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他要開會。那天是十二月三十號,天氣陰,像是天花板快要掉下來但還沒掉。 我提早回家,排練結束得早。計畫是讓孩子看部動畫,然後全家一起出門去高雄。民宿我訂好了,房子復古,離夜市近,早上可以看到日出。我選的,我決定的,連毛帽樣式都是我挑的。 我不是一個懂得用細節證明愛的人。但那天我想,也許這些安排裡有愛。 他說不行,一月一號早上有會議,跟一個劇本有關,「很久以前的一個合作機會」。 我沒問是誰。我從來不逼問。因為答案總比問題更傷人。 旅行取消,全家提前回台北。孩子沒太失望,城市的糖果和電梯夠他們分心。我幫他收行李,看他穿上那件我送的深灰色毛衣。他說這件很暖。我說好。 一個月後,我坐在律師辦公室,聽他說:「我不是不愛妳,我只是……想找一個能聽我說話的人。」 我沒哭,只問:「你那場會議,是不是開在她房間裡?」 他沒回答。 / 她叫林羽,編劇。第一場「會議」,是她寫的劇本:《你來了》。 我笑了。乾,不甜,像玫瑰枯了,還留一根刺。呵呵開會是嗎?好,那就記得報告結論。 我把這件事寫進手機。名字、時間、地點、動作。沒有髒話,沒有句號。 「我丈夫洪達建,劇場演員,與編劇林羽,在我取消全家旅行的那晚去『開會』。地點是床上。」 發文,手沒抖。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什麼叫舞台,不是燈,不是觀眾,是你不再怕的那一秒。 之後每場脫口秀,我都從那裡開始。 我是在他手機裡看到那句話的。他沒登出 Messenger,還用我的帳號。訊息跳出來時我在掃地。吸塵器沒開,房間太安靜。 那句話像排練好的台詞: 「你來了嗎?」 像句點,也像開場。 對話裡沒裸照,沒喘息,沒色情。全是關於創作、劇本、日常。他們聊得很專業。她還說:「我昨晚夢到妳老婆。」我像個不在場的幽靈,在夢裡被提起。 我往上滑,看他們從七月到現在的訊息。不是戀愛,是排戲。他是演員,她是編劇,一場慢性的對白訓練。 我笑了。 外遇不是衝動,是排練;不是激情,是默契;不是愛,是反覆。他們已經開演。而我只是那個租場地、架燈、找觀眾的人。永遠不在戲裡。 想想《你來了》劇本名,我喉頭卡一顆濕掉的葡萄乾,咬不碎也吐不出。 孩子睡後,我洗了一顆蘋果,在窗邊看照片。他們一起拍的。 林羽的笑太用力,眼角撐得像即將破裂的塑膠膜。嘴角在忍,不是喜悅,是等著被發現的期待。我知道那不是年輕,那是求認可。 我忽然想起二十五歲那年,第一筆創作補助,發表那天他站在台下,我在聚光燈裡說話,滿頭汗。他說:「妳今天超強,根本不用稿子。」 我信了。 從那之後,我演、寫、教,每一場都像拆一塊自己的骨頭去換門票。劇場是我們一起搭的,他借錢談合約,我兼掃地打雜。我們像兩個賣關東煮的小攤,一邊賣笑,一邊做夢。 那時的我沒有野心,只有撐過明天的本能。 掌聲開始變多的時候,我其實沒發現。我忙著排演、應酬、接訪。情緒也要排進行事曆,時間不夠哭,就只好不哭。 有一晚我回家,玄關燈沒開。他們睡在毯子上,一個大人,一個孩子。我沒叫醒他們,只站著看。 那一分鐘裡,我想過放棄,想過收手,想過我是不是一個好母親。 但我也誠實地知道:我站在舞台上時,不想回家。 這句話我沒說過。因為太準。 我繼續演。繼續讓自己像樣。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他不見了。晚回、早走、說開會、說去看場地。頻率不高,但剛剛好,不值得懷疑。 其實是我先退場的。 不是他背叛,是我先退出這個家的舞台。所以他現在去演別人的戲,我沒有立場喊叛徒。 