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哲學的故事|叔本華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哲學的故事(跨世紀經典,威爾杜蘭暢銷全球鉅作)


📖文獻筆記

第七章 叔本華

Ⅴ 邪惡的世界

首先,意志本身即意指欲望,它想攫取的永遠比它真正可及的範圍大;願望被滿足了一個,總有剩下的十個尚未被滿足。渴望永無止盡,但滿足是有限的——「就像你把施捨的物事丟給一個乞丐,讓他今天不會餓死,只是為了讓他的痛苦延長到明天……只要我們的意識被意志所填滿、占據,只要我們讓步給有著不斷希望與恐懼的眾多欲望,只要我們承受意志的控制與支配,我們就永遠無法擁有持久的幸福與和平。」成就感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對一個理想來說,最致命的打擊莫過於去實現它。「滿足的激情往往導致不幸福,而非幸福。因為它的需求往往與個人的福祉嚴重衝突,而個人會擔憂這些需求損害到他的福祉。」每個人內心都存在一種分裂性的矛盾,經實現的渴望會發展出另一種新的渴望,以此類推、永無止盡。「事實是,意志必須靠自己而活,因為除了這個貪得無厭的飢餓意志之外,別無他物的存在。」對每個人而言至關緊要的痛苦程度,完全是由其天性所決定,既不能完全沒有,亦不能滿溢出來……如果有一件緊迫又重要的憂心之事從我們心中消除……必然會有另一件煩惱之事立刻取代它的位置,這件事之前即已存在,但尚未進入意識之中,因為當時還沒有空間可以給它……現在有空間了,它於是站出來、占據了這個寶座。


再者,生命是邪惡的,因為痛苦是它基本的刺激與現實,歡愉只是痛苦的消極中止。亞里斯多德是對的,智者不尋求歡愉,他們尋求的是遠離憂煩與痛苦的自由。

所有的滿足,或是我們一般所稱的幸福,在現實與本質上都只是消極的……我們並未適當地意識到自己確實擁有的幸福與優勢,也並未珍視它們,而只是視它們為理所當然之事,因為它們只是藉由消極地約束痛苦來滿足我們;只有在我們失去它們的時候,才會察覺到它們的價值。因為,欲望、匱乏、憂傷,才是積極而直接地把自己傳達給我們的人……倘若不是因為痛苦或多或少都與歡愉密切關聯的這項事實,又會是什麼原因導致犬儒派學者否定任何形式的歡愉?法國的一句絕佳諺語中也包含了同樣的真理:「更好」是「好」的敵人;所以,讓「夠好」這樣就好。

生命是邪惡的,因為「一旦欲望與苦難讓一個人得以喘息,無聊馬上就會逼近,他必然得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亦即,以更多的苦難來分散注意力。即使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獲得實現,還是會有無數的禍患殘留下來,因為其中一些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之事,譬如爭鬥;如果所有的邪惡禍事都被消除、傾軋爭鬥也完全結束,無聊乏味將會與痛苦一樣難當。所以,「生命像鐘擺般,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來回擺盪……在人類將所有的痛苦與折磨轉變成地獄的概念後,天堂除了無聊之外,就一無所有了。」我們愈成功,就愈容易感到無聊。「正如同欲望是人類永恆的禍患,無聊也是上流社會的禍患;因為對中產階級來說,週日代表著無聊,平日代表著欲望。」


生命是邪惡的,生物的等級愈高,苦難就愈大。知識的增長是無解的

因為,當意志的現象變得益發完整時,苦難也會變得愈來愈顯而易見。……一個人認識得愈清楚——也就是說,他愈聰明的話——他的痛苦也就愈多;如果一個人是天才,他所受的苦難應是眾人之最。

因此,知識提升,憂傷也會隨之增加。甚至連記憶力與先見之明,都會讓人類更加不幸;因為我們大部分的苦難就在於回顧與預期,痛苦本身是短暫的。多少的苦難是因為想像死亡、而非死亡本身所產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生命是邪惡的,因為生命就是一場戰爭。在自然界中,我們隨處可見到爭鬥、競爭、衝突,以及勝利與失敗自我毀滅性的交替產生。所有物種皆「為爭奪其他物種的物質、空間與時間而戰鬥」。

生命的全貌幾乎是痛苦到讓人無法深思並探究。生命全賴於我們對它的一知半解

我們結婚不快樂,不結婚也不快樂;獨自一人時不快樂,置身社會時也不快樂。我們就像刺蝟一樣聚在一起取暖,靠得太近、太擁擠時感到不舒服,然而保持距離時卻又覺得悲傷。這一切真的是非常可笑,「如果我們以整體的角度來研究每個個體的生命……而且只強調它最顯著的特點,它會永遠都是一場悲劇;但如果一一詳加檢視,它的確有喜劇的特性。」

簡言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生命本質,自始至終便是有預謀的且故意要喚醒我們的信念:沒有任何事值得我們為其奮鬥、努力及對抗;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一場空,這世界到頭來只會徹底枯竭,生命則是得不償失的一回事。」

