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2024 年 11 月出版)由 Stephen Miran 撰寫,提出了一套系統性分析,針對美國在川普總統可能回歸下,如何重新構建國際貿易與金融體系的政策工具與戰略。以下為詳細總結與我的觀察:
內容總結
一、核心問題:美元的高估與貿易失衡
- 「特里芬困境」:由於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角色,全球對美國國債(UST)與美元的需求持續增加,導致美元長期高估,削弱美國製造業出口競爭力,擴大經常帳赤字。
- 美元高估的代價:損害美國工人與工業基礎,使製造業地區衰退、工人失業、社會失衡。
二、關稅政策作為工具
- 關稅與匯率補償(currency offset):2018-2019 年對中國加關稅的經驗顯示,人民幣貶值能有效抵銷關稅帶來的物價壓力,將關稅「實際上」轉嫁給出口國,成為低通膨的籌資手段。
- 政策效果:
- 若有匯率補償:幾乎無通膨、消費者不受影響、出口國實質購買力下降。
- 若無補償:消費者承擔關稅成本,但可刺激本地生產與供應鏈調整。
三、貨幣政策作為補充
- 多邊與單邊匯率調整:雖然過去美國偏好多邊協商(如G7),但報告指出實際上美國擁有許多單邊工具(如 IEEPA、儲備累積管理)來促使匯率調整。
- 戰略思路:透過影響匯率結構來提升美國出口競爭力、平衡貿易、回收提供儲備貨幣的成本。
四、金融與地緣政治的結合
- 金融制裁與貿易工具整合:報告認為美國將更加明確地將金融制裁、軍事安全保護與貿易政策綁定為一體,透過「防衛負擔分享」換取「經濟負擔分享」。
- 關稅分層制度構想:以不同國家是否配合美國安全政策、是否對中共制裁合作等標準,決定其關稅等級,從而建立一個「經濟與地緣政治聯盟體系」。
五、執行策略與市場風險
- 漸進實施關稅政策:避免一次性大規模關稅震撼造成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主張逐步加碼(如每月加2%),同時對中國實施有條件退讓的政策路徑。
- 市場風險管理:強調關稅與匯率策略對金融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如中國)可能造成的劇烈波動,甚至遠高於商品通膨風險。
我的觀察與看法
1️ 現實主義與「川普經濟民族主義」的深化
這份報告完全體現出「川普經濟民族主義」的技術路線版本:目標清晰(恢復美國工業、減少赤字)、工具靈活(關稅、匯率、制裁)、而且融合國安與經濟戰略。這意味著未來的國際經濟秩序可能朝向一種 「價值同盟 + 經濟封鎖」 的方向發展。2️ 與中國的關係將進一步惡化
報告對中國極為警惕,指其破壞承諾(如貿易第一階段協議)、竊取技術、操控匯率、甚至進行間諜行為,因此呼籲對中政策應從貿易轉向全面對抗。這可能為下一輪「全球供應鏈再平衡」創造契機,但過程中代價不小,尤其是全球通膨、波動風險與市場焦慮。
3️ 美元地位的雙面刃與重新架構全球秩序的野心
雖然報告強調美元高估的負面作用,但仍然認為保留其儲備地位是美國的戰略利益。這顯示出其目標不是放棄全球領導地位,而是 重建一個對美國「更公平」的全球經濟秩序。
根據《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一書的核心觀點與未來政策可能路徑,若美國(特別是在川普主導下)啟動「重新構建全球貿易體系」的戰略,台灣勢必受到重大波及。以下從三個面向進行分析:
對台灣經濟的潛在影響分析
一、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外部依賴風險提升
1️ 關稅與供應鏈再編的外溢效應
報告中提到,美國可能對中國持續加關稅並實施供應鏈排擠政策,甚至推動「多邊圍堵中國」策略,這對台灣影響深遠:
- 台灣對中國出口高度依賴(包含轉出口與中間財),如半導體、機械、電子零組件。
- 若中國面臨系統性壓力(如人民幣大貶、外資撤離),會連帶衝擊台灣對中出貨與上游供應商生產動能。
- 全球客戶轉向台灣作為中國替代品會短期受惠,但若新關稅體系延伸到「中間國」或「轉運國」,台灣也有成為「替代打擊對象」的可能(尤其是在 re-export 調查下)。
2️ 關稅分級制度對台潛在衝擊
若美國實施類似「關稅等級分層制度」(如依國安立場、是否協助美中脫鉤、是否支持制裁等條件決定關稅),台灣須面對下列選擇:
- 明確站在美國陣營,可能換得低關稅與供應鏈承接機會;
- 模糊處理與中國關係,可能導致貿易地位動搖或被課更高關稅(例如若美國認為台灣未積極阻止中國以台資迴避出口管制)。
二、貨幣與資本市場的連動風險
1️ 美元高估與新一輪資本外流風險
報告指出,美元若因美國升息、強勢資產需求或制裁政策而再度升值:
- 新台幣將面臨貶值壓力,不利進口、加劇原物料與能源成本;
- 台灣資本市場吸引力降低,尤其是外資部位比重較高的產業(如電子、金融)將承壓。
2️ 匯率波動與出口競爭力拉鋸
若人民幣因中美關稅戰被迫大幅貶值,而台幣未同步貶值:
- 中國產品報價競爭力提高,台灣高階製造業(特別是低階組裝、模組廠)將遭受壓力;
- 若台灣央行為穩定匯率干預,將面臨資金外流與利率兩難。
三、地緣政治與「經濟安全聯盟」再結構
1️ 安全與經貿綁定,台灣站位機會與風險並存
報告建議將「國安」與「經貿」政策綁定,美國可能要求供應鏈合作國提供軍事合作、抵制中國行動等,作為交換低關稅與貿易優待的條件。
- 對台灣來說,這是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分水嶺:
- 若清楚站隊美國,可能被納入科技供應鏈核心,如晶片法案後續擴展;
- 但此舉也會使台灣更難與中國維持經濟互賴,高度暴露於地緣政治對抗的前線。
2️ 「民主供應鏈聯盟」壓力迫使台灣企業重組戰略
川普政府可能再次推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對中技術出口管制與晶片限制:
- 台灣企業如聯電、日月光等,在中國的投資恐面臨困境或重新評估壓力;
- 未來企業需更積極布局印度、東南亞與美國生產據點,提升彈性應對全球政策風險。
結論與建議
潛在衝擊
- 中國貿易放緩 → 台灣出口萎縮;
- 美元強勢 → 台幣貶值壓力、外資撤出;
- 若無法快速調整供應鏈與市場 → 台灣中小企業特別容易受到打擊。
機會窗口
- 台灣在地緣政治重新洗牌中具備「價值盟友」的戰略地位;
- 能否成功取得美方信任並融入其「經濟安全體系」,將成為台灣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 下載原文 PDF 檔案 (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