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修鞋摊在骑楼转角摆了四十年,绿色帆布棚被晒褪了色,像片蔫掉的芭蕉叶。
大学生怡婷拎着断跟的高跟鞋跑来时,老周正戴着老花镜缝补一只小学生皮鞋。他抬头看了眼那价值上万的名牌鞋,摇摇头:"这种鞋不好修啊。"
"可是......"怡婷咬着嘴唇,"这双鞋对我很重要。"
老周没多问。他粗糙的手指抚过鞋跟断裂处,突然愣住——鞋底内侧用银色签字笔写着日期:2023.3.14。
那是他孙女去英国留学的日子。
修补过程比想象中久。老周翻出珍藏的意大利皮革,在鞋跟内部加固了钢钉。怡婷发现摊子角落摆着相框,照片里的女孩在伦敦塔桥前笑得灿烂,脚上正是同款高跟鞋。
"您孙女......"
"她说英国没地方修鞋。"老周磨着鞋跟,砂纸声沙沙响,"都直接买新的。"
台风来的那周,怡婷特意绕路来看老周。却发现帆布棚收了起来,工具箱上贴着"暂停营业"的纸条。邻居说老周住院了,是长期吸入黏胶导致的肺纤维化。
病房里,怡婷看见老周正在教临床的老伯打特殊的绳结。
"这是修鞋带的秘技啦!"老人眼睛发亮,手指灵活地翻飞。点滴架旁摆着那双修补好的高跟鞋,鞋跟处多了一圈细致的藤蔓纹路,藏着不易察觉的"3.14"。
出院后,修鞋摊多了块新招牌:"英式传统鞋艺修复"。老周每天都会视频通话,屏幕那头的女孩正忙着给一双牛津鞋换底。怡婷最近发现,自己那双高跟鞋的钢钉上,刻着小小的伦敦邮递区号。
而巷口的风里,开始飘着皮革和英国红茶混合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