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霧更深的地方》
✍🏼作者:張惠菁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9/01/30
📖書籍簡介(摘錄自書背封面):
「時間」是張惠菁恆常關注的,時間如何作用於每個人身上,包括她自己。這一次可看到她歷經時光淬煉,知性依舊,文字更柔軟而堅定。本書是她睽違六年的沉澱與反思之作。她如何閱讀文學、藝術、電影,如何思考與理解這個世界。
然而在得到這些啟示之前,多少要有一種勇氣去放棄。放棄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披掛穿戴的那些短促、有所憑依的立場,放棄那些張口就來、標籤化的是非與功利。而自願走進比霧更深的地方,去獲得對世界另一維的理解。這集子裡大部分的文章,是這樣寫出來的。
有時我感到我們是一個霧中的世代,被標舉在亮處的價值太多,話語太多,義正詞嚴太多,但集體卻失去方向感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霧裡。
如果不可解的世界是霧,我們還是能嘗試去到比霧更深的地方,從那裡回頭看自己(首先是自己),在霧中的形狀。這個經驗是重要的。放下了鮮衣怒馬的幻術,回到無所有之處,能看見多少自己,才能看到多少世界。

📝閱讀記錄:
「文學與藝術,或許不是直接應答現實世界的問題,給不出口號主張和表面的是非對錯,但它們挑動的是某些更細微的神經——是這個閱讀者,感受者,這個想要理解世界的人的神經,然後,他可以自己去回答世界。」
如同作者的這段文字,閱讀其實是非常個人的體悟。常常讀著讀著就出現書裡文字的畫面,甚或者個人往昔的回憶。
這段時間,這本散文書陪伴我每天晚上的十幾分鐘,我總忍不住衝動想一次看完,被文字深深吸引。書裡提到許多書籍,許多閱讀書籍後的感觸心得,還有生活在霧與霾的城市,以及旅行各地的所見、所聞、所感。我總會因此回想起自己過往的經歷與回憶,曾經駐足停留的城市、與伴侶旅行的時光,那時內心的感受與感動,景物的描寫敘述,全都沒有保留下來,因此閱讀張惠菁的這本散文作品,才會有這麼多的觸動吧。
書裡十分吸引我的是關於作者閱讀的書籍心得,許多書籍我也閱讀過,因此看到就很有共鳴。《西遊記》、《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彷彿是解說與擴寫,我愛極了閱讀這類作品。
「…多年以後。即使是在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裡,我把小說從頭到尾重讀一次,發現它不如我記憶中那麼悲傷。這個發現是雙重的。它的另一個隱蔽的投影是:原來這本書一直在我心裡留著一個難以承受的餘味。長年儲存在我體內,或許在某一段神經裡。歷經時間到現在,那段神經才被緩緩展開,看見裡面的悲傷沒有那麼悲傷,痛苦沒有那麼痛苦。當初悲傷痛苦的,是對自己對人生徒勞的預感和恐懼。」
我因這段文字,想起國中時閱讀張曼娟老師的《海水正藍》,那時內心的苦澀與悲傷,讓我也想像書裡的角色一樣離家出走、投入大海。如今回想,是母親的言語肢體暴力,讓我起了「如果我死去,父母是否會覺得後悔如此待我」的念頭。而今當然已經釋懷,已愛回自己的我,也看懂了父母。幼時的傷痛與痛苦,此時的釋懷與釋然,再次閱讀相同書籍,感受自然隨之不同。

書裡第二部分是二位作家:張惠菁、施靜菲的對談記錄,第三部分則又恢復成作者個人的想法、生活感觸。作者張惠菁的文章文字帶給我柔美又舒適的感覺,這本書是她上一部作品睽違六年後的新作,我想繼續閱讀她其它的作品。散文對我來說,特別的地方就在於,看著他人的感受與心情,自己同時也會有一些想法和回憶浮現,彷彿自己也再次感受與之類似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