可是人不是演算法。你做了選擇,不代表你能吞下代價。 我可以承認我不愛了,但我不接受這個家、我親手搭起來的背景,成了他們偷情的道具。 所以我開始布景。 老師傳來孩子的生活紀錄,剪輯好的影片。那一幕,他蹲下來幫孩子拉拉鍊,孩子問:「你今天不用去工作嗎?」 他說:「我有會。」 聲音很小。我聽得清楚。 我剪掉聲音,只留畫面。搭上我自己的聲音,不帶怒氣,沒有咬字強調。 「這是我們的家門口。這是我老公。這是他說他要去開會的那天。」 我不是要讓他社會性死亡,我只是讓他進入我的劇場,一個從此沒有出場機會的觀眾席。我上傳影片,按下送出。那不是告白,也不是公審。那是葬禮。 發第一篇貼文的時候,心情就像寫脫口秀稿。節奏、伏筆、轉折、最後一句 punchline,我都算好了。 文案是這樣開頭的:「我即將離婚。」 這句話用得乾淨,不多也不少。第二行就進入重點:「我想向法院提告侵害配偶權。我被婚內出軌。」 名字寫出來了。他叫洪達建。她叫林羽。 我沒有藏,甚至沒有用什麼代稱或文學轉譯,因為我知道在這個時代,名字比語言更有殺傷力。 接下來,我說他們的開始,是一齣劇本《你來了》,所以之後只要我說「你來了」,請大家知道,這是我的髒話,不是招呼。 我寫了很長一段,寫段子一樣,一段一段排列,有的尖酸,有的幽默,有的像詩,確保每一段都有毒。不是為了讓他們死,而是讓他們活著,但不能忘記。 留言開始爆了。私訊也來了。有人說我勇敢,有人說我終於幫全體妻子出口氣,有人說他早就覺得那女的有問題。有人也暗示我做人留一線。 我不回應,一律按愛心。 那是我最會的表演方式。 有節目找我,不是談作品,是談婚姻。我照單全收。妝畫淡一點,聲音比平常低一階,讓自己聽起來像是剛哭完但已經復原的樣子。 主持人問我:「你有沒有曾經懷疑,是不是妳太強了,他才會出軌?」 我點頭。那一瞬間,我的眼淚像被訓練好的演員,在 cue 點精準落下。 我說:「我其實不是沒有想過是不是我太忙,太拼命,忘了照顧他。但我也想問一句:一個女人為了這個家去賺錢、去打拼,然後身材走樣,最後竟然成了她被拋棄的理由。這樣合理嗎?對女人是公平的嗎?」 攝影機前的燈比排練室更亮,我看不清主持人的臉,只聽到心裡的導播喊了一聲,完美。 坐在化妝間卸妝的時候,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突然覺得內在的聲音說得很對,真的很完美。 我沒有哭太醜,沒有演得太過。我掌握一切。 我甚至不是在報復,我是在製造一種公共的高潮,然後讓自己從這高潮裡抽身,留下所有人還在劇場裡喘不過氣。 我開始上更多節目,開更多貼文,講更多段子。每一個 punch 都打得剛剛好,夠痛,卻不至於失控。 我說:「現在每次有人問我『妳來啦』,我都想回一句『幹拎娘雞掰。』」 觀眾笑瘋。他們愛這種受傷但堅強的女神,最好再帶點諷刺,再多一點粗口,再包一點淚。我給他們想要的。 我把自己的傷,掏出來當道具。 然後有一天我坐在回家的車上,滑著手機,看著那篇已經破萬分享的文章,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是:我是真的難過還是只是演得太好? 這問題沒有人會幫我回答。 我只能自己收下。像藏劇本一樣,把它摺成一張紙,塞進包包裡,等到巡演時再攤開來讀。 因為我知道,我的下一齣戲才剛要開始。我不打算安靜,不打算學那些苦情女人搞什麼自我覺察、通通是自己的問題,我只會炸裂轉身,是一個地獄歸來的女神,一腳踩碎你們走過的地板。 沒錯,你來了。 但這裡,是我蓋的。你們躲進來偷情的地方,其實是你們的墳墓。 / 妳還愛他嗎?這不是他第一次問。 