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想的生活:如何做出「人生料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編輯小序:「你像一道什麼菜?」這不是哲學課的開場白,也不是自我介紹的冷笑話,而是2024年秋季,文學課堂裡最美味也最深刻的提問之一。從「飯吃了沒?」到「你的人生像什麼菜?」大貍老師在這一堂文學課裡,以人生料理為主題,從生活的經驗談到熱播的綜藝節目《黑白大廚》,課程中以馬來西亞作家馮以量的臉書文章,教導學生思考如何透過料理來認識自己。

從食物出發,通往文化與情感

  終於,上完這個季度的所有正課了,回頭想想這系列的也有挺瘋狂之處:共四個班,而從人數、年齡、學習偏好各異。有的班才剛開始練寫字,有的班需要深入分析,有的孩子遠勝AI,有的孩子還得區辨心得跟復盤的不同……,但,課程的主題都得是「飲食文學」,真是逼死貍了 !不過,幸好孩子們整體表現其實不賴,只是每堂課講著講著,貍就餓了起來。

  因此,每回上到中堂即「下單」,下課即「取單」,本季硬生生胖了一圈又一圈。

  貍開心孩子們的表述美味動人,也苦惱體脂肪的數字恐怖嚇人,可謂是同時品嚐了教學的甜,健康的苦。

  這一季的設置都是從「食物」本身開始談起,然後進一步探討背後的「文化」脈絡,收束在「情感」的連結上。最後再進個別的評量。

 「你像一道什麼菜?」——譬喻裡看見自我

  無獨有偶,本季Nextfix最紅的綜藝節目也跟料理有關——黑白大廚。

  貍實在太喜歡愛德華了,於是在兩個班裡,都擷取愛德華談「人生料理」那段,讓孩子們也思考自己像一道什麼樣的菜。

  不得不說,譬喻果然是最能不經意曝露一個人底層思維的筆法。

  青春期的孩子寫自己是蛋包飯,在脆薄的蛋皮上畫上各式表情,掩蓋自己內裡羞赧通紅如番茄炒飯。年輕的孩子以肉包寫自己的偶包(這諧音雙關果真是臺灣人!),時時擔心被人戳破。

  貍反饋提醒學生吃的終究是肉不是皮。有著自己人生課題的孩子,雜七雜八地混入不同的食材,摻入了生活的衝突、期待與心情,一時間,還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味道。

  味道味道,飲食文學是以味談道。一道料理,各自解讀。只要懷著文學的眼光,總能有生命情理的對應。

從味覺延伸到哲學:建構自我認同

  愛德華先生的諸多析評文中,貍最喜歡馬來西亞馮以量先生從「自我認同」談起的文(編按:見馮先生臉書10/13/2024的文章)。在大孩子的班裡,貍也設置學習任務讓他們自問自答,析剖思考理路,竟也有幾分樣子。於是,當天便邀請隨班跟課的雪兒老師,修磨、抓整做成了一份築壩學習單,在此跟大家分享,文本部分,則請移駕看馮先生原文以示尊重:

  Q1.網路上有這樣的說法:「摩斯是被米堡耽誤的紅茶店;肯德基是被炸雞耽誤的蛋塔店。」請簡要說明作者說「李均就是一個被廚師耽誤的哲學家」的意義。

  Q2.根據文章,請問李均為何選擇「現代式鮪魚魚子醬拌飯」作為人生料理?試用自己的話簡要重述之。

  Q3.李均以「剩下的辣炒年糕為發想做成的甜點」作為決賽料理,試簡述這道料理中,李均要呈現給大眾的理念為何。

  Q4.文章中提到:「我用了一整天的沉澱,才知道我被感動的地方是什麼」試條列作者感動的理由可能有哪些。

  Q5.文中提到:「你要推翻舊有的自己,重新建構新有的自己。」請問李均如何透過飲食推翻舊有的自己?又如何建構新有的自己?試闡述之。

  Q6.本文是否屬於「飲食文學」?為什麼?試著綜合所學,論證你的觀點。

  Q7.文章中作者說「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這件事,我們不僅僅只是透過認識自己就能建構起來的。我們也需要認識別人。」你是否認同這句話?為什麼?請就本文所述的案例或自身經歷舉出相應例證來説明。

  附圖為貍上課時訂購的美食,最誇張的一單。(掩面)

raw-image


  


