山。



30. 白珉:可能是白色的美玉。



31. 洗石:可能是一種礦物或特殊石材。



32. 豕鹿:野豬與鹿。



33. 白犀:白色的犀牛。



34. 鴆:毒鳥。




3. 白話文

向東北三百里,有靈山,山上蘊藏金玉,山下多青色礦石,樹木以桃、李、梅、杏為主。


再向東北七十里,來到龍山,這裡生長寓木,山上有碧玉,山下蘊藏赤錫,草木中有桃枝鉤端。


再向東南五十里,是衡山,這裡有寓木、穀樹、柞樹,並且含有黃堊和白堊。


再往東南七十里,來到石山,山上蘊藏金礦,山下有青色礦石,並且長有寓木。


再往南一百二十里,來到若山,這裡蘊藏㻬琈之玉,還有赭礦、邽石,並且生長寓木與柘樹。


再向東南一百二十里,來到彘山,這裡多美麗的石頭,柘樹生長茂密。


再向東南一百五十里,是玉山,山上有金玉,山下蘊含碧鐵,柏樹生長茂盛。


再向東南七十里,來到讙山,這裡有檀木、邽石和白錫。郁水發源於此,隨後流入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砥礪石。


再向東北一百五十里,是仁舉之山,這裡有穀樹與柞樹,山南蘊藏赤金,山北蘊藏赭礦。


再向東五十里,來到師每之山,山南有砥礪石,山北有青色礦石,這裡的樹木包括柏樹、檀木、柘樹,草類則以竹為主。


最後,向東南二百里,是琴鼓之山,這裡長滿穀樹、柞樹、椒樹與柘樹,山上蘊藏白珉,山下有洗石,野獸以豕鹿和白犀為主,鳥類則有鴆鳥。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從靈山到琴鼓之山的地理情況。這片區域蘊含豐富的礦產,包括金、玉、赤錫、碧鐵、赭礦等,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有桃李梅杏、寓木、檀木、穀柞等樹木。此外,這裡還有特殊的水系,如郁水潛流地下,山間生長的草木與動物種類繁多,展現了豐饒的自然環境。




二八、


1. 原文

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用一藻圭,糈用稌。驕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嬰毛一璧。


2. 注釋


1. 荊山之首:荊山山脈的起點。



2. 景山:荊山山脈的第一座山。



3. 琴鼓之山:荊山山脈的最後一座山。



4. 二十三山:荊山山脈總共有二十三座山。



5. 二千八百九十里:整個荊山山脈的總長度。



6. 神狀皆鳥身而人面:此地的神靈形態為鳥身人面。



7. 祠:指祭祀方式。



8. 雄雞:用公雞進行祭祀。



9. 祈瘞:祭祀後將祭品埋入土中。



10. 藻圭:祭祀時使用的玉器。



11. 糈用稌:祭祀時用稻米作為供品。



12. 驕山:荊山山脈中的一座山,被視為冢(墓地)。



13. 冢:墓地,表示這座山可能是神靈的居所或祭祀中心。



14. 羞酒:用美酒祭祀。



15. 少牢:指用羊和豬作為祭品的祭祀儀式。



16. 嬰毛一璧:以毛製成的物品與玉璧作為祭品。




3. 白話文

荊山山脈的起點從景山開始,到琴鼓之山結束,共有二十三座山,總長度為二千八百九十里。此地的神靈皆為鳥身人面的形態。祭祀這些神靈時,要獻上一隻雄雞,並將其埋入土中,還需使用藻圭玉器作為供品,糧食則以稻米為主。


驕山被視為一座神聖的冢(墓地),其祭祀方式與其他山不同,需用酒和少牢(羊與豬)作為供品,並將祭品埋葬,此外,還需獻上用毛製成的物品和一塊玉璧。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荊山山脈的範圍與神靈的特徵。荊山共有二十三座山,總長近三千里,山中的神靈皆為鳥身人面。這裡的祭祀方式特別,通常以雄雞、藻圭玉器與稻米祭拜,但驕山因為特殊的地位,被視為冢,需要以酒、羊、豬、毛製品和玉璧進行更為隆重的祭祀。






二九、


1. 原文

《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凡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𦬸。洛水出焉,東注于江,其中多雄黃,其獸多虎豹。


2. 注釋


1. 中次九經:指《山海經·中次九經》,是《山海經》中的一部分。



2. 岷山之首:岷山山脈的起點。



3. 女凡之山:岷山山脈的第一座山。



4. 石涅:一種礦石,可能是黑色的染料礦物或硃砂。



5. 杻橿:堅硬的木材,常用於製作工具或建築材料。



6. 菊𦬸:可能是一種與菊花類似的草本植物。



7. 洛水:發源於此山的河流。



8. 東注于江:向東流入長江。



9. 雄黃:一種黃色的礦石,可用於藥物或驅毒。



10. 虎豹:該地區多有老虎和豹類野獸。




3. 白話文

《中次九經》記載,岷山山脈的起點是女凡之山。這座山上有大量的石涅礦石,樹木多為杻木和橿木,草類則以菊𦬸為主。洛水發源於此山,向東流入長江,水中含有豐富的雄黃礦物。山中野獸眾多,主要有老虎和豹。


