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台灣仍籠罩在戒嚴的陰影下,街頭巡邏的憲兵、嚴格的宵禁與低調保守的社會氛圍,使人們的生活顯得拘謹壓抑。然而,當美軍顧問團隨著美援計畫進駐台灣時,這座島嶼的某些角落,開始出現截然不同的風景。
天母‧陽明山:美軍的生活日常
白天,信義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偶爾可以看到幾輛吉普車駛入營區,車上坐著戴墨鏡的美軍軍官。
他們的身影,成了台北街頭的一部分。
這些軍官,大多住在陽明山與天母的美軍宿舍區,習慣在休假時到天母的美軍俱樂部喝杯酒,或帶著家人到「美僑俱樂部」(American Club)游泳。他們的妻子則在基地內的超市購物,孩子則進入美軍學校讀書。
陽明山與天母,這些原本幽靜的山坡地,漸漸成為美軍及其家屬的聚集區。紅磚洋房、籬笆院落,街道兩側矗立著美式超市、俱樂部與西餐館,這裡與台北城裡的景象截然不同。夜幕降臨,顧問團軍官的家中燈火通明,院子裡飄來燒烤的香氣,留聲機裡傳出艾維斯·普里斯萊輕快的搖滾樂,年輕的美軍士兵與家屬們舉杯共飲,笑聲不絕於耳。
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說,這樣的場景彷彿來自另一個世界。許多在這些區域工作的台灣管家、司機、園丁,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美式生活方式。他們看著美軍家庭的餐桌上擺滿牛排、漢堡,早餐配著奶油土司與咖啡,與台灣傳統的米飯、豆漿截然不同。
駐台美軍喬治馬西(George Marcy)在中山北路搭乘人力拉車(約1960年代。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位於天母的美軍宿舍區(約1960年代。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位於陽明山的美軍宿舍區(約1960年代。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位於陽明山的美軍住宅區(約1960年代。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位於陽明山的美軍宿舍群(2020年。筆者拍攝)
位於陽明山的美軍宿舍群(2020年。筆者拍攝)
位於陽明山的美軍宿舍群(2020年。筆者拍攝)
位於陽明山的美軍宿舍群(2020年。筆者拍攝)
酒吧與夜生活:美軍文化的滲透
美軍顧問團的到來,無形中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氛圍,讓台灣的市井生活增添了異國的色彩。隨著美軍進駐,台灣的酒吧產業蓬勃發展。每當夕陽西下,霓虹燈開始閃爍,中山北路的街道上,酒吧人聲鼎沸,美軍士兵與吧女談笑風生,成為台北夜生活的獨特景象。
中山北路的條通
前駐台美軍的肯特‧馬修(Kent Mathieu)回憶道,美軍士兵一抵達台灣,便會被帶往「海龍俱樂部」(Sea Dragon Club),那裡離總統府很近,氣氛輕鬆愉快,讓每位士兵都能放鬆心情。而位於基隆河旁、圓山大飯店附近的「六三俱樂部」(Club 63),則是最受美軍歡迎的知名場所,裡頭設有各種娛樂活動,可玩牌或看樂隊表演應有盡有。每月的會員之夜,會有免費大餐和舞女演出,常常會看到醉醺醺的會員即興表演,引發滿場笑聲,觀眾更會齊聲高喊:「More! More!」
除了士官兵的娛樂場所,美軍高級軍官也有專屬的社交據點。位於信義路三段的美軍顧問團總部營區對面,便是台北美國軍官俱樂部(MAAG Headquarters Officers' Club Annex)。肯特‧馬修曾在此擔任夜班主任。俱樂部內設有西餐廳、樂隊伴奏的酒吧及游泳池等設施,專供美軍高級軍官及其眷屬使用,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美式社交與娛樂場所。為了方便軍官出行,俱樂部會發放卡片,標明其位置靠近師大附中。
除了天母、中山北路、德惠街和晴光市場,師大附近的酒吧也是當時美軍士兵的聚集地之一。年輕的台灣女子與美軍士兵談笑,偶爾用蹩腳的英語交流。有些年輕人因工作需要學會了幾句簡單的英語,「Hello」、「Thank you」成為他們與外國人溝通的起點。
美軍顧問團的成員在酒吧中盡情飲酒作樂,爵士樂的輕快旋律伴隨其間。有些人在這裡找到了生計,有些則夢想搭上美國的這艘巨輪,改變自己的命運。
台北的酒吧聯手製作的宣傳手冊。
詳列了歡迎美軍光臨的酒吧詳細地址
中山北路附近的酒吧
小冊子的封底是一位塗著指甲油的女士和一位訪客握手。傳達了1960年代的不少故事。
海龍俱樂部(約1960年代。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1952年拍攝的台灣美軍顧問團(MAAG)士官俱樂部「六三俱樂部」(Club 63)照片
照片提供者:Don Irwin,攝於約1957年。台北六三俱樂部的第二家分店
63俱樂部提供多種活動,是美軍假日放鬆的好場所(圖片來源:Taipei Air Station)
信義路MAAG總部附屬O'Club,也就是聯勤俱樂部
信義路MAAG總部附屬O'Club
為了方便美軍出行,俱樂部邀請函上印著詳細地圖和地址,特別註明在師大附中斜對面
文化交融與影響
這股文化衝擊不僅侷限在居住區,美軍駐台的廣播電台—AFRT(Armed Forces Radio and Television Service in Taiwan,美軍撤離後,民間接手改ICRT(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adio Taipei))開始播送美國熱門音樂與新聞,成為許多台灣年輕人接觸西方世界的窗口。
學校開始增設美式英語課程,少數學子甚至獲得赴美深造的機會。隨著時間推移,台北街頭的西餐廳多了起來,服飾店開始販售歐美流行的襯衫與窄管褲,音樂舞廳裡,少數敢於嘗試新潮流的年輕人,隨著美軍帶來的爵士樂、搖滾樂輕輕搖擺。
1956年九月九日,美國第一位搖滾樂歌星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在電視「蘇利文秀」(Ed Sullivan Show)中表演。 (© AP Images)
社會事件與美軍撤離
儘管政府對西方思想有所警惕,加上1957年在天母地區發生「劉自然事件」,讓台灣民眾一度高喊「反美」,但美軍的存在無疑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面貌,讓台灣人窺見了外面的世界,影響著戰後台灣的文化轉型,也為未來的現代化與開放埋下伏筆。
劉自然事件,美國大使館遭憤怒民眾砸窗、現場凌亂
◎參考資料:
1.Cold War in Taiwan
2.The CIA and the Cold War
3.《台灣的隱秘戰爭:美國情報機構與台灣的冷戰時期合作》
4.《美軍在台灣的軍事與情報行動》
5.History of the US Air Force in Taiwan
6.US Taiwan Defense Command
7.Taipei Air Station
8.美軍在臺灣 冷戰下的日常生活 1951 1979 .pdf
9.駐台美軍顧問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