avatar-img
7會員
19內容數
作為教育工作者溫柔的後盾, 貍想教育從文學、教學、共學三面向提供課程, 致力於開拓教學想像、進行教學設計、推動教學實踐,從而推動教育轉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貍想教育 的其他內容
24年春季臺南自學團的文學課,廣讀各類主題的文本。當課程來到人人都愛的「飲食文學」課時,大貍老師與學生還有觀課的老師們共同的一場對「飲食文學」的深入探討,引導讀者思考「飲食文學」的本質,並提供一個分析框架(What、How、Why)來幫助閱讀與理解,讓讀者能夠在輕鬆的討論中,思考文學的邊界與可能性。
美食評論不僅是對味蕾的探索,更是一場關於文化、營養與個人口味的思辨之旅。本篇文章正是大貍老師在飲食文學課程評論課的課堂側記。 課程中不僅引導孩子們從各向度當個美食專家,更透過實作,讓學生體驗評論的影響力,讓評論不只是「批評」,而是一種溝通的藝術。
24年春季臺南自學團的文學課,廣讀各類主題的文本。當課程來到人人都愛的「飲食文學」課時,大貍老師與學生還有觀課的老師們共同的一場對「飲食文學」的深入探討,引導讀者思考「飲食文學」的本質,並提供一個分析框架(What、How、Why)來幫助閱讀與理解,讓讀者能夠在輕鬆的討論中,思考文學的邊界與可能性。
美食評論不僅是對味蕾的探索,更是一場關於文化、營養與個人口味的思辨之旅。本篇文章正是大貍老師在飲食文學課程評論課的課堂側記。 課程中不僅引導孩子們從各向度當個美食專家,更透過實作,讓學生體驗評論的影響力,讓評論不只是「批評」,而是一種溝通的藝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趙鐸・安安您配角系 EP6|你看的不是料理,是你到底要不要離職:《料理新鮮人》
Thumbnail
今天就來分享吃飯,各位聽眾會覺得說還有吃飯就吃飯, 你有什麼好分享的部分呢,在大學裡面吃飯,可是說是一個很重大的活動, 之前有講過說台南是個美食之都市,每間大學附近都是小吃與美食街, 所以吃飯的文化是非常的重要的,他不僅只是讓肚子有東西可以轉而已, 還是未來社會交際的一部分,說了這麼多今天就
今天忙到一段落 營養科主任進廚房說 又沒菜了! [撞見在叫貨中的我 說你炒菜這麼好吃 要多出來看看 補補菜 其實我當下是有點開心的 畢竟做的事被認同 但過去的我 沒法欣然面對誇獎的 這跟我個人的學習經歷有關係 我都是入行起個頭 找書.資料.影片 搭建知識體系 有時跨足 熱學 材料學
對人生感到無聊,是因為沒有在做有趣的事嗎?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也同時擔心及恐懼無法養活自己,我想你和我一樣多次問過自己「喜歡的事情到底能不能當飯吃?」以及「當飯吃之後我依舊會喜歡這件事情嗎?」這個問題在今晚我有了新的想法!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我參加皇冠70周年的時候抽到的禮物,先前就有注意到韓良憶老師的書,雖然我不算非常考究飲食,偏食但愛吃還是讓我對這本書很有興趣,想看看飲食該如何以文字料理,使之香氣躍上紙面。 這本書是作者的精選集,時間線頗長,從他在台灣的兒時的回憶,到他後來定居荷蘭的生活皆有紀錄,我覺得這點很好玩,中西
Thumbnail
吃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是每個人吃飯的心態都不大相同,有人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有人則是在享受美食,有人則是斤斤計較每餐的熱量。 不管是出於哪種目的吃飯,我認為“好好吃飯“是多數的人所缺乏的。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趙鐸・安安您配角系 EP6|你看的不是料理,是你到底要不要離職:《料理新鮮人》
Thumbnail
今天就來分享吃飯,各位聽眾會覺得說還有吃飯就吃飯, 你有什麼好分享的部分呢,在大學裡面吃飯,可是說是一個很重大的活動, 之前有講過說台南是個美食之都市,每間大學附近都是小吃與美食街, 所以吃飯的文化是非常的重要的,他不僅只是讓肚子有東西可以轉而已, 還是未來社會交際的一部分,說了這麼多今天就
今天忙到一段落 營養科主任進廚房說 又沒菜了! [撞見在叫貨中的我 說你炒菜這麼好吃 要多出來看看 補補菜 其實我當下是有點開心的 畢竟做的事被認同 但過去的我 沒法欣然面對誇獎的 這跟我個人的學習經歷有關係 我都是入行起個頭 找書.資料.影片 搭建知識體系 有時跨足 熱學 材料學
對人生感到無聊,是因為沒有在做有趣的事嗎?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也同時擔心及恐懼無法養活自己,我想你和我一樣多次問過自己「喜歡的事情到底能不能當飯吃?」以及「當飯吃之後我依舊會喜歡這件事情嗎?」這個問題在今晚我有了新的想法!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我參加皇冠70周年的時候抽到的禮物,先前就有注意到韓良憶老師的書,雖然我不算非常考究飲食,偏食但愛吃還是讓我對這本書很有興趣,想看看飲食該如何以文字料理,使之香氣躍上紙面。 這本書是作者的精選集,時間線頗長,從他在台灣的兒時的回憶,到他後來定居荷蘭的生活皆有紀錄,我覺得這點很好玩,中西
Thumbnail
吃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是每個人吃飯的心態都不大相同,有人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有人則是在享受美食,有人則是斤斤計較每餐的熱量。 不管是出於哪種目的吃飯,我認為“好好吃飯“是多數的人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