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國大選,正當兩位候選人川普與希拉蕊在台面上振臂疾呼,爭取選民支持的同時,外界也發現除了美國人民外,此次大選中還有許多不同的國際勢力涉入,試圖影響選舉結果。如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在當時刊出一篇報導,引用據稱是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外洩的文件,揭露俄國總統普丁曾在國安會議上指示特務,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戰中支持川普。根據報導,俄方認為透過介入美國大選的行為有助於達成俄羅斯的戰略目標,包括造成美國「社會動盪」,以及削弱美國總統在國際社會的協商立場。為此,來自俄羅斯的網絡部隊透過Facebook、Twitter(社群軟體X前身)等社群媒體散布各種假新聞和誤導性內容,意圖影響選民的選擇。這些假資訊的目的之一是煽動社會分裂,進而影響選民的態度,特別是關鍵搖擺州的選民。雖然這些活動是否真的具有影響力難以查證,但許多專家認為此番行動仍對選舉結果起到一定的作用。
時間拉回2024年,今年被外界稱為全球選舉年,除了台灣在1月舉辦的總統大選外,全球包含美國、印度等50多個國家,參與人數約占全球總人口四成,都在這一年內陸續完成各種大大小小的選舉,伴隨選舉而來的,是漫天資訊透過網路進入生活,容易影響選民的認知,進而在選票上改變國家走向,也因此被視為是對民主政治的一大考驗。
近年來有關資訊戰模式的興起,主因包含了社群平台的蓬勃發展,以及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進一步了解各國選民對不實資訊與選舉的看法,在2023年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該調查線上訪問了16個將於2024年舉行大選的國家,包括美國、澳洲及墨西哥等國,共8000位民眾受訪。根據調查結果,過半數(56%)的受訪者以社群媒體的貼文作為新聞來源,其次為電視(44%)、媒體網站或是媒體應用程式(29%),最後則是以實體報紙或新聞雜誌為新聞來源的民眾(11%),以及與家人、朋友或同事討論(10%)。至於傳統媒體的信賴程度方面,平均而言,受訪者還是最信賴電視所提供的訊息;依次則為廣播、與家人朋友或是同事的面對面或線上討論、報紙或新聞雜誌、媒體網站與媒體應用程式。從調查結果可以得知,儘管多數受訪者透過社群媒體獲取新聞,其內容卻被認為是最不可信的。
另外生成式人工智慧同樣在資訊操弄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假消息追蹤組織NewsGuard發現,由AI生成的假新聞網站在半年內成長超過1000%。這些每天網站可以生成並發布數百乃至數千篇假新聞,並且還翻譯成多達15種語言。這些假新聞的特色在於內容真假摻雜,且經常偽裝成專業機構的發布,不論是偽造的統計數據,或是由深偽技術(Deepfake)捏造公眾人物發表的極端言論,都大大增加閱聽人的辨識難度,鋪天蓋地的數量讓網路業者防不勝防,每天都會有更多的假網站被創造,投入這場洗腦戰爭。
台灣作為國際形勢的衝突重心之一,同樣深受資訊戰困擾,在2024年初的大選前,網路上便曾出現許多假冒媒體報導的貼文,試圖影響候選人的形象,這些假報導盜用專業媒體發布的照片,搭配聳動標題以吸引點閱,但只要進一步查證,便能發現文中疑點重重,如:未註明消息來源、記者名稱等可供判斷的依據,若民眾未能多加查證,便容易誤認媒體實際發布的新聞,甚至對媒體產生偏見。
隨著國際形勢的緊密發展,各方因素都可能會左右選舉結果,也更考驗社會的媒體識讀能力,然而操弄輿論,甚至是影響選舉結果的背後,有哪些既得利益者?他們又能從中獲得什麼好處?
詳情收錄於洗腦商機(二):一窺資訊製造產業鏈
參考資料:
史上最大選舉年,40億人將投票!AI如何放大「說謊者紅利」,使政客從信任崩壞得利?
【2024全球選舉年】聯合國16國調查:近九成受訪者憂慮假訊息衝擊選舉
【謠言風向球】看起來像新聞,其實不是! 拆解假冒「媒體報導」的假訊息
《衛報》揭露密件曝俄國介入2016美國大選,支持「精神不穩定」的川普
Kremlin papers appear to show Putin’s plot to put Trump in White House
Survey on the impact of online disinformation and hate speech
文:駿毅
校稿:Sha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