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序:「你像一道什麼菜?」這不是哲學課的開場白,也不是自我介紹的冷笑話,而是2024年秋季,文學課堂裡最美味也最深刻的提問之一。從「飯吃了沒?」到「你的人生像什麼菜?」大貍老師在這一堂文學課裡,以人生料理為主題,從生活的經驗談到熱播的綜藝節目《黑白大廚》,課程中以馬來西亞作家馮以量的臉書文章,教導學生思考如何透過料理來認識自己。
終於,上完這個季度的所有正課了,回頭想想這系列的也有挺瘋狂之處:共四個班,而從人數、年齡、學習偏好各異。有的班才剛開始練寫字,有的班需要深入分析,有的孩子遠勝AI,有的孩子還得區辨心得跟復盤的不同……,但,課程的主題都得是「飲食文學」,真是逼死貍了 !不過,幸好孩子們整體表現其實不賴,只是每堂課講著講著,貍就餓了起來。
因此,每回上到中堂即「下單」,下課即「取單」,本季硬生生胖了一圈又一圈。
貍開心孩子們的表述美味動人,也苦惱體脂肪的數字恐怖嚇人,可謂是同時品嚐了教學的甜,健康的苦。
這一季的設置都是從「食物」本身開始談起,然後進一步探討背後的「文化」脈絡,收束在「情感」的連結上。最後再進個別的評量。
無獨有偶,本季Nextfix最紅的綜藝節目也跟料理有關——黑白大廚。
貍實在太喜歡愛德華了,於是在兩個班裡,都擷取愛德華談「人生料理」那段,讓孩子們也思考自己像一道什麼樣的菜。
不得不說,譬喻果然是最能不經意曝露一個人底層思維的筆法。
青春期的孩子寫自己是蛋包飯,在脆薄的蛋皮上畫上各式表情,掩蓋自己內裡羞赧通紅如番茄炒飯。年輕的孩子以肉包寫自己的偶包(這諧音雙關果真是臺灣人!),時時擔心被人戳破。
貍反饋提醒學生吃的終究是肉不是皮。有著自己人生課題的孩子,雜七雜八地混入不同的食材,摻入了生活的衝突、期待與心情,一時間,還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味道。
味道味道,飲食文學是以味談道。一道料理,各自解讀。只要懷著文學的眼光,總能有生命情理的對應。
愛德華先生的諸多析評文中,貍最喜歡馬來西亞馮以量先生從「自我認同」談起的文(編按:見馮先生臉書10/13/2024的文章)。在大孩子的班裡,貍也設置學習任務讓他們自問自答,析剖思考理路,竟也有幾分樣子。於是,當天便邀請隨班跟課的雪兒老師,修磨、抓整做成了一份築壩學習單,在此跟大家分享,文本部分,則請移駕看馮先生原文以示尊重:
Q1.網路上有這樣的說法:「摩斯是被米堡耽誤的紅茶店;肯德基是被炸雞耽誤的蛋塔店。」請簡要說明作者說「李均就是一個被廚師耽誤的哲學家」的意義。
Q2.根據文章,請問李均為何選擇「現代式鮪魚魚子醬拌飯」作為人生料理?試用自己的話簡要重述之。
Q3.李均以「剩下的辣炒年糕為發想做成的甜點」作為決賽料理,試簡述這道料理中,李均要呈現給大眾的理念為何。
Q4.文章中提到:「我用了一整天的沉澱,才知道我被感動的地方是什麼」試條列作者感動的理由可能有哪些。
Q5.文中提到:「你要推翻舊有的自己,重新建構新有的自己。」請問李均如何透過飲食推翻舊有的自己?又如何建構新有的自己?試闡述之。
Q6.本文是否屬於「飲食文學」?為什麼?試著綜合所學,論證你的觀點。
Q7.文章中作者說「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這件事,我們不僅僅只是透過認識自己就能建構起來的。我們也需要認識別人。」你是否認同這句話?為什麼?請就本文所述的案例或自身經歷舉出相應例證來説明。
附圖為貍上課時訂購的美食,最誇張的一單。(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