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這條路上,每個人的財務狀況、知識背景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專業的財務規劃師會有存在的價值。他們的職責不只是提供投資建議,而是幫助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
但現實是,很多投資顧問或銀行理專的目標只是讓客戶“敢買”、“願買”,而不是幫助他們做出真正適合的選擇。當投資變成了一場產品銷售比賽,投資人可能被忽略最根本的需求,也可能因為不適合的投資而承擔過大的風險。
有些人習慣定存,對市場價格波動非常敏感,這樣的投資人未必適合股票市場。但很多業務員仍然會推薦他們買高股息股票或金融股,認為這是“穩健收益”的方式。然而,現實並不總是如此。例如,0056這檔高股息ETF在金融海嘯期間跌幅甚至超過0050,而且一度不配息,這讓不少人開始質疑“高股息就等於穩定回報”這種說法。
當市場表現良好時,投資人自然開心感謝推薦他們投資的人,但如果市場大跌,而這些本就不適合股票投資的人在恐慌中低點賣出,他們的損失難以挽回。這時候,不能簡單地說“盈虧自負”來推卸責任,因為當初的投資建議本來就沒有考量他們的真實需求。
投資規劃應該回歸“適合”二字,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股票市場。有些人財務狀況不允許冒險,有些人心理上無法承受波動,對這樣的投資人來說,活存、定存,甚至部分債券,可能才是更合適的選擇。如果為了銷售業績而誘導他們進場,結果往往是害了他們,而不是幫助他們。
真正的財務規劃應該是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幫助他們做出最適合的選擇,而不是迎合市場氛圍推銷產品。當投資變成一場理解與信任的過程,而不是冷冰冰的買賣,才能真正發揮長期價值,讓每個人的財務規劃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