想要快樂,一個人得跟年輕人一樣無知才行。年輕人認為心甘情願地努力是種樂趣,他們尚未發現,貪得無厭的渴望與毫無效益的成就會令人疲憊;他們尚未得見,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最後,我們終究難逃一死。就在經驗開始與智慧協調一致時,大腦與身體則開始衰敗。「一切事物不過逗留片刻,就加速走向死亡。」如果死亡是在等待它的時機到來,那麼它不過就是在玩弄我們,宛如貓兒玩弄著無助的老鼠。「顯然,我們的行走不過就是不斷地預防跌倒,我們的肉體生命不過就是不斷地預防死亡——一種不斷往後延遲的死亡。」

自殺是最終的避難所,最後在此,說來奇怪,思想與想像戰勝了本能。第歐根尼據說是藉由拒絕呼吸而自我了斷,這對於生存的意志來說,是多麼輝煌的一項勝利!但是,這樣的勝利僅限於個體,意志仍然掌控著整個物種;生命嘲笑自殺,對死亡一笑置之,因為每個刻意的死亡,伴隨的是成千上百個非刻意的出生。「死亡,故意摧毀單一的生存現象,是一項徒勞無功的愚蠢之舉;因為物自身——整體的物種、生命與意志——絲毫未受其影響。不論這一刻支撐著它的水滴可能降落的速度有多快,彩虹還是會持續地閃耀。」苦難與爭鬥在個體死亡之後仍然繼續發生,而只要意志仍然主宰著人類,這些苦難與爭鬥就必然會持續下去。除非意志全然聽命於知識與智慧,否則我們將永無戰勝生命之厄運的一日可言。


Ⅵ 生命的智慧

1.哲學

傻瓜會相信,只要他們獲得財富,他們的意志就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果真如此的話,富人理當能運用他們的財力去實現每一種渴望。「人們往往被指摘說,他們對於金錢的渴望遠高於一切其他事物,對於金錢的熱愛也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然而,人們熱愛金錢是很自然、甚至不可避免的,因為金錢就像一隻不知疲倦為何物的變形蟲,隨時準備變身為他們遊蕩的願望或各式各樣的渴望所選定的任何物體。其他的東西只能滿足一個願望,然而光是金錢,就有著絕對的好處……因為它可以抽象地滿足每一個願望。」儘管如此,奉獻於獲取財物的生命毫無用處,除非我們知道如何讓財物變成快樂,而這就是一門需要文化與智慧來加以協助的藝術。不斷追尋感官的快樂,永遠無法帶給我們長久的滿足;一個人得先了解生命的目的以及獲取財物的藝術。「人類熱中於致富的程度,千倍於熱中學習文化的程度,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致力於達成他的幸福之貢獻,必然遠多於他所擁有的幸福。」「沒有任何心智需求的人,被稱為俗不可耐的腓力斯人。」他不知道閒暇時要做什麼——空閒時很難保持寧靜。他貪婪地到處尋找新的感官刺激,最後仍被不顧後果的酒色之徒與無所事事的富人之剋星——無聊——所征服。

解決之道是智慧,而非財富。

4.宗教

佛教比基督教更為深奧,因為它以摧毀意志作為宗教的全部,並鼓吹涅槃作為一切個人發展的目標。印度人比歐洲的思想家來得更為深刻,因為他們以內在的直覺來詮釋這世界,而非外在的智識;智識分裂一切,而直覺團結一切。印度人視「我」為虛妄,個人只是一種幻象,唯一的現實是「無限一體」——「天人合一」。


Ⅶ 死亡的智慧

顯而易見,唯一終極而根本地征服意志的辦法,必然在於中止生命之源,也就是生殖的意志。「對於生殖衝動的滿足,從本質上而言,應徹底受到譴責,因為它是對生命的貪欲最強烈的肯定。」這些孩童是犯了什麼罪過而必須被生下來?


📝閱讀心得

這篇作為前幾篇《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關於叔本華的補充。

意志本身即意指欲望,它想攫取的永遠比它真正可及的範圍大;願望被滿足了一個,總有剩下的十個尚未被滿足。

在《善用悲觀的力量》提到「享樂適應」:

人類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知足;努力工作、得到想要的東西之後,我們會慣性地失去對渴望事物的興趣。我們得到的並不是滿足的感覺,而是感到有些乏味,為了回應這種乏味,又會形成新的、更大的欲望。心理學家研究了這種現象,命名為:享樂適應。—《善用悲觀的力量》

進一步可以延伸至《欲望分子多巴胺》、《多巴胺國度》等研究「欲望」本身,生物似乎為了生存,被設計成無法滿足的天性。

這延伸到佛法中,貪欲是輪迴取蘊的重要原因,貪我、貪生造成想持續存在,不想消亡,導致不斷輪迴。

而在《廣論》中提到:

世間的安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就像一個人走太久了,暫時休息一下就會覺得很舒服。我們行、住、坐、臥時,一開始都還挺舒服的,但走久了就感到腿痠,坐太久了覺得屁股痛,飲食等也都一樣。如果是真正快樂之因,應該越享受越快樂,如同痛苦之因,越享用就越苦。行、住、坐、臥、飲食等,我們受用久了就會覺得苦,那就說明其實所享用的不是真正的樂,而是苦因,所以越受用,痛苦就越增長。一切都在行苦當中生,一切都在行苦當中滅。—《覺燈日光》

