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什麼樣的東西,小到以奈米計算、卻能左右國家命運、改寫戰爭勝負?就是晶片。
這本讓《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力薦的《晶片戰爭》,不是科普書,而是一本揭露現代世界權力結構如何建構於半導體之上的地緣政治警世錄。
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是塔夫茨大學國際關係副教授,長期研究科技如何影響國際戰略。他帶領我們從冷戰時代開始,一路看見美國如何透過矽谷與軍事資本打造霸權,而今日的中國,又如何投入龐大資源反制。當中美兩國在「奈米世界」裡激烈角力,作為一般人,我們又該如何理解背後牽動的全球變局?
🍕6段心得感悟
始終炸不掉的越南頷龍橋
越戰期間,美軍發現麻雀飛彈命中率極低——只有約9.2%擊中目標,66%因內部手工焊接的真空管在潮濕與衝擊下故障,其餘則完全未命中。許多飛彈在越南頷龍橋附近墜毀或落入水中。為提升精準度,國防部邀請德州儀器工程師設計晶片導引系統。工程師沃德最終將簡易雷射導引器安裝於飛彈尾翼控制系統,經過多次測試後,成功精準摧毀目標橋樑。此項技術革新使美軍導引武器的命中率大幅提升,標誌著美國軍力的一次飛躍式進步。
沃德知道「便宜又常見」的武器才是最佳武器,因為這樣才能確保它們常在訓練與戰場上使用。微電子的設計必須盡可能簡單,因為每個必須焊接的連結都會增加不可靠性。電子設計愈簡單,系統就越愈可靠,也愈省電。
一個可以說No的日本
1953年,盛田昭夫第一次到美國時,他點冰淇淋時,服務生送來的冰淇淋上面插著一把小紙傘,服務生說:「這是你們國家製造的。」當時有種被鄙視的感覺,直到日本在記憶體晶片上取得成功後,盛田昭夫毫不掩飾在極右派石原慎太郎的著作「一個可以說No的日本」上發表個人真實的看法,頗有不要看輕日本,日本經濟有可能超越美國。石原慎太郎更加碼跨耀日本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可直接賣半導體給美國的死對頭蘇俄,美國的許多系統有賴於日本廠商才能推動,這樣點出了美國擔心的隱憂,才把晶片產業開始慢慢引導到其他國家,不讓日本獨大。
日本身為一流的科技強國,會願意屈居二流的軍事地位嗎?
李國鼎邀請張忠謀來台灣
張忠謀是改善晶片生產良率的高手,但是因為經營理念不同,被德儀派到通用儀器公司總裁,此時,經濟部長李國鼎再次邀請張忠謀將半導體組裝的專業知識帶來台灣,張忠謀允諾了,他提出「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承諾不自研晶片也保證不會竊取客戶資訊,在資金籌集上,張忠謀說股荷商飛利浦出資5800萬美金入股,並提供生產技術,而民間資金的籌集是由政府一個一個要求(強迫?)傳統產業的富豪必須提供資金,有富豪經三番兩次拒絕政府的要求,結果由行政院長親自去電,用半恐嚇的方式告訴富豪:「過去20年,政府一直對你很好,你最好現在就為政府做點什麼。」於是資金到位,張忠謀終於可以按照他的理想去開創新事業了。
打從創立之初,台積電就不是一家真正的民營企業,而是台灣政府的專案。
蔣尚義:台灣人的勤奮,可以在一個小時內修復故障的機台
張忠謀在投資40奈米製程時遇到瓶頸,他必須將機會壓注在極紫外光EUV機器上,所以,他用一碗牛肉麵打動了建廠元老蔣爸蔣尚義,讓他再次回任台積電主掌研發業務,蔣爸解釋台灣人工作勤奮很多,穩定機台運作對公司獲利非常重要。台積電與荷商ASML的極紫外光EUV建置計劃才得以實現。
在美國,如果凌晨一點發生故障,工程師會等到清晨再修理。在台積電,他們凌晨兩點前就修好了。
英特爾:自研、代工方向不定,最終輸給輝達和台積電
