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與AI:無人商店的科技革命,為何未能徹底改變零售業?

Amazon Go與AI:無人商店的科技革命,為何未能徹底改變零售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Amazon Go,這個名字在2016年橫空出世,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傳統零售業的夜空。它描繪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購物場景:沒有排隊,沒有收銀員,拿了商品就能走,就像從自家冰箱拿東西一樣輕鬆自在。「Just Walk Out」——拿了就走,這個簡潔而富有魔力的口號,瞬間點燃了人們對未來購物的無限遐想,也為零售業的變革吹響了號角。然而,從最初的概念驚艷全世界到如今發展不彰前途未明,Amazon Go一路走來也是一條科技發展的明鏡。

raw-image


無人商店的第一道煙火:Amazon Go 的誕生與科技魔法

Amazon Go 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敏銳洞察和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21世紀以來,隨著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對便捷、高效、個性化的購物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傳統零售業的弊端,例如排隊結帳耗時、購物流程繁瑣等,也日益凸顯。Amazon 正是看到了這一市場缺口和技術機遇,才孕育出了 Amazon Go 這個革命性的概念。

Amazon Go 的核心技術,不只是單單一個項目,而是融合了多種「黑科技」的結晶。它巧妙地將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感應技術和深度學習等尖端科技融為一體,讓所謂的顧客體驗一次性昇華到另一個層面。店內天花板上的數十個攝影鏡頭,360度無死角地捕捉顧客的一舉一動。這些鏡頭不僅能識別顧客的身份,還能精確追蹤他們的行動軌跡,例如他們瀏覽了哪些商品、拿起了哪些商品、又放回了哪些商品。配合佈置在貨架上的重量感應器和紅外線感應器,系統能夠及時監控商品的移動情況,確保購物記錄的準確無誤。而深度學習模型在其中扮演了整合判斷的腳色,通過分析超大量的影像和傳感器數據,將顧客的行為與其 Amazon 帳戶精準匹配,並自動生成購物清單。所有這些科技的完美配合,讓顧客無需排隊結帳,無需掃碼支付,即可享受無縫的購物體驗,真正實現了「拿了就走」的便捷與高效。

raw-image


東方的模仿試煉:中國無人商店的潮起潮落

Amazon Go 的創新模式,如同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了陣陣漣漪,也迅速波及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市場。2017年前後,在「新零售」概念的推波助瀾下,中國的無人商店迎來了一波爆發式增長。阿里巴巴的「淘咖啡」、繽果盒子、F5 未來商店等本土玩家紛紛入場,試圖複製 Amazon Go 的成功,並在這個被認為充滿無限可能的市場中分一杯羹。風險投資也蜂擁而至,為這些初創企業注入了巨額資金,一時之間,無人商店成為了中國零售業最炙手可熱的風口。

然而,這場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與 Amazon Go 不同的是,大多數中國無人商店採用的是 RFID(射頻識別)技術和二維碼支付,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例如商品識別精度不高、容易出現漏掃或誤掃等問題,影響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此外,高昂的運營成本、有限的商品種類以及消費者對新模式的接受程度等因素,都成為了中國無人商店發展的絆腳石。2018 年,隨著資本熱潮的退去,中國無人商店行業開始經歷一輪大洗牌,許多商店不得不關門大吉或被迫轉型。例如,曾經風光無限的繽果盒子,就從巔峰時期的 300 多家店鋪急劇縮減到不足 100 家,令人唏噓不已。這場「東方試煉」證明,無人商店的概念雖然美好,但要真正落地生根,需要的不僅僅是資本的追捧,更需要技術的突破、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真實理解。

raw-image


現實的挑戰:Amazon Go 的發展現狀與困境

儘管頂著科技光環,Amazon Go 的發展之路也並非想像的崛起後一飛衝天。當初豪喊的全美3000店鋪,實際上卻遠遠不到。從 2018 年正式開業至今,Amazon Go 的店鋪最高時也不過幾十間店,數量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美國的少數幾個大城市,而至2025年,則收到只剩下16間店還在營運。高昂的技術成本、有限的商品種類、隱私問題以及擴張的挑戰,都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也使其「零售革命」的野望顯得遙不可及。

  • 高昂的技術成本: Amazon Go 的「Just Walk Out」技術需要大量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支持,例如高清攝像頭、重量感應器、深度學習算法等。這些設備和系統的安裝、調試和維護都需要巨額投資,導致單店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大規模複製和快速擴張。
  • 有限的商品種類: Amazon Go 的商品種類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和日用品,是一個升級版的便利店,限制了其目標客群,使其主要服務於追求便捷的上班族和年輕群體。
  • 隱私問題: Amazon Go 的技術原理決定了它需要收集大量的顧客數據,例如購物習慣、消費偏好等。這引發了部分消費者對個人隱私洩露的擔憂,也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 Amazon 宣稱會保護顧客的隱私數據,但如何在技術創新和隱私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仍然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再加上各州法令的限制不一,更讓展店的挑戰顯得巨大。
  • 擴張的挑戰: Amazon Go 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國市場,要將這種模式複製到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需要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費習慣、法律法規等一系列挑戰。例如,在一些國家,消費者更習慣於傳統的購物方式,對無人商店的接受度可能不高。此外,不同國家的數據隱私法規也存在差異,這也增加了 Amazon Go 擴張的難度。
raw-image