叔本華也認為:

生命是邪惡的,因為痛苦是它基本的刺激與現實,歡愉只是痛苦的消極中止

叔本華認為「生命的全貌幾乎是痛苦到讓人無法深思並探究。生命全賴於我們對它的一知半解」。所以最終「唯一終極而根本地征服意志的辦法,必然在於中止生命之源」:

唯一終極而根本地征服意志的辦法,必然在於中止生命之源,也就是生殖的意志。「對於生殖衝動的滿足,從本質上而言,應徹底受到譴責,因為它是對生命的貪欲最強烈的肯定。」這些孩童是犯了什麼罪過而必須被生下來?

很悲觀、很喪、很消極嗎?我覺得叔本華、佛法只是說出事實,「想要快樂,一個人得跟年輕人一樣無知才行」,書中繼續寫道「跟樂觀主義比較起來,這樣的哲學有種直率的誠實,而大部分的樂觀主義信條則像是催眠般的偽善」。我是希望一般人一輩子最好不要遇上「存在危機」,如果遇上了,這專題有紀錄整理一些資料,你並不孤單。

75會員
344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心靈覺醒的生活哲學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太缺乏迷惘,太確定了,一步步都是傳統的步驟,上所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買間好房子,一切都是確定的,但這個東西太「農業社會」了。
Thumbnail
avatar
喜歡花藝的女子 | JoJo
2024-05-10
閱讀|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李小龍在與截拳道的互動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能學會像水一樣有彈性與感受力、既柔順又無法阻擋,那麼會如何呢?本書可貴處在於,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李小龍,不再是我們印象中的硬漢,而是一位心思細膩、擅於潛能開發的智者。生活要像水一樣,保持流動。這也是李小龍「化為水」的真諦。
Thumbnail
avatar
日冕
2024-04-04
閱讀筆記|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書籍介紹 書名: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原文:The Practicing Stoic) 副標題:跟著塞內卡、西賽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哲學家,學習面對不確定性年代的生命智慧(A Pholisophical User's Manual) 作者:沃德 • 法恩沃斯(Ward Farnswort
Thumbnail
avatar
哭追肉泥
2024-03-23
閱讀心得:一位智慧長者的日常生活|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Sunny最近閱讀完了一本有關「查理蒙格」所著作的一本書,完整的書名是「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 書籍作者,是查理·蒙格,他是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朋友、啓蒙者,同時也是波克夏公司的副董事長,是個投資理財界的大元老與成功者。 這本書著重在查理蒙
Thumbnail
avatar
Sunny
2024-01-30
閱讀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
Thumbnail
avatar
JJ Chang
2023-10-07
醫學生的課外時間|《斷捨離》閱讀心得|整理術、人生哲學、心理勵志收納東西真煩人,但是要丟掉卻又會有種焦慮感? 如果你有種家中東西怎麼收也收不完,快被煩死了的感覺,歡迎參考本書。
Thumbnail
avatar
雙雙在讀
2023-03-03
閱讀看人生|《蛋黃哥讀資本論》與金錢打好關係的人生哲學!勞動者不再為了賺錢,遭受愚弄!精選15句由資本論延伸的工作態度、生活品味、價值觀等金句,加上所思所想的補充,與讀者分享「與金錢打好關係的人生哲學」!勞動者不要再為了賺錢,遭受(自己或他人的)愚弄!
Thumbnail
avatar
陳穩
2023-02-08
閱讀|《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下):思考與行動在這長期由男性主導的世界,作為「女性」本身就持續存在於某種自我與社會、個人與集體間的張力之中,這讓她們在成為哲學家的路上,加倍需要勇氣和獨立性——我想這是蘭德、波娃、韋伊和鄂蘭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擁有不在意他人和社會眼光的勇氣,在思想上亦各自成一格,難以被簡單歸類到單一特定的哲學類別當中。
Thumbnail
avatar
黃郁書
2022-04-25
閱讀|《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上):自我與他者《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在時序上承接了前作,來到政治氛圍更險峻動盪的納粹崛起、二戰爆發時期;內容上,哲學家哲思的對象也從個體存在和抽象領域,轉為對他者、群體和政治的關注——若用鄂蘭的概念作區分,可說是從「沉思的生活」來到了「行動的生活」。其實,本書的德文書名直譯正是「自由之火:黑暗時代的哲學救贖」。
Thumbnail
avatar
黃郁書
2022-04-25
【閱讀|《跟一棵樹聊天,聽他的人生哲學》】曾經讀過惠子問莊子︰「你不是魚,怎知魚HAPPY?」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魚HAPPY?」這段對話最後被莊子強辯的辯論技巧說:「你問我說:你怎麼知道魚HAPPY?代表你知道我知道魚很HAPPY才問我的呀~」最後莊子竟說:「我就是知道!嘿~嘿~」然後句點結束。是不是聽了很讓人森七七~(波浪)
Thumbnail
avatar
吳東龍的設計發現
20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