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
本系列文將拆成三個部分。本文(上)討論京阿尼《冰菓》動畫所呈現的「青澀」之感。
分析將聚焦「戀愛」的面向,亦即原作所述,屬於青春「薔薇色」的一面;深入分析「薔薇色」的反諷修辭。
原作者米澤穗信善用反諷性的「雋語,」暗指情節以詞面所指的反向發展。
折木的手足無措反映在「不習慣」有一見傾心的千反田存在。
論述拆解
Α. 「薔薇色」與「灰色」互染的青春
M. 方法論:反諷修辭 (irony)
T. 文章主旨:自相矛盾的節能主義最終導致偵探自陷情愛密室。
1. 懸疑與曖昧
1-1. 「節能」VS「耗能」:「推理」VS「試探」
1-2. 懸疑與曖昧交織的情愛密室
1-3. 「不習慣」而「不知所措」
2. 意外與意料之外
2-1. 意外性
2-2. 嘗試逃離密室
2-3. 「女郎蜘蛛」的陷阱
3. 「不熟習者走偏門」
3-1. 自相矛盾的「節能主義」
3-2. 取巧
3-3. 弄巧成拙
3-4. 於愛情路上「弄巧成拙」
3-5. 事倍功半
3-6. 繞了遠路的迷情偵探
Ω. 自陷情愛密室的偵探
☆ 延伸思考:折木該不該去音樂教室?
Α. 「薔薇色」與「灰色」互染的青春
《古典部》系列一直被視作日常推理故事的經典之作。
米澤穂信巧妙地將偵探敘事縫合在青春故事之中。
兩者交織,所呈現「青春」的五味雜陳,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中的「青春」主要圍繞校園生活,聚焦在課外的社團活動,以及酸甜苦澀的「戀愛」的面向。
尤其在處理複雜的情愛關係,京阿尼所改編的《冰菓》系列,當中所表現的「青澀之感,」可說是「入木三分。」
動畫版忠實繼承原作精神,改編作的表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京阿尼版的《冰菓》被譽為「神作,」可謂當之無愧。
對比小說著重「灰暗」【灰色】的層面,動畫的調性則是偏重「玫瑰色」【薔薇色】的一面。
本文將聚焦動畫呈現的「青澀,」從劇情結構的角度,嘗試解析「薔薇色」與「灰色」互染的戲劇效果。
分析的素材主要為動畫版第一集;改編自原作第一卷一、二話,以及第四卷的短篇〈やらべきことなら手短に〉。
因為動畫改編時,幾乎是原句不動、直接擷取關鍵語句,本分析引用出處會以文庫版的原文為主。

M. 方法論:反諷修辭 (irony)
本文檢驗偵探活動的「推理」與情愛互動中的「試探」並置所呈現的反諷效果。
系列主要故事的發展,便是圍繞青春生活的「薔薇色」與「灰色」之間的辯證。
兩者之間的辯證,體現在「節能」和「耗能」的對話當中。
對比大部分將「高中生活」與「薔薇色」畫上等號的同齡學生,同是經歷青春期的主角折木奉太郎卻喜愛「灰色」生活:既對社團活動毫無熱情,對戀愛更是興趣缺缺。
自詡信奉所謂的「節能主義」【省エネ】,他在故事中反覆背誦自己的行事準則:
「やらなくてもいいことなら、やらない。やら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ことなら手短い」(一,8;四,9)
相當諷刺地,才剛上高中,「節能主義」便岌岌可危。

