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幾年前上了一門和身體有關的劇場課。那時候講師帶我們用「玩」的方式,跟著流動(flow),做出自然的動作或律動。當時候腦袋知道了,但仍然不是很懂到底怎麼玩。後來我也曾在重啟寫作的時候,開始用玩的方式去寫作,我也不曉得為什麼以及確切怎麼做,後來這些內容也逐漸獲得一些身邊人的肯定,認為我在寫作上有天賦,我真的滿頭問號,可能我一直覺得這件事沒什麼,所以都沒放在心上。今年做最對的決定之一就是訂閱瑞希的文章了😂從妳的分享當中,我也在觀察自己,而這篇我很認同的部分是,喜悅地優化自己。手上有另一份工作,稱不上是喜悅地優化,但去年我一腳踩進了心理學的領域後,突然像回到家,即使我還有很多不明白和未知,卻像是帶著興奮的態度去遊樂園的孩子,「不懂這是什麼器材?沒關係我就想體驗、玩玩看」。正是這樣的反差凸顯了用不同的心情去面對一個中性的事物,明明都不熟悉,心情和態度就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