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三月底去看了平田晃久的建築展,當拍照時看到建築模型背後正對著藍天白雲,就好像在陽光之下,朦朦朧朧的視線裡,建築和人物都活了起來~

平田晃久-桝屋本店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
平田晃久(1971年-),他被伊東豊雄譽為「日本最有能量的新銳建築師」。
本次展覽內容,延續平田晃久一直以來的建築哲學「纏繞的相容性(karamari shiro)」,藉由對自然界秩序的觀察,以詮釋建築空間的型態,將建築視為生態系統般,成為人類、生物與自然纏繞相容的領域。本展更進一步以「物我交織的臨界」為題,探討人類的意識、感知、時空等非肉眼可見的物質,將其轉化成可產生共鳴的建築與「迴響」,試圖探索未來建築的可能性。
一開始看到介紹時,講述到像是各種生物依附著樹而生存,人類也這麼樣地與建築相依。我想著那要用纏繞一詞嗎?或者共生更容易理解?
而後,發現沒有實體的意識、感知、時空等,若是這些的路徑在想像空間中變成實際,隨著我們思考的人事物,從點到點連結起來成為線的話,那麼是不是就是平田晃久所想要表達的纏繞呢?!
* 註:「交織臨界(日文直譯:浪潮交界)」這個概念的靈感來自於以下兩句話:
「人類終將被抹去,如同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米歇爾‧福柯《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
「我不知道在其他人眼中,我是什麼樣子,但對我來說,我似乎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男孩,時不時地尋覓著更光滑的卵石或更漂亮的貝殼,而偌大的海洋蘊藏著尚未被發現的真理,就在一旁。」 ——艾薩克‧牛頓,引自大衛‧布魯斯特《牛頓爵士的生平、著作及發現之懷思》
1。纏繞的相容性
無法一眼望穿的空間/皺褶/線條/樹木/發酵

第一個展區裡有著許許多多的模型擺在階梯之上。觀賞模型時,總有種自己成為了上帝視角一般地,可以從平視、仰視、俯視,甚至還能深入窺探每一戶人家在做什麼的感受。
我的思緒隨著空間也開始穿過每一個出入口,想像著從那一側的人要呼喚這一側的人時,又是什麼樣的視線正在看著他?
而我猜建築師做設計的角度可能和室內設計師又不太一樣。
對於他們來說,把建築這個大量體排列組合,然後融合於環境之中是件有趣的事。而日本的建築也常因為希望在可以爭取的高度內多做出一些空間,而常見穿插高低樓層的設計案例。但看在我的眼中,多操煩的心情總覺得實際生活要上上下下地爬梯,或許還不如住大平層舒服🤪。
可也理解,就設計的趣味性來說,這樣除了爭取更多生活空間外,也確實替空間增加了許多層次感,而人的心理層面上說不定也有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互動氛圍呢。
但就在我以為這些都是在日本或是國外的設計之時,才發現有台灣的建案,而且竟然已有完工日期!!!
2018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佳作 集合住宅獎 佳作富富話合
我注意到了台灣人豐富的生活性,台灣人很會利用樹蔭、屋簷等放置可使用的屋外傢具,這是適合台灣氣侯的一種生活型態,街上也常見到這樣的半戶外家居生活,這是我在以現代的新型建築,對這樣的生活型態所提出新的見解。在這個被建築群包圍的市中心地帶,要能夠設計成既可以擋風又可以遮蔭的功能,而在中高樓層又可成為另一種西方風格的建築,卻仍可與屋外的東南亞風味組成豐富的生活型態,是這個專案能夠受歡迎並得奬,也是21世紀創新的建築規劃理念。
平田晃久台灣最新住宅作品「義泰田境」內湖登場:融合台北自然環境,打造城市中的綠城市
平田晃久說明,「光是蓋好一座建築物本身不算完成,連建築周邊的世界也要一起看到、感受到,這是我的堅持。」於是,入口處周圍的框架及屋頂部分,成為綠意盎然的庭院。這些從幾何學建築中溢出、滲出的自由氣氛,讓住戶每天都可以開心出門、期待著回家放鬆,用綠色視野纏繞著每一顆心,更體驗到住在這裡與自然竟能如此緊密連結,這種愉快的居住感,正是平田晃久最愛的設計視角。
台灣的建案部分,相較其他地方看起來比較中規中矩。其中之一的建設集團,我則因為待過其中的室內設計公司,接觸過好些建案相關資料,所以大概猜測是因為擔心市場預期及法律相關規定,所以最後的設計又轉回保守的樣式.....
否則,照他的其他作品看來,應該會有更多的有趣思維置入其中吧~
往下又寫了幾段發現不妙,字數及圖片太多,估計大家都要看的都累了。於是乾脆大刀截斷不同展區地分成上下文。
2‧迴響 與 3。迴響之迴響就讓我們留待下篇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