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路
特別是貓。
--
「植物」算是經常被誤讀發音的台語詞彙前幾名,第一次被提醒正確唸法時,我根本還不會台文,那是當年的河洛歌子戲團劉鐘元團長提起的,他剛好聽到廣播裡的人唸錯了,所以順口提醒我,「植物」應該讀「si̍t-bu̍t」(唸起來跟「食物」文讀音一樣),當時我還有所懷疑,他特地翻了《彙音寶鑑》給我看。
時至今日,網路辭典已經有許多可以參照的來源了,舉例來說 ,不論是《甘字典》或《臺日典》都只收錄「si̍t」這個正音,《教典》則多收了tsi̍t/ti̍t做為俗音,俗音指的是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唸錯,日常生活也就這樣過。
事實上,從音韻來看,「直」與「值」在中古漢語應該是「澄」聲母,屬舌上音,「植」、「殖」則是「禪」聲母,屬正齒音……這裡不掉書袋了,總之音思就是,它們在聲母上是不同組的,是直到近代的華語裡才被混在一起,一律唸成「ㄓˊ」。
這幾十年來台語的「植」會被誤讀成 tsi̍t 或 ti̍t,一來可能是識字率提高,反而讓人把有邊讀邊的習慣套用在這,二來更大的影響恐怕是華語強勢後,台語被華語化的緣故。
常常有人會把誤讀當成「腔口差」,那是錯誤的觀念,腔口差當然是台語的重要特性,但腔口不是川普,張開就來,想喊幾%就幾%,它有它的發音「理路/lí-lōo」與發展歷史可以爬梳,與這種因為誤讀而成的俗音是截然不同的,會把二者混在一起、堅持誤讀是腔口差的人,其實是對腔口有誤解。
當然,語言中有俗音一點都不少見,除了考試,也沒有說平常使用不能有俗音,畢竟幾十年來,有些人對誤讀的音感到比較親切,其實想用就用也無妨,只是我們應該有權利知道,它存在有歷史脈絡的讀音,其餘的就是自己的選擇。
重要的是,你得先知道你有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