第一次是在某個夏天的晚上,他還小,大概四歲。我剛講完一場專場回來,觀眾照樣笑得滿,我脫下高跟鞋,一腳一腳踩進玄關的靜默。 他們早就睡了,房間燈還開著。我推門進去,看見洪達建和兒子一起躺在地墊上,童書翻開一半,兩人都睡得嘴巴微張。 孩子轉了個身,夢話一樣說了一句。 「媽媽,妳喜不喜歡爸爸啊?」 我沒答,只是蹲下來,摸了摸他額頭的汗。 第二次問,是最近。 我正把貼身衣物從洗衣機裡拿出來晾,孩子坐在飯桌前寫功課,鉛筆卡在手指縫裡,眼神卻沒有看字。 他忽然問我:「妳還愛爸爸嗎?」 我沒抬頭,怕他看到我臉上的神情不夠準確。 我把最後一件內褲晾好,才慢慢轉頭看他。 他皺著眉,眼睛裡沒有哀傷,只有一種想理解的誠懇,就像他問我「為什麼月亮有時候白天也看得到」的時候。 我說:「為什麼這樣問?」 他說:「因為學校說要寫感謝卡,我不知道該不該寫給爸爸。」 那一瞬間,我差點沒站穩。 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傷人話,而是即便我告訴他不要這麼做,爸爸媽媽離婚跟你沒有關係,他還是開始練習選邊站。 我蹲下來對著他說:「你可以寫給他啊。你愛誰、想謝謝誰,那是你自己的事,不是我能幫你決定的。」 他咬著鉛筆頭,思考很久:「媽媽咧?妳還愛他嗎?」 我想說點笑話打發掉這一題,但我突然覺得這樣做太懦弱。我是一個靠誠實講話討生活的人,怎麼可以對兒子說謊? 我說:「媽媽不確定了。」 孩子點點頭,像接受某種他尚未完全理解的答案。 我又補了一句:「以前是有的,現在變得很模糊。」 那天晚上孩子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拉著我的手躺下,吸著棉被邊角,又問:「媽媽,那妳是不是比較喜歡表演的時候?」 我說:「嗯?怎麼會這樣想?」 他小小聲說:「因為妳在台上看起來比較開心。」 我抱著他,心裡有什麼慢慢碎了,但碎得很靜。 不是我對洪達建的愛,而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面具,在那一刻裂開。我以為我能同時站在台上、又抱住家裡。 但原來,孩子比我更早知道,我其實早就選擇了舞台。 / 那天下雨,斜風細雨,不大也不小,像是一場沒人想起來關掉的冷氣。 我在二樓的工作室,收著上一場課程留下的白板筆、沒喝完的罐裝茶和一疊摺起來的便利貼。門被敲了三下,很輕,像是怕打擾我,也像是怕自己被聽見。 是洪達建。 他沒帶傘,外套濕了一圈,髮尖在滴水。他手裡拿著一顆蘋果,像是剛從哪個便利商店偷來的安慰品。 我沒有請他進門。他自己推開一點點縫隙,伸手把蘋果放在我面前的桌上。 我說:「你是來買票的嗎?」 他低頭笑了,那種笑很熟悉,是我們還在一起時,還有剛相戀在台上表演時,每次我講得太直太狠,他就會這樣笑,像是在說:妳講得沒錯,但可不可以饒了大家。 「妳最近在排練下一場?」他問。 我沒回答。我拿起那顆蘋果,用指甲輕輕刮了一道。香氣立刻冒出來,刺進整個房間。裡面有水氣、有甜、有一點點過熟的乾澀氣味。 他嘆一口氣,坐到我對面的折疊椅上。 「我想說……如果可以的話,我們要不要一起去做一次心理諮商?」 我看著他。他的眼睛還是一樣的顏色——不黑也不亮,是那種平常藏不住情緒、現在卻什麼都不想透露的眼神。 「諮商要幹嘛?」 「說說話、看看還能不能找回什麼。至少,是為了孩子。」 「那你自己去就好了,做錯的又不是我。」 我開始啃蘋果,澀味經過齒痕再到舌尖,像處理一個破碎的節目企劃案。味道是漸層的,一如沒洗乾淨的謊言。 我又問他一句:「如果我說可以復合,那我們要怎麼面對那些我寫過的貼文?