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孟子這樣說
傅佩榮 2010 九歌出版社
分類:論說--實用
★★★☆☆
一句話:
介紹孟子的學說以及他的貢獻
重要字句:
儒家認為,倫理是一種相對關係,我對你好不是為了你對我好,而是盡我的責任。
天要治好天下,我才有這樣的機會,這是儒家的基本立場。心是天給的,修養要從心開始,真誠就能發現內心自我要求的力量。
「價值觀」和選擇有關,如何用合適的方式與人相處,既符合人性的要求又符合別人的期許,從而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圓滿,可以在《孟子》裡面找到答案。
摘要:
第一講 孟子這個人
孟子的思想特質、特殊見解以及對今人的啟示
孟母的身教:
- 孟母三遷;言而有信(買豬肉不欺子);斷機杼。
孟子如何成為「亞聖」:
-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的學生,四十歲開始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除了齊國之外都是小諸侯國,沒有什麼太大作用,也沒有得到真正執政的機會。最後回到魯國完成了《孟子》一書。
-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的思想是設法讓君王知道,講仁義可以取得最大的利益。
孟子對儒家的貢獻:
- 孔子的弟子無法把老師的思想發揚光大,直到孟子的出現,才把孔子的人性觀、修養方法、教育主張、仁政理想等全部闡釋清楚。史記描寫孟子說「到既通」,意思是他把孔子的道完全學通了,才出來宣揚儒家的思想。另外孟子建構了完整的思想系統,建立了儒家的聖人觀、天命觀和歷史觀。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孟子:
- 今天這個時代是價值觀混淆的時代,父母的個人經驗或學校教的觀念,總是有限且難免與社會上的實際情形有矛盾衝突。因此需要哲學來解決問題。哲學必須建構一個系統,必須把人的生命與自然界的關係,甚至生前與死後的關係都聯繫起來。
- 儒家就是非常好的哲學。《孟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觀,說明什麼叫善,什麼叫惡,為什麼要行善。
第二講 教育這件事
孟子所說的教育為何,要教什麼內容呢?
當好老師的條件:
- 孟子提醒我們不要隨便當別人的老師,為別人提建議很有辦法,但自己碰到問題卻一籌莫展。(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 自我修鍊:用自己覺悟的道理讓別人覺悟。(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闡述,最後完整扼要地說明。(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讀書要有自己的心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開拓心胸:(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 知行配合:儒家思想強調真誠,受教育就是學習表達真實情感方法的規範,如果知行不能配合,那就是虛偽。(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 有教無類:(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當好學生的條件:
- 取法乎上:不能要求老師降低標準。(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向上提升的方法包含向古人學習和向聖人學習。(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 專心學習:(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持之以恆:(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 誠心請教:(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教育的方法:
-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像及時雨一樣潤澤點化:(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成全品德:孔子學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性科。
- 培養才幹
- 解答疑問
- 靠品德和學問使別人私下學習
孟子到底教什麼:
- 學習與請教的原則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的心找回來,心代表人的自覺能力,承擔自己行為的結果。(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人這一生要為自己負責,必須自我完善,達到聖人的境界。
- 家庭教育很重要,除了身教之外,又不能傷害親情。(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第三講 百善孝為先
怎樣才叫孝順:
- 孝順要有真誠的心意,不僅不要得罪父母,也要考慮不要讓外界對父母有所責怪。
- 除了基本的奉養,更要讓父母行善的心意可以實現。(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以舜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選擇父母和家人,當自己努力行善,父母家人不配合時,非但不要抱怨,還要趁機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給他們好的影響。
不孝是哪些行為:
- 五不孝:(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三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碌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和父母相處的方法:
- 儒家認為,倫理是一種相對關係,我對你好不是為了你對我好,而是盡我的責任。一個人行為的真正價值應該由內而發,由真誠引發力量,讓自己去做該做的事。
- 人和人相處需要找到穩定的模式,才能長期維持和諧的關係,不能別人要求你怎麼做就怎麼做,當能力有限時,就要了解溝通的重要。
當親情與法律衝突:
-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 儒家思想的出發點是從家庭開始,先照顧自己的家人,有能力有機會時,再推廣出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第四講 修養見心性
怎樣培養勇氣:
-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縮是理屈的意思。勇氣有三種層次,第一種是如勇士般外發;第二種是內斂的,自信的;第三種是上訴於人間的正義和公理,理虧不論面對誰都勇敢認錯,理直雖面對千萬人照樣向前走去。
怎樣培養浩然之氣:
-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 知言才能了解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人。直代表真誠,義就是判斷是否適宜、正當(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道就是人生找到正確的路來配合,符合人類共通的規範。平時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做正當的事,累積久了就會有浩然之氣。
心的四種特色:
- (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
- 孟子認為人跟其他動物的一點點差別就在於心,也就是自覺的能力。
- 不太確定:(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 可能被名利權位堵塞:(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很容易陷溺於後天的環境:(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 會丟失不見,價值錯亂:(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怎樣找回失去的心:
- 減少欲望:(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 知恥:(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 慎言:(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修養的方法:
