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4.02
**美國即將實施新一輪關稅政策,將釋出具體商品清單及政策談話。*不同於僅為象徵性動作,此次關稅一經實施即直接啟動,從4月2日起針對海外商品課徵關稅,導致市場談判壓力迅速升高。**本輪美股下跌主要來自內生性關稅衝擊,道瓊、標普、NASDAQ自2月以來承壓,資金轉流至海外,
目前資金流出美股比值已回到1988年與2002年水準,類似當時聯準會降息後資金流向亞洲。
*市場避險情緒不斷升溫,有觀點認為即便課徵關稅,至少能釐清政策樣貌,消除不確定性。
**關稅模式可能包括針對單一國家、單一商品,或是所有國家依商品課不同稅率。
*歷史經驗顯示3月表現差的情況下,4月通常反彈良好,歸因於乖離均值回調效應。
*這次美國將宣布實質對等關稅,根據Polymarket資料,市場預測被課稅機率最高的國家為越南84%、印度79%、中國與日本各79%,委內瑞拉、墨西哥、巴西、南韓則在50%-70%之間。
**摩根小通根據不同稅率預判市場反應:
若課徵10%,市場早已反應過,標普500有機會反彈,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約10個基點;
若為25%汽車全面關稅,標普將下跌1.25%-1.75%,殖利率下滑;
若達35%,跌幅可能超過3%,殖利率進一步下降以創造降息空間。
**此次關稅不同於2018年針對中國的貿易戰,中國目前商品通縮、出口價格低,對美國通膨影響有限。
*但若為針對所有國家的均等關稅,對GDP衝擊勢必更大。
**台灣面臨的衝擊同樣值得關注,美國貿易代表署發表2025年各國貿易評估報告,點出台灣存在技術性貿易障礙。
*報告中,美方關切台灣稻米市場開放程度,美國業者因標價限制屢次投標失敗。
*美豬美牛問題也未解,雖然可於市面購得,但因台灣訊息錯誤導致美豬形象不佳,銷售不振,美牛部分如牛絞肉仍遭禁。
*萊克多巴胺爭議持續多年,基改與非基改產品在台灣被明顯區隔,造成美方不滿,認為台灣間接貶低基改產品。
**汽車方面,美方認為台灣對不符UNECE、但符FMVSS標準的美國車進口數量限制過低,儘管可能逐步調整關稅,台灣更需面對非關稅障礙是否開放的壓力。
*台灣車輛工會曾建議政府勿主動降稅避免產業衝擊,但目前情勢為被動調整,顯示汽車關稅調降已成主流趨勢。
**未來農產品與肉類進口、以及公平貿易規範有望進一步開放。
*消費者需更謹慎詢問食品來源及基改標示。
*根據德意志銀行客戶調查,普遍預期關稅落在8%-9%,
若低於9%,美股仍有上行空間;
若高於9%,賣壓將加劇。
*關鍵變數在於其他國家的回應,可能祭出財政補貼或報復性關稅,影響市場通膨預期,如加拿大、德國、中國、日本的反應將成關鍵。
*美國是否會因稅改與政府收入問題出現財政緊縮壓力亦值得關注,川普主張藉由關稅創造減稅財源,若談判久拖不決,恐導致稅改推動困難。
**中國是否會再度透過人民幣貶值與降息來抵消關稅衝擊亦具觀察價值,其他國家是否跟進將牽動全球資金流。
*日本、韓國、中國已展開新一輪關稅談判,試圖建立三國聯盟來規避衝擊,全球正積極部署對抗關稅壓力。
**回顧此次關稅衝擊,是否已經開始影響經濟數據,觀察重點為美國公布的標普全球製造業PMI與ISM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
*標普PMI終值為50.2,維持緩步擴張,ISM PMI從50.3下滑至49,創去年11月以來新低。
*原本剛站上擴張臨界點的ISM PMI再度陷入收縮,原因來自庫存增加與新訂單收縮。
**PMI屬軟性指標,反映市場心理與預期,非像失業率、通膨率那種硬性數據。
*美國PMI調查經理人下一季度採購計畫,結果顯示無人願意下單。
*儘管4至6月無人採購,2月進貨卻特別多。美國成品庫存上升至53,表面看似經濟強勁,實則因企業預期關稅來臨而在1至3月瘋狂囤貨。
**目前美國庫存明顯暴增,對照台灣PMI數據表現亮眼,但企業多表示已提前備貨,關稅實施後不會再下新訂單,導致新訂單指數明顯下降。
*此指標完全反映關稅政策不確定性。
*台灣3月製造業PMI公布,飆升至10個月新高,達54%,顯示1至3月來自全球的大量訂單湧入台、韓、日,源於對關稅實施的提前因應。
**這幾個月的外銷訂單極為亮眼,無法確定長遠是否為好事。
*從周期角度看,本輪庫存循環上行艱辛,僅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領頭,大多數傳統產業表現不佳。
