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組看到有牌友發問,正好近期也有看相關的QA,
算是滿容易疑惑的部分,正好整理一下。
在效果內的正式敘述為:
將突襲狀態的卡片最上面1張放置場外
個人習慣稱為退突襲、拔突襲。
其中,「退突襲」很容易因為只聽到"退",被誤解為退場,
或許在遊玩中講「拔突襲」,強調拔除的動作會更好理解。
從概念上來講,是突襲的相反,所以逆突襲、反突襲更貼切,
但比較抽象,可能造成對手難以理解。
找了一下,發現有此效果的卡片不在少數,
其實應該給予一個特定的名稱,來簡短的指稱這樣的效果。
日文可能可以用:レイド消し、レイド反転(術式反転!)。
被問到的是獵人中的這張卡片:
效果說明:
選擇1張對手或自己場上突襲狀態的卡片,將其最上面1張放置場外。
抽1張牌。
官方QA與此有相關的總共有5條,為Q211~Q215:
這邊就不一一分述,直接用條列方式說明:
何謂退突襲?
指將突襲狀態(下方有正面朝上的卡片)的角色最上面1張卡片放置場外。
相關處置如下:
與退場相比,
退突襲,解決了立即性的威脅,但依舊留了一張底板給對手,似乎不及退場清的乾淨。
那退突襲有甚麼優勢嗎?
答案是:作用範圍。
可以看到,退突襲的作用範圍是"對手(自己)的場內",並不限於前線。
這表示一些躲在能源線做事的角色,可以被處理掉。
這是退場所做不到的。
譬如藍方舟的凱爾希、或紫刀劍歌軸的尤娜,都很怕這類效果。
這邊找了幾個我自己有遇過、比較有印象的近期作品:
對應的QA如下:
而這25條講的內容完全與前述5條完全一樣。
藉由這個現象,想強調當前官方QA的問題點:
當前是以卡片為基本單位在寫QA,導致同樣一個概念,會被重複解釋好幾遍。
甚至可以看到,大時化和愛姆露,明明在同一個作品,卻連提了兩次。
也難怪當前QA的數量會如此"豐富"。
這也呼應前面,為何要去給予這樣的效果一個簡短的名字來代稱,
創造一個詞條、專有名詞後,只需要解釋一遍,而後將擁有詞條的卡片連結到詞條,
便不需要如此多重複性的內容,造成混亂。
上圖中,上排是玩家基於自身意願主動使用;
而下排則是為了平衡卡片,所必須強制付出的"代價"。
暫且不談毫無選擇、只能拆掉的Faiz。
沒錯,要談的是兔子。
愛姆露,是可以藉由是否丟1張事件來決定是否維持。
那這就很有趣了。
因為退突襲的第4個特點:消除所有附加效果。
所以當兔子被黃色Color指定時,可以果斷退突襲,
此時便能消除Color效果,在回合結束時站起來。
這樣來看,看似代價的退突襲效果,反而給予了兔子完全抗性的靈活性。
再回到退突襲的原敘述。
為何在敘述中要強調是"最上面"呢?
照理來說,現在的突襲狀態就只有上面的卡片、和下面的卡片2張而已。
然而,觀察近期的作品或許可以有一些察覺。
不論是蘿傑中可以再變身的傭兵機甲,
或是超時空中換裝不斷的雪露、炸了又炸的藍色飛機。
二次突襲的機制已經進入UA:共用底板,讓多突襲的牌組在同一回合有很強的爆發力。
那麼,二階突襲呢?如同寶可夢進化有2階,或許已不遠。
當有二階突襲時,那上疊的便不會只有2張,而有了上面、最上面的差別。
其實,在UA效果敘述,常見到這種保留性敘述,
然而一部有很多伏筆的漫畫,給人了一些期待,卻難保不會爛尾。
只希望這些預留空間,在往後都能夠為UA增添更多元的遊玩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