在英特爾放棄記憶體,把一切都押在微處理器CPU以來,英特爾的未來比過去的任何時點更不確定。2010年代以後,生產邏輯晶片的對手AMD已經將晶圓代工事業售出,僅專注於設計。而英特爾晶片設計和晶片製造一體的方針,已逐漸落後於僅專注代工生產的台積電,後續晶片設計慢慢向AI靠攏,英特爾又無法因應,在通用CPU的競爭上輸給專注設計的輝達。英特爾的躊躇不定,導致10奈米和7奈米的製程展延,最終唯一還在先進製程行列的公司僅剩台積電和三星。
CPU有無限的靈活性,但所有的運算是逐一執行。相反的,GPU是同一運算同時多次反覆執行。很快大家就發現,這種「並行處理」不止可用來控制電玩中的圖像畫素,還有其他的用途,例如有效地訓練AI系統。
失去台積電就會造成台海危機
台灣前總統蔡英文主張,台灣的晶片業是一塊「『矽盾』,讓台灣得以保護大家,台積電一旦被摧毀,會導致全球37%的邏輯晶片暫停製造。飛機、汽車等先進設施鐵定受到極大影響,甚至比新冠疫情及封城造成的經濟虧損還要慘烈。大叔認為,美國為了自身利益,非得保護台灣,但也擔心中國會像俄烏戰爭一樣說打就打,所以才會近乎強迫式的要求台積電到美國設廠,但美積電會完美複製台積電嗎?可能性不大,光是民族性還有24小時on call的制度,美國工程師有辦法複製嗎?尚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萬一台灣停擺,我們可能連洗碗機也很難買到。

圖片來源:Unsplash
🍕值得記錄的關鍵字
真空管、電晶體、積體電路、微影成像、張忠謀、諾伊斯、摩爾定律、抵銷策略、盛田昭夫、荷商ASML
🍕這本書讓你啟發了什麼
二十七年前的工廠實習回憶
這本書勾起了大叔對高職資訊科時代的回憶。當年,在工廠實習時,第一次接觸到電晶體、電阻、二極體、積體電路等零件,讓人印象深刻。記得高二時,老師安排了12個電路專題,要求至少完成一半以上,否則就有被留級的風險。為了達標,大叔幾乎把所有休假時間都投入在專體製作上,包括購買零件、用protel軟體畫電路圖,並利用日光燈照射印刷電路板數小時,再泡藥水進行蝕刻,直到線路成形,最後焊接電子零件。聽起來簡單,但真正通電測試時,才是成敗的關鍵。
其中,一個專題是製作數字時鐘。歷經辛苦的焊接,通電後數字亂跳宣告失敗。只好不斷檢修、尋找錯誤,甚至到專賣店重新購買零件,再次焊接。經過兩三次的嘗試才終於成功。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後,總算完成了一半以上的專題,勉強過關。而老師也說到做到,最終仍有四位同學因未達標而被留級。回想起來,仍讓人不禁捏把冷汗。
大叔的觀點
大叔重新看了許多半導體相關的介紹影片,才對無塵室員工的工作內容有了初步理解,深刻感受到他們才是維繫現代生活穩定的關鍵支柱。而當年李國鼎部長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籌資時的強硬手段,讓人回想起去年看過的台劇《商魂》,政府為了推動台泥民營化,要求五大家族出資入股,板橋林家的林燈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後來為了配合軍方蓋中橫公路,在收購水泥上受了不少折磨,差點讓家族事業倒閉,最終完成任務,原本有機會當上台泥董事長,結果在政府考量下還是只能當個常務董事,數十年後,林燈離開台泥副董事長的職務創立了國產實業,這又是另一則故事了。
《晶片戰爭》這本書,讓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能輕鬆地進入半導體世界,值得細細品讀。
🍕若這本書只能帶走一句話,你的選擇是?
在美國,如果凌晨一點發生故障,工程師會等到清晨再修理。在台積電,他們凌晨兩點前就修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