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最新實施的關稅政策對全球雲端服務產業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包括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PaaS(平台即服務)和SaaS(軟體即服務)在內的雲端服務,面臨複雜的貿易環境挑戰。本報告深入分析關稅壁壘對雲服務產業的影響,並探討誰是潛在受益者,誰將承受損失。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雲服務提供商受到的影響程度各異,某些企業可能尋獲商機,而其他企業則面臨營運成本上升和市場重組的挑戰。
當前關稅政策概覽
川普政府最新的關稅政策具有前所未有的廣度和嚴厲程度,將對多個產業產生深遠影響。這些政策主要包括:
基準與對等關稅制度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全球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針對特定國家加徵20%至46%不等的對等關稅。其中,中國面臨34%、台灣32%、日本24%、歐盟20%的高關稅稅率,而與台廠主要生產基地相關的越南和泰國則分別被徵收46%與36%的高額關稅414。這些關稅主要針對實體商品,而非直接針對數位服務。
數位服務稅調查
川普政府同時命令美國貿易代表署重啟對數位服務稅的調查,旨在對向美國科技巨頭(如Google、Facebook、蘋果和亞馬遜)徵收數位服務稅的國家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5。這項調查將針對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已實施數位服務稅的國家,可能對雲服務提供商產生直接影響。
關稅政策對雲服務產業的直接影響
硬體成本上升影響雲基礎設施
關稅政策主要直接影響實體商品的進出口。對於雲服務提供商,特別是IaaS提供商而言,伺服器、網路設備等硬體成本上升將直接影響其運營成本。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邱昰芳指出,AI伺服器後段組裝將因關稅壓力最先遷往美國111。
數位服務稅與關稅的雙重壓力
隨著川普政府開始關注數位服務稅問題,美國科技巨頭在國際市場上可能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是其他國家徵收的數位服務稅,另一方面是美國可能採取的報復性措施。這種複雜局面可能導致全球數位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對跨境雲服務供應商產生不利影響59。
各雲服務類型的差異化影響
IaaS服務商:成本壓力與市場重組
作為最接近硬體層的雲服務,IaaS服務商將直接受到硬體成本上升的影響。2020年全球IaaS市場達到643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40.7%,主要由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巴巴和Google Cloud等巨頭主導6。這些企業可能面臨以下挑戰:
- 硬體採購成本上升,可能壓縮利潤
- 數據中心建設和擴張成本增加
- 產能轉移需求增加,營運模式需要調整
然而,美國本土IaaS提供商可能因政策保護獲益,而中國和其他地區的IaaS提供商可能面臨更大的國際擴張障礙616。
PaaS服務商:中度影響與轉型機會
PaaS服務商由於介於基礎設施和應用軟體之間,受到的影響相對中性。關稅壁壘可能促使PaaS提供商更加注重區域化部署和本地化服務,以適應地緣政治變化。台灣面臨32%的高關稅稅率,可能促使台灣PaaS提供商更加關注本地和亞洲市場的發展414。
SaaS服務商:機遇與挑戰並存
SaaS作為直接面向終端用戶的應用層,相較於IaaS受硬體關稅的直接影響較小。然而,SaaS面臨數位服務稅的直接挑戰。根據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SaaS市場規模97.1億美元,而到2025年全球軟體投資將成長到1.2兆美元,其中SaaS占比約32%,約3910億美元1018。
SaaS服務商面臨的情況更加複雜:
地區差異分析
美國雲服務提供商:國內市場保護與海外挑戰