4. 總結

女凡之山是岷山山脈的起點,以豐富的礦產和植被著稱,尤其盛產石涅和雄黃。該地區多野生動物,如虎豹,展現出豐富的自然生態。





三十、


1. 原文


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龜,多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其鳥多翰鷩。


又東北一百四十里,曰崍山,江水出焉,東流注大江。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葯、空奪。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東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多䲀魚,其木多楢杻,多梅梓,其獸多夔牛麢㚟犀兕。有鳥焉;狀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可以禦火。


又東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堊,其下多砥礪,其木多桃枝鉤端。有草焉,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柎,可以走馬。


又東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堊,其木多栒,多豫樟,其草多嘉榮、少辛。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名𤜣狼,見則國內有兵。


又東五百里,曰鬲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白珉。蒲𪈘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獸多犀象熊羆,多猨蜼。


又東北三百里,曰隅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又東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其木多梅梓,多杻楢。減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


又東三百里,曰勾檷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木多櫟柘,其草多芍藥。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樿,多楊。宣余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江,其中多蛇。其獸多閭麋,多麈豹虎,其鳥多白鷮。


又東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陽多銅,其陰多赤金,其木多豫樟楢杻,其獸多豕鹿麢㚟,其鳥多鴆。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脫。


又東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陽多美玉赤金,其陰多鐵,其木多桃枝荊芑。


又東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其木多柤栗橘櫾楢杻,其獸多麢㚟,其草多嘉榮。


又東一百七十里,曰賈超之山,其陽多黃堊,其陰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櫾,其中多龍脩。


2. 注釋


1. 鼉:大鱷魚。



2. 白珉:白色美玉。



3. 夔牛:傳說中的神獸,形似牛,只有一條腿。



4. 翰鷩:一種五彩斑斕的雉鳥。



5. 麋麈:麋鹿與大角鹿。



6. 楢杻:堅硬的樹木,類似橡樹。



7. 䲀魚:一種奇異的魚,可能指食人魚或大型怪魚。



8. 竊脂:傳說中的鳥,外形像貓頭鷹,紅色身體、白色頭部,可抵禦火災。



9. 砥礪:磨刀石。



10. 嘉榮:美好的草木。



11. 𤜣狼:一種白尾長耳的怪獸,出現時象徵戰亂。



12. 猨蜼:猿猴與長尾猴的統稱。



13. 丹粟:紅色的小米。



14. 減水:古代傳說中的河流。



15. 鴆:傳說中的毒鳥,其羽毛泡水可致人中毒。



16. 寇脫:一種藥草,可能具有解毒或麻醉作用。



17. 荊芑:可能是某種野生植物。



18. 瑊石:紅色美玉。



19. 龍脩:神秘的龍類生物,具備特別能力。



3. 白話文


再往東北三百里,有座名為岷山的山,長江發源於此,向東北流入大海。山中有許多優良的龜和鼉(大鱷魚)。山上盛產金玉,山下有白色的美玉。這裡的樹木多為梅樹和棠樹,野獸則有犀牛、大象和夔牛,鳥類則有五彩斑斕的雉鳥。


再往東北一百四十里,有座名為崍山的山,長江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大江。山的南面多黃金,北面多麋鹿和麈鹿(大角鹿)。樹木主要是檀木和柘樹,草類則有薤、韭菜、藥草和空奪(一種藥草)。


再往東一百五十里,有座名為崌山的山,長江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大江。山中有許多怪蛇和䲀魚(巨型魚類)。樹木多為楢木、杻木、梅樹、梓樹。野獸則有夔牛、麢㚟(梅花鹿)、犀牛、兕牛(獨角野牛)。這裡還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身體是紅色的,頭部是白色的,名叫竊脂,據說能夠抵禦火災。


再往東三百里,有座名為高梁之山的山。山上多白堊(白色土壤),山下多磨刀石。這裡的樹木多為桃枝和鉤端木。有一種草,形狀像葵花,開紅色的花,結莢狀的果實,花萼是白色的,據說人吃了它可以奔跑如馬。


再往東四百里,有座名為蛇山的山。山上多黃金,山下多白堊。這裡的樹木多為栒樹和豫樟。草類有嘉榮草和少辛草。這裡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狸,但尾巴是白色的,耳朵很長,名叫𤜣狼。如果它出現,國內就會發生戰爭。


再往東五百里,有座名為鬲山的山。山的南面多金子,北面多白色的美玉。蒲𪈘之水發源於此,向東流入長江,其中有許多白玉。這裡的野獸有犀牛、大象、熊、羆(大熊類),還有猨(猴類)和蜼(長尾猴)。


再往東北三百里,有座名為隅陽之山的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青色的美石。這裡的樹木多為梓樹和桑樹,草類則有茈草(紫色草本植物)。徐水發源於此,向東流入長江,其中有許多紅色的粟米。