那些我在節目上講的話?那些哭過的錄影檔?」 他沉默。 我又問:「我說過我恨你。說過我再也不會信任你。說過你讓我想死。那我現在如果說我們又在一起了,那些話要怎麼解釋?」 他低聲說:「不需要解釋。」 我笑了:「你不了解。這不是解釋的問題,這是我能不能再相信我自己說出口的話。」 「那妳真的不再愛我了?」他問。 這句話一出來,我忽然想起那天在節目裡,我哭著說:「我從來沒想過,我的愛會變成罪名。」底下觀眾哭得比我還激動。 我看著他,說:「我可能還有一點點,但我不能要了。因為如果我再愛你,我就是在出賣我前陣子那個痛得像狗的自己。」 我們安靜了一會。我聽見窗外的雨拍在屋頂上,像是有人在為這場對話打節拍。 「你知道嗎,不復合,不是因為你不夠好。是因為我太清楚,如果我回去了,我會開始笑自己。那種笑,不是輕鬆,是恥笑。是我站在浴室鏡子前,看著自己說:妳說了這麼多,到頭來還不是跪回來了。」 他沒有再說話。 我把蘋果吃掉,甜轉成苦澀,滋味太熟悉了,就像婚姻。 洪達建站起來,說:「我知道了。那……妳保重。」 我沒送他。他走出去,門自己關上,沒有聲音。 我坐在那張白板前,看著剛才沒擦掉的幾個字:「受傷的陰性力量。」 / 巡迴演出,每場都在罵他。 第一場在高雄,舞台很黑,燈像眼珠子一樣只看著她。我穿著一件舊西裝外套,裡面什麼都沒穿,像把自己的心臟當成節目開場的道具。 第一句話是:「如果我今天站在這裡看起來像一個完整的人,那一定是因為我已經把你們每一個人的錯,都拿去拼成我的骨頭了。」 台下鼓掌,尖叫,掌聲像風暴裡的狗吠,我感覺站在中央的自己,像一棵燃燒的樹。 第二場在台中,我說得更狠,我說前夫幫小三擦嘴角,那動作像在餵一隻「不會說人話的寵物」,觀眾笑得前仰後合,我的眼神一秒都沒動。 我說,如果有人愛你愛到連自己都不要了,那你記得那不叫愛,那叫送命。 第三場在新竹,我的嗓子啞了,聲音像削過的玻璃邊緣。我不再講段子,改唸信。 每一封都是從沒寄出去的信,寫給那個曾經說過「我會陪妳到最後一場演出」的男人。 有一封只有一句話:「我不知道你是從哪一個洞口鑽進我的劇本,但我知道我會用所有觀眾的眼睛,把你活埋在這裡。」 第四場在台南,我病了,發燒、咳嗽、全身痛。但還是上台說,我今天的發燒,是我體內的憤怒轉為狂喜,反覆高漲升溫。 我講一個段子,說有一次在家練腳本,洪達建在後面打字,我以為他在寫我的觀後心得,結果是回小三訊息:「你在我背後我都聞得到你味道。」 我對著台下說,那天才知道,原來人可以一邊演練掌聲,一邊被背後寫下死亡。 第五場在台北是回歸場,最滿的一場。 觀眾排到巷口,票秒殺,甚至有人高價轉賣。我站在燈光下,像一座黑曜石雕刻的神明。 我說:「我沒有離開過你。你住在我的每一場痛裡,我只是把你整個人丟到鍋子裡熬成湯,然後每天給自己喝一口。現在好了,我把湯變成酒,然後拿來請客。」 全場安靜兩秒,爆出聲浪,千萬個怒火同時點燃。 謝幕時,我沒有鞠躬。只是把麥克風放下,轉身走進黑暗。 回到後台,我嘔吐了。 不是緊張,也不是病。是我每場演出都在讓自己變空。觀眾以為我正在痊癒。但我清楚,她沒有痊癒,是在吞噬自己。 我被稱作「陰性力量的象徵」。 有人寫專欄說我是台灣的 Amy Wong,有人說我把羞辱化成神話,有人說我替全體女性報了一口多世紀的悶氣。 我笑笑收下這些稱號,像收禮物一樣,擺進自己內心的櫥窗。 「這不是力量,這是本能;大肆表達憤怒,是女人的應該。」 我在一場節目中語氣篤定地說:「我不是崩潰。我是覺醒。我沒有失控,我是在重新接納我自己。我們這一代女人不是要壓抑,我們是要被看見。」 台下鼓掌如雷,像一場盛大而乾淨的審判。 / 我越來越享受這種狀態。 