美國雲服務巨頭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Google Cloud在美國本土市場可能獲得關稅政策的保護,但在國際市場上可能面臨各國政府的數位服務稅和數據本地化政策挑戰613。此外,關稅政策可能推動這些企業加速在美國建設數據中心和雲基礎設施,以適應"美國製造"的政策要求1。
亞洲雲服務提供商:本土優勢與國際擴張障礙
中國和台灣等亞洲雲服務提供商可能面臨國際擴張的額外障礙,但可能在本土市場獲得機會。特別是,台灣軟體業對美國出口可能受到32%關稅的影響,這可能促使台灣SaaS企業更加重視在台灣和亞洲市場的發展34。
關於台灣軟體業的稅務處理,搜索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軟體服務在台灣有不同的稅務認定:標準化軟體被視為國際貿易銷貨收入,無需在台納稅;而SAAS模式則被視為電子勞務收入,需要部分納稅;非標準化軟體則被視為權利金收入,需要在台納稅3。
歐洲雲服務市場:數位服務稅與報復性關稅的角力
歐洲多國已實施針對美國科技巨頭的數位服務稅,這些政策可能引發美國的報復性關稅。歐盟面臨20%的關稅,加上已有的數位服務稅政策,歐洲雲服務市場可能面臨重組59。
潛在受益者分析
本地雲服務提供商的崛起
關稅壁壘可能促使各地區發展本地雲服務提供商,以減少跨境依賴。這些本地提供商可能藉此機會擴大市場份額,特別是在政府和敏感行業客戶中13。
混合雲和多雲策略的加速發展
企業可能更加傾向於採用混合雲和多雲策略,以分散風險並優化成本。這種趨勢可能為提供多雲管理和混合雲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創造機會6。
墨西哥等替代製造基地的雲服務發展
隨著美國客戶要求電子製造服務(EMS)業者調整生產據點,墨西哥等國家可能成為新的製造基地。研調機構DIGITIMES指出,美國客戶已開始要求EMS業者調整生產據點,推動全球伺服器供應鏈進入新一波遷徙潮15。這可能促進這些地區的雲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受害者分析
依賴全球供應鏈的雲服務提供商
高度依賴全球化供應鏈和跨境數據流動的雲服務提供商可能面臨顯著挑戰。群益投顧報告指出,台灣生產資訊通訊終端產品的廠商,即使生產基地已從大陸轉移到東南亞,此次也難以避開關稅的影響17。
新興市場的雲服務發展
高關稅可能增加新興市場採用先進雲技術的成本,從而減緩這些市場的數位轉型步伐。例如,越南面臨46%的高關稅,可能影響其作為新興技術中心的發展速度414。
終端消費者和中小企業
關稅成本最終可能轉嫁給消費者和中小企業。邱昰芳表示,短期內產能轉移並不容易,可能要由供應鏈、品牌商及消費者三方一起來承擔關稅成本111。
結論與未來展望
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貿易環境,雲服務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不同類型的雲服務和不同地區的提供商將受到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影響。
關稅時代的雲服務戰略調整
雲服務提供商需要重新評估其全球部署策略,考慮區域化、本地化和合規性等因素。數據本地化和主權雲服務可能成為未來發展趨勢913。
商業模式的演變
高成投資董事總經理郭宇翔提出,SaaS企業必須更加關注獲利能力,建立核心競爭壁壘,"要做小池塘的大魚,別做大池塘的小魚"18。這種思維對於面臨關稅壁壘的所有雲服務提供商都有啟示意義。
貿易政策與數位經濟的長期互動
關稅政策與數位經濟的互動將是一個長期過程,雲服務產業需要持續適應這種變化。正如互聯網協會的報告所指出的,數位貿易是美國經濟的未來,已經在數位貿易領域創造1960億美元的順差13。
總的來說,全球IaaS、PaaS和SaaS等雲服務在當前關稅壁壘中既有獲利者也有受害者。美國本土雲服務提供商和區域性服務商可能從中受益,而高度依賴全球化運營的跨國雲服務提供商則可能面臨更大挑戰。最終,產業將經歷重組和調整,適應新的全球貿易格局。
對企業的建議
針對當前形勢,企業可考慮以下策略:
- 評估供應鏈風險,制定多元化策略
- 考慮混合雲和多雲部署,分散地緣政治風險
- 關注數據本地化和合規性要求的變化
- 優化商業模式,提高運營效率和獲利能力
- 密切關注各國數位服務稅和關稅政策變化,及時調整策略
正如肯塔基世貿中心建議的應對關稅策略:了解具體關稅、優化供應鏈、善用自由貿易區、調整定價和行銷策略,以及利用外部資源和專業知識7。雲服務提供商也需要採取類似的全面性應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