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天談判成功的國家,條件就會比對等關稅優惠,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第二次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第一次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29年危機和金本位垮台以後組織的,基本上就是美元區和美軍後勤區了。 談不成的,形成其他經濟區,類似羅斯福時代的法郎黃金區、英帝國特惠制貿易區、日滿鮮體制區、德國易貨貿易區和蘇聯易貨貿易區。最大懸念是,歐盟能否自立門戶,與美元區分庭抗禮,因為德法以外的小國並不一心一德。其他經濟區跟美元區的貿易仍然依據對等關稅制度,很可能不再是現在的五成而是最終的十成關稅。by 劉仲敬
美國合併日滿鮮成美元區,德法合併成歐元區,中俄伊朝繼承蘇聯區,那麼英聯邦特惠區會不會重出江湖? 基於這個好奇心下一查發現不得了,原來歷史真的會押韻。
全球經濟蕭條,促使XX於1931年按照產品估值,向所有入口產品徵收10%稅款。如XX殖民地產品內含25%的「帝國成份」(XXXXX出產的原料或勞工價值),則可免稅。
把主詞遮起來還真是有八十七分像
原文在此那麼,大致上就可以搞清楚最近是怎麼一回事了。首先這個措施不是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而是抄英聯邦特惠稅制。再來10%是計畫內,其他是談判籌碼,然後大家自己申請加入美元區,不加入的自謀生路去。
英聯邦特惠制的演進-以香港棉紡為例
1931 基礎關稅10%,25%帝國成分可以免稅
1933 優惠條件加嚴至50%帝國成分,同時成分認證也加嚴
1937 帝國勒令棉紡製品要在帝國範圍內完成,亦即100%英國製造(含殖民地)
英聯邦特惠制的影響
不像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大體來說對英國是正面的,首先加強帝國控制能力,把大家綁在一艘船上,不管是經濟外交還是軍事上都加強了成員國的忠誠,再來保護了英國工業以及保證了出口市場,在大衰退期間表現相對穩定

LSE 1929~1960

DJIA 1929~1955
但是在經濟區割裂的不久後二戰就爆發了
結論:
1. 可預見的未來經濟區持續割裂,直到100%,帝國加強控制
2. 是割裂導致衰退還是衰退導致割裂超出我能力範圍,但兩者伴隨發生是大概率事件
3. 割裂完成,戰爭就近了
4. 倫敦股市的資料不好找,但可以大致看出該跌的還是要跌,但是反彈可以彈得高一點
5. 並沒有讓英國更早擺脫衰退,大家還是差不多在1933左右復甦
6. 也就是說產業鏈重整大概要至少3~4年時間,前面的混亂就體現成衰退
7. 沒有地區能在1929~1933年的衰退中倖免
8. 上次是在先1929才大家採取行動,這次是先採取行動,有沒有幫助還不知道
9. 防守方的反擊: 倒美債,加速各國各自結盟,英日關稅協定,CPTPP,中歐電動車
12. 川普的兩位國師,這兩位好像從來沒考慮過搶人錢財如同殺人父母原理,不覺得別 人會抵抗一下?
13. 4/16 日本談判前夕態度強硬,有內需有美國以外市場的國家有底氣耗,中國不甩,歐盟報復,越南兩面人,日本不急。可以想見後面的澳洲,老油條英國和揩油王印度也是有恃無恐。然後大家折騰一下,川普膩了去管別的事,官員相互扯皮一下,最後不了了之啥也沒打算談成,意思意思收個10%關稅斗內一下美國財政可能就是之後的走向。
14. 習大大智囊翟東升,果然還是敵人分析敵人是特別精闢,假設這位國師的分析是正確的,那麼就有以下結論: a.川普沒瘋,而且精明的很(這點其實賀錦麗也有說過) b.川普歸川普,美國歸美國(或是說,沒有什麼叫做美國利益,阿姨也多次提過這個概念) c.關稅戰是假的,劫貧濟富才是主要目標(這點合理,如果連我們都知道加關稅受害是消費者,那麼沒理由他不知道,但如果這又是主要目標呢?) d.鮑爾再嘴硬遲早要放水 e.什麼霍利關稅法案,什麼英國特惠制都想多了,10%政府插乾股,其實他早就幹過了只是上次沒成功,這次換個包裝再來一次,就是減稅中飽私囊之後缺錢了 f.搭配最新的川普投顧正式上線,基本上可以確定這人就是要來撈一筆的 g.但是針對中國的有些政策是認真的,跟川普無關,NV的H20和AMD的MI308禁售是一貫方向 h.全球化死亡也跟川普關係不大,誰上都要繼續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