再往東二百五十里,有座名為岐山的山。山上多白銀,山下多鐵礦。這裡的樹木多為梅樹、梓樹、杻木、楢木。減水發源於此,向東南流入長江。


再往東三百里,有座名為勾檷之山的山。山上多美玉,山下多黃金。這裡的樹木多為櫟樹和柘樹,草類則多芍藥。


再往東一百五十里,有座名為風雨之山的山。山上多白銀,山下多石涅(黑色石頭)。這裡的樹木多為棷樿(堅硬的木材)和楊樹。宣余水發源於此,向東流入長江,其中有許多蛇。這裡的野獸有閭麋(大鹿)、麈鹿(大角鹿)、豹子和老虎,鳥類則多為白鷮(白色雉鳥)。


再往東北二百里,有座名為玉山的山。山的南面多銅礦,北面多赤金。這裡的樹木多為豫樟、楢木、杻木。野獸有野豬、鹿和麢㚟(梅花鹿)。鳥類則多為鴆鳥(有毒的大鳥)。


再往東一百五十里,有座名為熊山的山。這座山上有個洞穴,名為熊之穴,常有神人從中出來。夏天洞口開啟,冬天閉合。據說此洞如果在冬天開啟,國內必有戰爭。山上多白玉,山下多白銀。樹木多為樗樹和柳樹,草類則有寇脫草(一種藥草)。


再往東一百四十里,有座名為騩山的山。山的南面多美玉和赤金,北面多鐵礦。這裡的樹木多為桃枝、荊樹和芑樹。


再往東二百里,有座名為葛山的山。山上多赤金,山下多瑊石(紅色美玉)。這裡的樹木多為柤樹、栗樹、橘樹、櫾樹、楢木、杻木。野獸多為麢㚟(梅花鹿)。草類則多為嘉榮草。


再往東一百七十里,有座名為賈超之山的山。山的南面多黃堊(黃色土壤),北面多美赭(紅褐色土壤)。這裡的樹木多為柤樹、栗樹、橘樹、櫾樹。山中還有許多龍脩(一種形狀像龍的植物)。




4. 總結


本段記述了《山海經》中《中次九經》的部分山川,描述了這些山的地理特點、河流來源、礦產資源、動植物分布,以及一些神奇的生物,如能抵禦火災的竊脂鳥、預示戰亂的𤜣狼等,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觀察與想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3會員
610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一、 1. 原文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人。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沮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
2025/03/25
一、 1. 原文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人。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沮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
2025/03/25
一、 1. 原文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𩿨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
2025/03/25
一、 1. 原文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𩿨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
2025/03/25
一、 1. 原文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2025/03/25
一、 1. 原文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廣州.白雲山.天南第一峰、鄭仙岩、蒲谷】 相關行程:《廣州三日兩夜自助遊.第二天》
Thumbnail
【廣州.白雲山.天南第一峰、鄭仙岩、蒲谷】 相關行程:《廣州三日兩夜自助遊.第二天》
Thumbnail
【黃山煙雲】 媒材:宣紙設色 尺寸:92 X 93 cm 年份:2020/ 04/ 13 NT$ 330000 X 0.7 冷冽氤氳間, 襯著若隱若現的稀疏高枝, 一峭山石拔地起。
Thumbnail
【黃山煙雲】 媒材:宣紙設色 尺寸:92 X 93 cm 年份:2020/ 04/ 13 NT$ 330000 X 0.7 冷冽氤氳間, 襯著若隱若現的稀疏高枝, 一峭山石拔地起。
Thumbnail
常去紅葉野溪溫泉,但對溫泉後的山林卻一知半解。這趟去山胡椒基地,才知道這片離我們不遠的森林,原來是貫穿台灣歷史的入口。 ​早上我們先一起共乘到進入內本鹿的入口。車停下來,剩下的就是靠自己走。不過今天的步程不遠,只走了20分鐘左右就到了山胡椒基地。 我們同行的人中,很多來自外縣市的朋友…
Thumbnail
常去紅葉野溪溫泉,但對溫泉後的山林卻一知半解。這趟去山胡椒基地,才知道這片離我們不遠的森林,原來是貫穿台灣歷史的入口。 ​早上我們先一起共乘到進入內本鹿的入口。車停下來,剩下的就是靠自己走。不過今天的步程不遠,只走了20分鐘左右就到了山胡椒基地。 我們同行的人中,很多來自外縣市的朋友…
Thumbnail
「努力不見得會有對等的收穫」,雖然沒遇上黃山大景,也一路親近了奇松與怪石,始信黃山。
Thumbnail
「努力不見得會有對等的收穫」,雖然沒遇上黃山大景,也一路親近了奇松與怪石,始信黃山。
Thumbnail
爬山,走的是路,但整理的是思路。
Thumbnail
爬山,走的是路,但整理的是思路。
Thumbnail
上下山。
Thumbnail
上下山。
Thumbnail
從遠眺南湖大山,一路走到山腳下,初嚐帝王風範。
Thumbnail
從遠眺南湖大山,一路走到山腳下,初嚐帝王風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