未來之路:Amazon Go 的可能性與探索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 Amazon Go 作為無人商店的先行者,其科技創新和前瞻性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的探索和實踐,為零售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未來,Amazon Go 的發展前景如何,仍有待時間和市場的檢驗。

  • 技術與成本的持續優化: AI 和硬件技術的持續發展,有望降低 Amazon Go 的運營成本,提高系統效率,為規模化擴張創造條件。然而,技術的進步速度和應用效果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 混合模式的探索: 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模式,以及在無人商店中引入部分人工服務,可以提升消費者體驗,彌補無人商店在人際互動方面的不足。然而,這種模式也可能增加運營成本,需要在效率和體驗之間找到平衡點。
  • 國際市場的拓展: 拓展國際市場,需要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費習慣、法律法規等一系列挑戰。Amazon Go 是否能夠成功適應不同的市場環境,仍是一個未知數。
  • 數據隱私的保護: 數據隱私問題是無人商店發展過程中無法迴避的議題。如何在保障消費者隱私的同時,有效利用數據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需要 Amazon Go 以及整個行業共同探索和解決。


Amazon Go 的出現,無疑為零售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科技如何重塑傳統行業,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購物的多元圖景。無人商店的發展之路仍然漫長,充滿了不確定性。Amazon Go 的未來,雖然隨著議題關注的熱潮過去而顯得低迷,但這還是一個可持續發展之路。 無人商店的終極形態,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購物方式,仍然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思考。












頁尾。完結

 

avatar-img
PeterC的視界
20會員
39內容數
世界很有趣,運動很有趣,收藏很有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terC的視界 的其他內容
【Buy Now Pay Later】先買後付的模式到來 於是對電商主來說,可以增加轉單機會,對貸款業者,可以收取手續費及消費者滯納金,而對消費者而言可以更有效分配金流,可以說是三贏的局面。
Skillz 是一個2012年成立的手機線上電子競技遊戲平台,如果只是遊戲平台沒甚麼特別的,它最大的重點在旗下遊戲有各種競技錦標賽,要報名費參賽以及贏者可以獲得獎金(例如說參加1V1比賽要1塊美金進場,贏家拿1.5塊美金之類,簡單說就是比技巧的賭博,像德州撲克之類,然後平台抽取報名費) 這讓遊戲昇華
Netflix 在本周二(4/20)發布了第一季的財報,雖然在營收和獲利上都表現亮眼創下新高,但公布後股價卻大跌,最主要是因為訂閱人數遠遜於市場預期,讓市場感到危機。
討論到自駕車如何「看」,也就是對周遭動態環境的判讀已做出反應,目前市場上比較主流的做法是使用Lidar(光達或稱雷射雷達),來做距離測量感測環境,再搭配精準地圖圖資來掌控全面行車資訊,運用晶片運算和和過去資料的學習優化來達到人類駕駛的表現反應。
新能源車/電動車是2020/2021最大的話題,年初的商業雜誌擺一排幾乎都是電動車當COVER,而除了大家最熟悉的特斯拉,其實也有滿多的新創車廠和傳統車廠也都開始在電動車領域上嶄露頭角,而一堆科技公司也放話要進軍電動車像蘋果小米。新創造車目前有在美股上市的中國電動車三傻蔚來、小鵬、理想..
【Buy Now Pay Later】先買後付的模式到來 於是對電商主來說,可以增加轉單機會,對貸款業者,可以收取手續費及消費者滯納金,而對消費者而言可以更有效分配金流,可以說是三贏的局面。
Skillz 是一個2012年成立的手機線上電子競技遊戲平台,如果只是遊戲平台沒甚麼特別的,它最大的重點在旗下遊戲有各種競技錦標賽,要報名費參賽以及贏者可以獲得獎金(例如說參加1V1比賽要1塊美金進場,贏家拿1.5塊美金之類,簡單說就是比技巧的賭博,像德州撲克之類,然後平台抽取報名費) 這讓遊戲昇華
Netflix 在本周二(4/20)發布了第一季的財報,雖然在營收和獲利上都表現亮眼創下新高,但公布後股價卻大跌,最主要是因為訂閱人數遠遜於市場預期,讓市場感到危機。
討論到自駕車如何「看」,也就是對周遭動態環境的判讀已做出反應,目前市場上比較主流的做法是使用Lidar(光達或稱雷射雷達),來做距離測量感測環境,再搭配精準地圖圖資來掌控全面行車資訊,運用晶片運算和和過去資料的學習優化來達到人類駕駛的表現反應。
新能源車/電動車是2020/2021最大的話題,年初的商業雜誌擺一排幾乎都是電動車當COVER,而除了大家最熟悉的特斯拉,其實也有滿多的新創車廠和傳統車廠也都開始在電動車領域上嶄露頭角,而一堆科技公司也放話要進軍電動車像蘋果小米。新創造車目前有在美股上市的中國電動車三傻蔚來、小鵬、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