那是一種被命名、被高舉、被認可的酩酊,我不再只是講笑話的脫口秀演員,而是某種集體潛意識裡的女神:復仇、清算、重新命名愛與性別的分水嶺。 但我最爽的,是一個沒被證實的小道消息。 有人私訊我說,林羽沒再寫劇本了。她後來去了一間藝術補習班,教國中女生做立體拼貼,週休二日,月薪兩萬八。 讀那訊息的時候,我剛好在化妝間,燈很亮,旁邊粉餅盒還沒關上。我好想笑,卻又笑不出來。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像一個孩子一口氣吃完整顆蛋糕之後,才發現那不是慶生而是喪禮。 但,還是爽啦!嘿嘿嘿! 光是想像林羽戴著口罩,彎著腰教一個國中女孩剪蝴蝶的翅膀邊緣;想像她講著比例與透視法,卻再也沒人想聽她講角色動機與對白節奏;想像她從前編寫的那些劇本,如今在冷氣房裡發黃,被學生當作作業墊板。 我在心裡低聲,這就是妳想要的舞台嗎?哈哈哈哈,那請妳就給我乖乖站好。別走錯位置了。 未來每一場凝視,是我在演。 妳,只能看。 想像太過癮,幾乎是無聲自慰,靈魂的自慰。我正沉溺在自導自演的高潮,尚未意識到鏡子還沒來。 某天下午朋友傳來的一張截圖。 沒有特別標註她的名字,沒有標記,也沒有挑釁。只是私密社群裡的一篇長文,有點像懺情,也像某種遺書的草稿,卻安靜得不像復仇,也不像懺悔。 是林羽寫的。 她的文字一向乾淨,這一篇尤其簡短。 沒有標題,開頭是這樣的: 「我本來以為,我會社會性死亡。 結果沒有,連我自己都意外。 我活得更安靜。」 她提到,她現在在一間藝術補習班教拼貼。孩子很喜歡她,她的衣服總有膠水味,但那味道讓她覺得自己是存在的。 「好多人說我躲起來了。」 「但其實,我有意識地選擇一個沒人會來看我的地方活下去。因為我從來不需要舞台。我愛的人,從來不是觀眾。」 那行字像刀,無聲地剖開我整個胸腔。不是憤怒,也不是羞辱,是某種說不出的寒。 然後,是最後一段: 「我從未覺得自己對,也沒有覺得她錯。我只是想告訴她:妳以為我是妳手裡的反派,其實我只是妳故事外的一個人。」 「妳的劇場,妳的段子很精彩,但我沒買票。我沒站上台,是因為我不需要被看見。妳站在光裡,說自己是自由的象徵。」 「但我看得出來,妳的自由,都是從別人眼神裡換來的。」 那一刻,我像被什麼抽空。不是跌落,而是無聲地升起、飄起、然後裂開。 我不記得自己後來有沒有回訊息,只記得我關掉手機、拔掉網路、坐在梳妝台前好久,甚至沒有哭。 鏡子裡的我還在,妝很完整,燈光很完美。 但我卻突然不記得,我是誰演的。 我說過,我的舞台是他們的刑場。 但現在我才明白,我只是站在別人離開的空地上,演給還沒走的人看;我以為她被我毀掉,卻沒想到我讓她覺醒,而她早就走了。真正的毀滅不是崩潰,是有人以為妳會碎,結果妳只是選擇沉默、選擇不證明、選擇不需要觀眾。 林羽沒有輸。 因為她,根本沒有玩。 我呢? 我不是輸。 我是還在玩。 我還輸不起。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高瑞希的冒險宇宙
18.2K會員
159內容數
長年在 IG 限動分享對生命的探索過程,伴隨知名度漸長,驚覺這般自我揭露容易將自己曝露於危險,真心的書寫應該給對我真心的讀者。
來《方格子》,想給訂閱制讀者原創且獨家的內容,包含於各地經歷的新冒險、我的情慾探索,及我的小說創作、寫作及演說技藝的分享。自我挖掘是一生的事,我會持續記錄我接下來的冒險,真實且野蠻。
高瑞希的冒險宇宙的其他內容
2025/04/08
不只一個讀者問我:我已經有人物設定了,但接下來怎麼寫小說?我常常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想的是,你其實不是不會寫,是你一開始就想得太大。