信條
T. 文章主旨
動畫版生動地呈現慘綠少年,面對心儀之人,表現出「手足無措」的模樣。
社團活動、戀愛接連找上奉太郎:被老姊逼迫加入社團,並且在社團教室邂逅好奇心旺盛的千反田える,萌生情愫──這些都違背偏好灰色的他所願。
為了滿足,或消解,千反田對日常懸案的好奇心,折木被迫扮演非自願的偵探;在堅持「節能精神」的情況下,必須儘速而為,迅速找到事件的真相。
然而,越是取悅千反田,折木被迫解開越多日常謎題,反而背離節能的原則。
本文主張奉太郎面對千反田的「不知所措,」反映在節能主義的自相矛盾:他「只為必要、非必要而不為」的行動,反而越做越多,自毀信條;不僅與理想的「灰色」漸行漸遠,且逐漸靠向「薔薇色」的日常,最終自陷「情愛密室。」
1. 懸疑與曖昧
1-1. 「節能」VS「耗能」:「推理」VS「試探」
「節能」與「耗能」的對話精緻地縫合進「推理」與「試探心意」交織的敘事當中。
劇情的反諷體現在「無論主角多麼堅持『節能』的主張,所付諸的行動終將淪為無意義的『耗能。』」
在深入討論劇情反諷前,值得先提點偵探敘事的基本結構,以及比較它與情愛敘事中「試探」的話語結構,以利指出異同。
首先,偵探敘事的主要行動便是「解謎。」
過程中的推理,如果跟「解讀文本」類比,不過就是找到「線索」的詞表所對應的深意;透過將一個個彼此相關的線索串聯,通向唯一的最終語意──正真的語意。
如果將偵探的推理具象化,就像走迷宮一樣;偵探做的不過就是「循最短路徑,」用最「省力、節能」的方式走近迷宮的出口,終而抵達「真相」的所在。
按此邏輯,「推理」跟折木的「節能」精神最為契合。
若說「推理」的精神就是「節能,」與之對應的極端反例,「絕對浪費時間與精力,」且不保證有回報的語言活動,莫過於戀愛中所要經歷的「試探心意」的過程。
簡要地說,「試探」主要便是透過「話語表達,」尚且包括非話語性的信號溝通,交換並解讀「透露心意」的符號/跡象(signs)。
過程當中,對話者還得小心翼翼,深怕說錯一個字,給出錯誤的信號,誤解或遭誤解彼此互相想要傳遞的「真」意。
日語的「心」與「真」同音,恰好能表達「蜿蜒曲折」的結構:
心(しん)意(い)→真(しん)意(い)
若用相同的「迷宮」意象來類比,「試探」便是拐彎抹角──或帶有性暗示,拍打「毛叢」周圍 (beating around the bush)──步步為營慢慢接近心儀之人的「真」意。
本質上,「試探心意,」這種絕對耗能的活動,恰好完全牴觸折木的「節能主義。」
1-2. 懸疑與曖昧交織的情愛密室
米澤老師處理《冰菓》系列最傑出的反諷,反映在「推理」與「試探」編織而成的雙股結構上,而兩者的交會處便是古典,若不是最經典的,「密室懸案。」
透過交織的結構,「曖昧即密室懸案」的陳述幾乎不言而喻。
折木的偵探活動與試探千反田的心意共軌。
兩者話語性結構的共通性十分顯著。
他的推理正是透過找到「關鍵」(key),通往真相,打開密室的出口;「試探」則是解開情愛的懸疑,找到關鍵的「鑰匙,」直通對方私密的心緒(the key to her heart)。
兩者共軌的反諷體現在「節能的推理」與「耗能的試探」的互斥性上,且後者顯然才是主導對話的一方。
善於解謎的偵探折木,就算再怎麼漂亮地解決一系列奇案,終究無法逃離「曖昧」這個「勞」不可破的密室。
1-3. 「不習慣」而「不知所措」
原作者本就擅長用令人印象深刻的「雋語」當作劇情鋪陳的基礎,而詼諧的雋語往往帶有戲劇性反諷的味道,亦即:讀者知道故事會往字面指涉的反面發展。
動畫版第一集的劇情採取偵探敘事與戀情敘事並行的雙股結構,並將後來才作成的第四卷內容,搬挪到緊接著入學後的第一個「地科準備室事件,」更能突顯反諷的效果。
尤其,編劇巧妙地用「不慣れなやつほど奇を衒う」【「沒經驗的傢伙會走偏門」】──貫穿〈やらべきことなら手短に〉的雋語──呈現在面對一見傾心的對象千反田,折木不知所措的模樣。
呈現的效果便是:越是順利破案,偵探本人越陷「曖昧」泥淖,無法自拔。

雋語迴力鏢
具體來說,折木本不會虛耗心神探究瑣碎的日常懸案,卻因千反田一句「我很好奇」【気になります】,被迫違反自己行動準則,參與沒有生產效益的解謎活動。
戲劇反諷的效果反映在,志在追求節能生活的少年,因老梗的「一見鍾情,」落回與一般追求薔薇色的高中生無異的處境。
思春期少年的「不知所措」反映在「不習慣」【不慣れ】與有好感的女生相處的情形當中。
透過將強調理性的偵探解謎與偏重感性的兩性互動,將兩者並置,更能突顯主角「不習慣而手足無措」的模樣。
作為偵探,折木顯然擅長「解謎」;面對愛情,他顯然無法「猜透」喜歡的人的「心意。」
尚未拿捏清楚與千反田之間的距離,信仰「節能」的折木卻企圖用擅長的「推理」與她應對;餵養對方好奇心的後果是迫使自己繼續解謎,導致自己「不再節能。」
由此看出,他所信奉的「節能」精神,不僅脆弱不堪,還自相矛盾:遵照「節能」原則辦事反而適得其反;所堅持的「自我」正是被「僅做必要、非必要不為」的行事風格逐漸瓦解。

上半集演出本以為與薔薇色無緣的灰色少年,意外被捲入「恋色」的古典部生活。
下半集則揭櫫「節省主義」崩解的初始;折木的「儘速而為」【手短に】不僅不節能,反而「意外地」【意外と】將自己導引到蜿蜒曲折的戀情道路,巧妙呼應動畫改編的最後一個篇章〈繞遠路的雛人偶〉【遠まわりする雛】。
【請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