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購買美債(#TLT)的理由很簡單:希望在保持資金流動性的同時,獲得略高於定存的收益,並且假使當市場回檔時,可以進行資金平衡轉到股市。選擇長天期公債的考量除了收益外,還包括利率下降時,可以賺到波段交易機會。
當時覺得債券價格波動相對簡單,畢竟曾旁聽財金系的財務金融課,教授解釋過債券殖利率與存續期間的關係,所以並未做太多深入研究,只是單純認為利率會下滑,公債殖利率隨之下降。然而,前兩週利率公佈後的情況,沒順著方向走讓我意外,長天期公債殖利率沒有如預期回檔,我在技術面考量下提前賣出,趁著還有8%的利潤時將資金轉向短天期債券,放棄波段操作。
以現在TLT(美國20年期公債)的存續期間約為16.46年。如果利率下降1%,TLT的價格預計將上升16.46%;相反,如果利率上升1%,TLT將下跌相同的幅度。在利率劇烈波動的情況下,這樣的固定收益工具其實波動相當大。而且,TLT的目前收益率僅為4.26% (2週前是3.98%,這幾天又上升了),如果利率未來幾年內沒有大幅波動,獲得的收益僅是這個數字。這個情況對我來說可以接受,因為這筆資金的目的是避免本金減少,同時獲取一些利息收益,並且考量到稅務壓力。
但是!大家討論只關心獲利,如果債券殖利率上升,導致虧損該怎麼辦呢?所以深入研究後,我整理了幾個值得注意的要點,所有來源都放留言區:
短期 vs. 長期債券殖利率
短期債券的殖利率主要隨基本利率變動,升息時殖利率上升,降息則下滑,這較為容易理解;但長期債券的情況更複雜,除了「基本利率」外,還受到「經濟預期」、「通膨預期」及「供需狀況」的影響。
財經專家常提到「聯準會利率下降有利於債券價格上漲」,這個概念是對的,但忽略了一個事實:「聯準會利率下降不一定意味著長天期公債殖利率也會同步下降」。
從聯準會基金利率和10年期公債(註)的比較圖可以看出,過去聯準會利率的下降幅度通常大於公債殖利率的下降幅度。
因此,聯準會利率下降不代表公債價格將大幅上漲,[#圖1],我用聯準會基金利率和10年期公債做比較,可以明顯看得出來藍色的利率下降曲線都會比橘色的10年期公債下降曲線來得大,而公債殖利率下降到一定的幅度就會趨緩。
所以即使聯準會利率下降,長天期公債殖利率不一定會同步下滑。過去的資料顯示,聯準會利率的下調幅度往往大於長債殖利率的下降。當殖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價格上漲的空間也會縮小。畢竟要是長債殖利率真的降至接近聯準會利率,債券的功能基本上沒有吸引力了。

https://en.macromicro.me/charts/762/us-fed-funds-rate-treasury-bonds-rate
債券市場的供需關係
債券市場的供需關係也非常重要,供需緊張會推升價格,供應過多則壓低價格。以供需來說,觀察美國財政部及聯準會這兩方面的財政部帳戶餘額以及貨幣政策。
以需求來說,可以觀察主要經濟體是否持續購買美債,是評估市場需求的關鍵,比如海外經濟體是否積極購入美債,美國是否透過QE購買美債,需求熱絡與否都會影響供需。
以供給來說,可以觀察美國財政部,如果供應過多會壓低價格,目前美國財政部持續發行國債,這可能對價格造成下行壓力。
目前,需求方面,美國聯準會今年6 月開始縮減美債縮表規模,將原先每月 600 億的美債到期不再投資上限,下調至每月 250 億。這將減少需求壓力,有助於穩定債券價格。
以供給來說美國財政部目前帳戶餘額存量充裕,[#圖2]表明政府在持續發行國債,這可能會增加債券市場的供給壓力。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WTREGEN
經濟預期的影響
常看到國內財經媒體引用的「買在預期,賣在實現」的觀點,雖然不能說完全錯誤,但往往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
例如,當經濟預期改善,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報酬率,進而推升公債殖利率。
通膨預期的影響
同樣的,如果通膨預期上升,為了維持購買力不變,投資者也會尋求更高的回報。
這邊參考美國從1929 年至 2024 年的通貨膨脹率以及預算赤字。
歷年來通貨膨脹率的高點的成因是:「戰爭造成的國防開支」、「經濟開始衰退」、「債務危機」和近年的「Covid-19」。
如果排除Covid-19這個特殊的例子,以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好像每條支線都有機會再讓通膨死灰復燃,增加不確定因素。
還有一點要了解,美國現在有這麼高的財政赤字要如何解決,除了一般政策會提到的「增加稅收」與「削減支出」、「經濟增長」、「發行國債」。
其實「通貨膨脹」也能讓債務在實際上的負擔變小,進而減輕債務。
風險評估
再來風險評估方面,假設投資10,000元於TLT,若利率上升1%,價格將下跌16.46%,投資價值變成8,354元,損失1,646元。
依目前4.26%的收益率來看,預期12個月的現金流為355元。而恢復需花費約4.63年才能彌補這一損失。
債券空頭的風險
台灣市場很少討論債券空頭風險,歷史上出現過兩次大規模債券空頭週期,分別在1899-1920年及1946-1981年。而從1981年開始的債券多頭已經走了40年,直到2020結束。[#圖3及圖4]。


我們現在可能還處於債券空頭的起點。聯準會降息是否意味著這個週期結束,仍有待觀察。
談到這裡,我還沒將國際局勢、匯率納入考量。最近中國選在美國啟動降息後,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資金寬鬆,這些熱錢會不會流入中國市場?
原本打算持有不去管長債,但深入研究後發現,這背後還有許多因素需要花時間關注。與其在這上面耗費精力,我寧可把時間花在其他研究上。
最後拿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來比較,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穩定收息,你會選哪個?[#圖5及圖6]
iShares 20+年期美國公債ETF,管理費0.15%,債券凸性3.66,30天收益率4.26%

https://www.ishares.com/us/products/239454/ishares-20-year-treasury-bond-etf
0-3個月美國短期國庫券ETF,管理費0.09%,債券凸性0,30天收益率5.03%

https://www.ishares.com/us/products/314116/ishares-0-3-month-treasury-bond-etf
短債的管理費又少利息又高,為什麼券商不推薦呢?
連巴菲特都無法預測20年長債的走勢,選擇短債或許更安全。畢竟債券的目的是「防守」,而長天期公債屬性是「攻擊」,我還是不要自作聰明,乖乖選擇短債就好。
券商和媒體對於長債的推波助瀾影響,這情況可能類似當年貴金屬基金或美元保單的熱潮,對於那些頻頻推薦長債的財經網紅,建議還是少看為妙。
註:不用20年公債而用10年觀察的原因,是因為美國1986年取消按季定期發行 20 年期公債,所以圖表造成不連續,不好觀察。
以上內容於2024年10月12日寫在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