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本篇獻給那些在家庭裡總是說出真話卻被貼上「情緒化」標籤的人。獻給那些試圖溝通卻總被沉默回應的人,你不是多事,你只是還沒放棄希望。
也獻給每一位在原生家庭裡,努力維持愛的樣子,卻一再被冰冷消耗的人——你不是玻璃心,你只是比誰都還在意這個家。這篇文章寫給你,讓你知道:你不是瘋了,你只是太誠實了。
------
對一個平凡家庭來說,能夠買下第二間,靠的不是誰賺了大錢,而是父親一輩子的工、母親多年的省、姊妹們的一起湊。身為家中次女的我,原本以為,搬家這件事是件值得期待、甚至帶點幸福光澤的事,但我沒想到,搬進的不是新家,是一場永遠無法對話的冷戰。
我是個接案設計師,平常在家工作,彈性但不輕鬆。媽媽是家庭主婦,長年掌管家中大事,也掌控著情緒的分配權。那天,我和她一起去磁磚公司看樣,爸媽上班、姊姊出差、妹妹加班,我和她是唯一有空的人。
我問她:「要不要一起挑磁磚?」她抬眼看我一下,冷冷說:「不想出門。」
這樣的對話在我們家早就不稀奇。我自己拍照、紀錄每一塊磚的顏色與質感,上傳到家族群組,沒有人反對,我便確認送樣。
過幾天,磁磚送到新家,我再問她:「要不要一起去看?」
她又說:「不用,反正你們都選好了。」
那句話像是刀,不是劃在我身上,是劃在所有努力參與這件事的人身上。她拒絕參與、也拒絕承擔,但當我們試著把責任背起來,她卻在旁邊冷嘲熱諷。
我壓著怒氣,一個人把厚重的石英磚扛上樓,汗流浹背,她坐在沙發看電視,像什麼事都與她無關。
我回到房間,打開和姊妹們的小群組,說了這些。她們「已讀」,沒有回覆。
這不是第一次。每次我提起家裡的爭執、或媽媽的情緒失控,大家不是沉默就是跳過話題。像是我講的話有毒,一講出來就讓群體沉默。
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我真的太玻璃心?是不是我有問題?
直到那天傍晚,爸爸下班回來,主動邀媽媽去新家看磁磚,她用一模一樣的語氣回他:「有什麼好挑的?他們不是都挑好了嗎?」
我才發現,不是我多心,是她早就選擇了旁觀,卻又忍不住指責,讓別人永遠背著她未曾說出口的標準。
媽媽一向這樣,掌握著家裡的情緒溫度計,只要她一冷,全家就得冷;她不高興,氣氛就降到冰點。她不參與、但又要有話語權,永遠站在評審席。
我不是沒試著對話。我傳訊息,誠懇說明為什麼這樣決定,為什麼當初邀她她拒絕後,我才會獨自前往、做決策。傳完那長長一段,她沒回。
第二天,像什麼都沒發生。
她照樣煮晚餐、照樣碎念天氣變冷要多穿衣服。
我們吃飯時,沒有人提起那些訊息、那些磚。
而我在那頓飯裡咬碎了自己所有的委屈與怒氣。
我們家的溝通方式,就是不溝通。
壓著、吞著、裝沒事,然後繼續做下一件事。誰先提起就代表誰太情緒化、誰太敏感、誰「又在鬧」了。
這不是什麼偶爾的個案,而是一種家族默契。
後來,房子的裝潢又爆了預算。因為地震,新家原本鋪好的地板整片震到隆起,幾乎全毀。只能拆掉重做,多了40萬的支出。
爸說:「我可以再拿20萬補貼裝潢,但房貸就不出了。」
結果我媽立刻變臉,在廚房怒吼,姊姊站在她身邊默不作聲。
我氣不過,站出來說:「現在爸已經出了120萬頭期、又扛了現場水電,你們到底希望他做到什麼程度?」
沒人回應我。
氣氛陷入冰點,我知道我又成了那個「多事」的人。
我不是不知道姊姊也有出很多、甚至幫忙裝潢。她的確辛苦。但為什麼這個家裡,沒有人願意好好把話說開,而每一次要對話,就變成我一個人站出來然後變成壞人?
這個家裡最恐怖的不是吵架,是一群人沉默裝沒事。
是當你說了實話,大家都選擇不說話,讓你自己去撞牆。
後來,貸款的事情又重提了一次。媽媽帶著姊姊、妹妹一起去跟爸爸談,當時我剛吃飽坐在電視前,沒有人來找我一起談。
我只是聽到媽媽的聲音又在大吼,語氣咄咄逼人。我走過去問:「又怎麼了?妳可以好好說話嗎?」
結果第二天,我又變成那個「太激動」的人。
我傳訊息,溫和地把昨晚的事情說清楚:
「爸已經出最多,還幫忙做工,不該再被大小聲對待。」
「裝潢費我也提議過可以貸款,不需要誰額外負擔。」
「我們應該一起討論,而不是偷偷開小會再叫爸爸買單。」
然後,那則訊息,被已讀了,什麼都沒回。
超過三十七個小時,沒有一個人回我。
回到家,他們一樣在客廳吃飯、追劇、講笑話,完全沒人提起訊息。像我昨天說的那些話、提的那些問題,全都蒸發在空氣裡。
那一刻我才真的覺得絕望。
不是因為沒人站在我這邊,而是原來這個家早就不允許有人說實話。
我們一家四個孩子,從小沒有付過家用。媽媽堅持我們要把錢存起來,說爸爸不會理財,給他只是浪費。
小時候我覺得她是有遠見的大人,長大後才發現,那是一種控制。
她要我們聽她的話、站她這邊,否則她就會冷戰、碎念、演受害者。
我偷偷塞錢給爸爸,他不收,說他可以自己想辦法。那一刻我才明白,這個家不缺錢,缺的是彼此之間真誠的信任與合作。
我知道,我不是唯一有這種家庭經歷的人。
很多人也活在這種看似平靜卻冰冷的關係裡。
如果你正在經歷類似的事情,請記得:你不是瘋了。不是你太敏感,也不是你在「鬧情緒」。你只是在努力維持一個,從來不曾真正開放對話的家庭。
而那,不是你的錯。
我們下篇文章見。
持續創作不易,歡迎看看其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