- 自我反省:(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
- 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人皆可以為堯舜。)
修養的快樂:
- 自我成長,可以承擔更大的使命。(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樂天知命,心不在享受上。(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 快樂由內而發,不受外界影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第五講 仁政有方法
在儒家,仁政不是唱高調,為什麼歷朝歷代都做不到呢?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
-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國君的責任:
- 推行王道而非霸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仁義是最大的利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 與民同樂
大臣的責任:
- 修養德行,匡正國君:自己先德行完備,才能夠改正國君。(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
- 盡忠職守:不辦實事,照顧不好老百姓,不能找任何藉口。(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 喜歡聽取善言:(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
仁政不是唱高調: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 然而推行仁政,勢必要諸侯削減和控制自己的特權和享受,並且難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國君很難接受。
第六講 異端要批判
為什麼要批判異端:
-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第七講 孟子的辯才
開導國君:
- 善用比喻:(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 引申:(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 推己及人:(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原則與變通:
- 該不該接受贈禮應視情況而定:(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七十鎰而受;於薛,餽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餽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餽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 權宜變通:(「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踰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 (君子不可虛拘。)
第八講 性善有說法
人和動物的差別:
- 人性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仁義是從內在發出來的,而非外加在你身上的,必須順著它去做。(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 一個人了解什麼叫善,才能真誠地對待自己。(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善的發端:
-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善在人性中嗎:
- 善是動態的力量,而不是本質,說人沒有不善並非就是人性本善。
-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惡是怎麼來的:
- 不明人倫,沒有恆產。
- 外在環境影響:(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不用心思考,受到五官的引誘:(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沒有說過性本善:
- 善,表現適當的行為;但是外在所做的一定要配合內心真誠的意願和力量,才能叫做行善。(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第九講 人生的快樂
快樂與憂患並生:
- 追求快樂時,要注意可能的危險。只要反省是否守仁守禮,就不會有擔心。
- (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
-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三種超過稱王天下的快樂:
- 以堯舜之道為樂:(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 以孔子之道為樂: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價值。
-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真正的快樂在內不再外,我生下來就備齊一切需要了,外在的條件沒有什麼非要不可的。通過反省發現自已完全真誠,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快樂了。「如心」為恕,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在快樂中成就立體的生命:
-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 儒家認為,每個人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的人性,內在的尊嚴與內在的價值,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快樂也是由內而發。能不能實現理想,要看天時地利人和能不能配合,儒家不在乎結局能不能圓滿,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的心,在顛沛流離之際反而能真正看透人生裡面什麼是必要和重要的。
第十講 人生的境界
修練性格就能成聖:
-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 孟子放寬了孔子的聖人標準。伯夷是清高型的,不是理想的,就不去做;伊尹是最有責任感的,要先知先覺,擔起天下的重任,如堯舜之道;柳下惠則是完全隨合,各人對自己負責,互不相關,不以壞君主為羞恥。孔子則是極大成者,懂得判斷時機,除了仁德,還擁有智慧判斷情況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人生的六種境界:
-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 善,可以讓我的心喜歡的,讓我覺得願意要的,就是善。(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行善是第一個層次,最容易做到的。
- 信,把善在自己身上加以實踐,就叫作信,信在這裡是真的意思。
- 美,孔子的美偏向人文之美,要受教育,「文質彬彬」。孟子的美是人格之美,充實就是不管何時何地都做到善。
- 大,則要有單純、純潔的心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以及高明的智慧判斷可種可能的變化。
- 聖,把靜態的光輝變成動態的力量,可以感化群眾。
- 神,不可知之代表無法用概念或語言描述的,沒有任何限制,充滿無限可能。
孟子一生的抱負:
- 中國歷代以來是陽儒陰法,儒家從來沒有被真正的實踐過,也缺乏正確的理解。孟子把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孟子》為其親筆所寫,有一套完整的論述系統,有完整的天命觀和對人性的看法可以建構社會上的各種制度。
- 學習孟子,可以增強理性思考的能力,獲得奮發向上的力量,內心充滿浩然之氣,不斷提升生命的境界。
短評:
本書簡單扼要地提出《孟子》一書中的思想精華,整理得很有條理,也適時引述《孟子》的原文,看完可以對孟子的哲學觀有概略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