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面對整理的想法或態度是什麼?是想到就心累?還是覺得很麻煩?又或者覺得這是件挺「燒腦」的的事?
上述的感受,都是坊主個人的主觀想法,也許大家的想法不同,如果有不同的看法,邀請大家留言一下,說說自己對整理的感受。
關於整理,或者說「斷捨離」,坊主經歷過一段很長的過程。一開始,坊主只是做好整理與收納,但是由於經常添購,所以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整齊地塞滿各種物品。後來,老天爺帶領坊主走上經常搬家的命運後,開始深切地意識到東西太多,會造成搬家的困擾,於是坊主開始對物品進行「捨棄」。
所謂的「捨棄」,其實就是很粗暴地將東西丟掉,或是將打包好的東西,很無禮地寄送到二手轉送的地方,完全不管這樣的做法,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只要不會造成自己的困擾就好。
原本以為這樣的做法,是一件很厲害的事,但是當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這是一件自私又逃避現實的事。
是什麼書啊?竟然會讓你產生這樣的省思。
這本書是《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物品是靈魂的碎片,整理是重生的過程》,作者是廖文君 。
這是一本表面上談如何整理物品,但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書。
作者在前言中說道:「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而是藉由物品看到人生,讓你回到你自己真實的樣子。讓你成為你自己。」
作者在書中說到,其實所有被創造到世界的物品,都是為了讓人的生活更好,這些物品像是一種記錄,人類生活模式的轉變,透過了它們如實地記錄下來。這有點像是考古學,我們透過埋藏在地下的各種碎片,還有留在牆上的符號、標誌、標記,推測某個時代的人如何生活。

我們面對物品整理,也是對生命的考古與探究,當時為什麼會買這些物品?發生了什麼事?還有,為什麼東西買來了,最後卻沒有用?現在又為何要將這些物品送走,不讓它們繼續留在身邊?
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是與自己的人生、想法,還有經歷有關。我們不必為此苛責自己,也不用去改變他人。只有當我們願意認真回答這些問題時,人生才會出現改變,否則即便將現有的東西通通丟掉,還是會有新的東西進來,堆積在生活的空間中,而我們的心依然會有某個地方雜亂無章,人生還是會陷入過去的輪迴中,沒有改變。
看了這本書,坊主再次意識到我真的錯了。為什麼呢?
過去,坊主一直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所有的物品,喜歡、想要就買,厭倦了就丟,如果出現愧疚感,就想辦法送出去,完全不考慮是否造成別人的困擾。表面上看,坊主確實將環境整理得條條有序,但是這樣做只是為自己設置很多限制,同時自大地認為這是「對」,和自己不同,就是「錯」。
過去,坊主曾自以為是地丟掉聖姑的東西,惹得她大怒。面對她如此大怒,雖然向她道歉,但卻是因為要表現自己是大人,所以要有大量,不要跟小孩計較。直到看了這本書,作者提到擅自整理別人的物品,其實是「以愛為名的侵犯」,才明白當時的錯誤在哪裡。
確實,坊主經常自豪於自己善於收納、整理。不管在哪個環境中,都能把那個地方整理得像樣品屋。但是如果深入去看,其實是因為自己的控制慾很強,且自以為是,又不能接受自己的錯誤。因此,只要如果有任何不好、不對、不適,最簡單的歸因就是別人不對,面對沒有用到的東西,最容易處理的方式就是丟掉。而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在我協助居家整理時,家中的囤積或髒亂其實比較容易處理的,真正棘手的反而是以佈置過的空間。」看到這段話時,也讓自己倒吸一口好大的氣啊!

原來,一直以來在面對某些事情的發生時,經常感到憤怒、委屈,其實這些是自己招來的。難怪榮格阿貝認為:我們從前門丟出去的,會從後門回來。過去以為把物品丟了,困擾就會消失,生活也會轉變,然而事實並不然,這只是維持表面美好的假象而已。
因此,作者才認為:「整理,從來不僅侷限在物品,更多的是看不見的心念。」在收、放、丟、留的過程中,如果能放慢腳步,找出物品當時來到我們身邊的原因,還有現在決定如何處的動機,這些更深入的起心動念時,就可以看見自己在逃避什麼,忽略什麼,這些發現就會是轉變生命的起步。
這是一本很沒有壓力的書,邀請大家來看。書中作者不斷地提到不整理也沒關係,也告訴讀者,看到一半想放下就放下,等到想看的時候,再繼續閱讀就好,是一個多麼佛系的閱讀方式啊!所以,坊主也以相同的態度邀請大家閱讀,想要看就找來翻翻,如果覺得目前還沒有觸動,那就等到有觸動的時候再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