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發現,川普計算關稅的方式,很可能是以及粗糙的手法,將兩國貿易差額729.2億美元,除以台灣對美出口額1162.2億美元,而簡單得到64%。對等關稅32%,看起來就是要台灣將一半的錢還給美國。
實際算一下,1162.2億美元的32%約為372億,如果是全面無差別的課徵32%關稅,這些出口額就會在美國被收走372億,這筆錢理應會部分由出口商負擔,部分由進口商負擔,然後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出口商的利潤都降低了。
先補充一個資料,依據財政部網站的說明,進出口額的計價基礎,出口貨品是以離岸價格 (F.O.B.) 計算,進口貨品是以起岸價格 (C.I.F.) 計算。
1162.2億元是出口貨品的價格,並非是出口貨品的企業獲利。台灣以代工為主,毛利率很差,假設樂觀高估以整體平均有10%毛利來計算(實際上傳統產業的毛利僅有3%至4%),台灣廠商實際獲利僅有116.2億美元。
依照川普的說法,我很仁慈的只跟你回收一半的錢,但事實上,關稅所收的錢遠超過進出口廠商的獲利。如關稅不變,出口商寧願不出貨,或選擇倒閉,也不會做勢必虧損的生意。
假設進出口商同意關稅各負擔一半,則台灣廠商在出口貨品到美國時,會需要整體支付186億,比前面樂觀估計的獲利還要高出近70億美元,之後出口商勢必要抬高售價也降低毛利,否則這筆交易就是虧損收場。
而美國的進口商也勢必將這186億關稅部分吸收,降低毛利率,也部分提高批發與零售價,將關稅轉嫁給消費者,造成物價上漲。而美國政府所收到的372億關稅是毫無成本的淨收入。
出口商因為關稅而提高價格,又會進一步導致對美國的出口金額增加,如進口額沒有增加,貿易差額繼續擴大,可能又要有進一步的關稅調整。
較簡單解決的辦法,就是增加美國貨品的進口額,讓貿易差額減少,以求能降低關稅。但消費市場是很現實的,品質差不多的東西,比較貴的就是比較難賣。
與其期待高人工成本的美商主動降低商品價格,不如台灣政府直接調降關稅,讓進口商可以調低市場售價,提高競爭力。商品賣得出去,才可能提高進貨量,增加貨品進口額。
台灣政府的稅收是來自企業的獲利,如出口商的毛利降低了,政府的稅收也就減少了。在對美關稅降低減少關稅收入,與出口商毛利降低減少營所稅收入的疊加影響下,政府的稅收將可能會大大受影響。
美國進口商在多繳了關稅的同時,勢必也要調高零售價格,對民眾的荷包是一大影響,也會導致通貨膨脹更嚴重。進口商的毛利與營利降低,也影響美國政府的稅收。但美國政府的關稅收入卻是紮紮實實的淨收入,等於是所有國家與人民都向美國政府繳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