你想要一口氣鋪出一條命運線,寫出一個角色的完整人生。可是小說,甚至故事,都不是這樣開始的。小說不是一個完成品的夢,它是一種「局部建構的積木技術」。然而,我知
2025/04/08
不只一個讀者問我:我已經有人物設定了,但接下來怎麼寫小說?我常常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想的是,你其實不是不會寫,是你一開始就想得太大。
你想要一口氣鋪出一條命運線,寫出一個角色的完整人生。可是小說,甚至故事,都不是這樣開始的。小說不是一個完成品的夢,它是一種「局部建構的積木技術」。然而,我知
2025/04/06
林優第一次發現那種能力,是國中的時候。
那天午休,她獨自一人走在教學樓後側的走廊。牆壁老舊有裂縫,遲疑的意圖從縫隙漫開。她腳步放輕,聽見了兩個女生靠牆站著,她們刻意壓低聲音。
「她真的一次兩個人?」其中一人問,語氣裡有掩不住的興奮。
「你信不信,她先跟隊長在體育館後面,還沒過一個小
2025/04/06
林優第一次發現那種能力,是國中的時候。
那天午休,她獨自一人走在教學樓後側的走廊。牆壁老舊有裂縫,遲疑的意圖從縫隙漫開。她腳步放輕,聽見了兩個女生靠牆站著,她們刻意壓低聲音。
「她真的一次兩個人?」其中一人問,語氣裡有掩不住的興奮。
「你信不信,她先跟隊長在體育館後面,還沒過一個小
2025/04/03
「我給你們一點時間。」
禮儀師的聲音輕得像一封通知信。短促、準確、沒有溫度。傑克沒有回答,只點了頭,像是答應了一件例行的報價。
他站著,不走近,也不退開。
女人的身體還未完全解凍,寒氣還在她皮膚下方流動,像一場遲來的洪水。他的手臂沒碰觸任何東西,卻起了一層顆粒。不是冷,而是熟悉過頭的緊張。像是
2025/04/03
「我給你們一點時間。」
禮儀師的聲音輕得像一封通知信。短促、準確、沒有溫度。傑克沒有回答,只點了頭,像是答應了一件例行的報價。
他站著,不走近,也不退開。
女人的身體還未完全解凍,寒氣還在她皮膚下方流動,像一場遲來的洪水。他的手臂沒碰觸任何東西,卻起了一層顆粒。不是冷,而是熟悉過頭的緊張。像是
你可能也想看




在陽光普照的草地前的木板公園椅上,妳索性脫掉了鞋子光著腳丫,在細石子的地面上伸展腳指,在這樣風和日麗的下午,周圍只有女子們的相談、孩童的嘻鬧聲,偶爾有遠方追飛盤的狗發出幾聲叫聲。暖暖的陽光盈滿每一個地上與肌膚上的縫隙,物理上的幸福溫度沖淡一切時間,沒有思念蒸騰的餘地。

在陽光普照的草地前的木板公園椅上,妳索性脫掉了鞋子光著腳丫,在細石子的地面上伸展腳指,在這樣風和日麗的下午,周圍只有女子們的相談、孩童的嘻鬧聲,偶爾有遠方追飛盤的狗發出幾聲叫聲。暖暖的陽光盈滿每一個地上與肌膚上的縫隙,物理上的幸福溫度沖淡一切時間,沒有思念蒸騰的餘地。

#與自己交換日記
#Week15驚喜
#Day3
Q.今天街上的風景與人群,最吸引你目光的事物是什麼呢?
✍️今天是陰雨天,時而飄著細雨。
有人馬上打開雨傘,有人戴上帽子,有人什麼都沒做。
有人伸出手、望著天空,相似想接住什麼。
寫於20240410(週三)

#與自己交換日記
#Week15驚喜
#Day3
Q.今天街上的風景與人群,最吸引你目光的事物是什麼呢?
✍️今天是陰雨天,時而飄著細雨。
有人馬上打開雨傘,有人戴上帽子,有人什麼都沒做。
有人伸出手、望著天空,相似想接住什麼。
寫於20240410(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