*PMI長時間處於50以下,從2022年至2024年,多數時間為緊縮格局,未見2014、2015、2017、2018、2019、2021年的全面擴張情況。
**整體而言,PMI指數尚未進入榮景區間,庫存循環雖已於22至23年完成部分佈建,目前觀察是否有中期回調機會以降低現金部位進行投資。
*然而此時點尷尬,循環時間已接近調整週期三至四年,PMI卻尚未觸及高峰。
*主因為川普政策將庫存循環時間線壓縮。
*中國官方PMI公布,上升0.3至50.5,連續兩月處擴張區間。
*東亞經濟體如台灣、中國、韓國等,受到明顯美系帶貨潮影響,整體景氣指標開始全面反映關稅戰壓力。
**市場觀點可從兩位依循庫存循環與生產力循環的多頭分析師的轉變中觀察。
*Yardeni曾是美股最大多頭之一,長期看好資金流與ETF發展,對美股創高充滿信心。
*此次他認為關稅綜合效應使美國經濟變數升高,川普政策已非短期談判策略,而是企圖推動長期資產負債表轉化,可能進行撙節與結構改革,建立政治標桿,進而提高停滯性通膨與熊市機率,這是他由多頭轉為保守的重要信號。
**Tom Lee則依然樂觀,認為4月2日關稅實施後市場會發現景氣仍佳,川普政策已發揮效果,美股將快速V型反轉並走高。
*由於賣壓來自不確定性,一旦消除,股價反彈速度更快。他認為股市賣壓並非來自景氣惡化或流動性問題,而是市場預期落差。
**兩位觀點分歧,數據解讀相同卻結論相反。與其預測政策好壞,更重要是掌握方向,在PMI高低點做好部位配置,跌可買、漲可抱,看榮景是否出現。
*若未出現也無妨。庫存思維方式可長期運用。
**皓哥的主觀看法與Tom Lee相近,傾向庫存循環思維,主觀上偏多。
*但仍強調:投資需依循高低基期、景氣週期,不要只在牛市想投資,熊市更應進場布局。
*要抗拒投機心態,理解投資是放大職業成就與人生穩健發展的工具。
*價值投資者看估值低點,週期投資者則須小心,不是每次回檔都能順利買進,因此部分資金應始終留在場內。
*若無川普政策干預,庫存循環應朝上行發展,川普僅使週期提前調整,未達經濟衰退程度。
*主觀認知偏正向,客觀操作應依循週期規律,採取相對性布局,幫助投資人建立長期可行的思維架構。
**美國2月職缺為756萬,低於預期776萬。若觀察就業與離職人數,主要流失集中於批發、運輸、公用事業,尤其公部門撙節影響明顯。
*雖職缺下滑,但失業人數705萬,職缺仍高出約51萬,就業市場尚未出現結構性需求萎縮,美國歷來未曾在職缺高於失業的情況下衰退。
**亞特蘭大聯準銀行GDP NOW預測大幅下修至-3.7%,但非因消費崩壞,消費數據變動不大,主因進口額暴增導致GDP下修。
*囤貨造成進口膨脹,進口在GDP中為負項,進而拖累GDP。
*實質GDP表現未如預期糟糕,反而帶動東亞新訂單成長。
*關鍵觀察點仍為消費增速,非得出現負值,僅需增速放緩,加上庫存調整,即可能啟動週期性修正。
**應避免盲目偏多或偏空,需依循週期與原理分析。
*從PMI領先指標觀察,中小企業正進入擴張階段,股價多在全面擴張期見高點。
*疫情與今年關稅風暴皆屬庫存循環內的波動,類似2015、2018、2022年的調整。
**市場關注的不是川普關稅本身是否導致經濟衰退,而是對沖基金降槓桿過程中引發的流動性風險。
*根據高盛觀察,全球六大對沖基金的槓桿部位已達1.5兆美元,槓桿倍數高達6~7倍,個股甚至達50~60倍,極易在波動中引爆爆倉。
**對沖基金與潛在風險。對沖基金慣用基差套利策略,當現貨與期貨價差擴大時,透過槓桿放大獲利。
*當波動率劇增,易觸發強制平倉,引發資金鏈斷裂與市場暴跌,這正是目前市場的潛在隱憂。
**美國房貸違約率仍低,因房貸以固定利率為主,未如信用卡或車貸有大幅波動。
*即使經濟面臨挑戰,消費未見明顯惡化,因前10%富人掌握過半財富,維持基本消費力。
**Tesla 今年最大跌幅一度達五成,已收斂至三成。
*馬斯克擬於5月回歸Tesla,若能減少政治言論,可能修補品牌信任。
*根據民調,有21.5%Model 3換購者是因為討厭馬斯克,品牌支持度受其個人形象拖累。
**目前美股估值明顯修正,部分價值投資者已開始進場。
*流動性風險才是最大不確定因素,特別需觀察對沖基金動向。
*長期來看,2024年買與2023年買,在20年後回顧差異不大,但投資人應善用週期低點,逢回配置,並保持理性心態與紀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