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鹿港,是文化古鎮,是觀光熱點,但你知道嗎?在日治時代的鹿港,早就有一群人靠著遠見與轉型,搶得先機、賺進大錢。那些財富背後的故事,比你想像的還精彩。
從港口沒落到「商業轉型」:鹿港人不等天救
鹿港原本是清代台灣三大港口之一,但到了日治初期,由於河道淤積、清水港崛起,鹿港港務功能日漸式微。
但鹿港人並沒有坐以待斃。許多原本經營貿易或海運的家族,迅速轉型為地產投資者、布行商人與南北貨商。特別是布業與雜貨流通業,在日治中期成為鹿港商業重心,甚至有「布莊一條街」的盛況。鹿港的「布」與「香」賣到全台灣
當時鹿港的布商,不只是賣給在地人,更是透過人力與早期卡車,將布料運往彰化、員林,甚至台中與嘉義,做起中南部的批發生意。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致富品項是——香品與金紙。
鹿港有長久的宗教與信仰傳統,也發展出完整的製香與金紙工藝,日治時期這些產品被大量運往台灣各地,供奉廟宇與民間家庭使用。最知名的如「天公爐香」、「七星香」,至今仍可見其傳承。
鹿港人如何「靠房產翻身」?
鹿港也是台灣最早興起「房東階級」的地方之一。
部分早期富商,轉型為收租為主的地產業者,尤其在日治後期鐵路鋪設、台中發展迅速的背景下,有不少鹿港人「錢進台中」,買下台中市區土地或店面,等待增值或出租。
這些眼光精準的資產佈局,讓不少鹿港家族一代致富,二代靠租金安穩生活,成為中部有名的「不動產家族」。
當時還有「藝文產業」致富者?
你可能想不到,鹿港早在日治時代,就出現靠「藝文」致富的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雕、漆器與書法對聯等傳統工藝。
許多工藝師不但接單製作廟宇神轎、家宅對聯,更有些成為日人指定御用匠人,接下日本總督府或高級官員的私人宅邸裝飾案。
這些工藝品不只限於宗教用途,也成為中上階層的「身份象徵」與收藏品。
結語:鹿港人的賺錢,不靠運氣,而是眼光與堅持
從傳統港口轉型、從地方市場做到中部流通、從布、香、金紙到房地產、工藝品——鹿港人在日治時代早就展現過人的韌性與財商。
他們不是靠天吃飯,而是靠眼光吃飯。
今天再走進鹿港老街,除了吃小吃、看古厝,不妨想想這條街背後,曾有多少人用一雙手、一本帳、一次機會,打造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 如果你喜歡這類鹿港歷史、產業、文化背後的真實故事,歡迎訂閱這個專欄,我們會持續帶你走進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鹿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