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後的現在,劇中的問題還是可以拿來問現在的都會男女。
這部動畫,第一個印象就是:「哇!為什麼要把女主角畫得這麼老?」其實不只女主角,動畫中人物的臉部線條都被特別強調,彷彿是想要呈現更寫實一點的畫風。但因為整體的角色繪製上還是偏向簡單線條,所以這些被強調的線條,成為了像皺紋的作用,讓角色的年齡感直線往上拉。然而又因為在表情比較平靜的時候,線條又回歸單純,畫面上呈現的角色年紀就變成一直飄忽不定的感覺,這部分稍微容易讓人出戲。
第二個印象,是驚訝地發現這部距今已經三十多年要四十年的動畫,劇中對於都市與鄉村的探討、對於農業的探討、對於童年影響以及自己心之所向的討論,這些劇中的提問,放諸現在竟然都還十分貼切適用。或許這種大哉問,本就是不斷上演的人類歷史,大概從古至今就一直存在。年輕人容易嚮往都市發展的快速、先進與繁華。然後一些人(可能多數人?)在工作一段時日,經歷了現實的洗禮後,便會在都市與鄉村間的生活猶豫,有點放不下目前的成就,但又嚮往比較閒適的生活步調。鄉村生活也不一定閒適,但那自古傳承的傳統生活方式,遠離不斷追逐數字、成效、時間的都是步伐,總教人有一種腳踏實地專注生活的踏實感。
老實說,我覺得劇中女主角的童年,跟女主角最後的決定,並沒有非常明顯的直接關係。劇情演出上女主角童年的部分,跟女主角這麼受鄉村吸引,似乎沒有非常明確的關聯。這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並沒有那麼明顯。然而,女主角童年所經歷的純真與真切,家庭帶來的各種童年創傷(對,就劇中呈現的部分,我覺得女主角小時候在家庭中,總是在經歷各種童年創傷),也讓我們能同理最後女主角想選擇「內心真正想要的」這個決定。最後結局的轉折突然,但不突兀。或許我們多數人在生命中缺乏的,就是那個毅然決然選擇走向自己喜愛的轉身。
整部劇就是獻給成年人的一部動畫,尤其是奔三後的我們。我想這就相對不是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幾乎所有的橋段都是要經歷過工作後,才能看懂其滋味。我好幾度覺得這部像是動畫版的《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照出版順序來說,應該是反過來),但是走一個比較輕鬆快樂的路線。他刻畫的是平凡而現實的生活,好幾幕都有如電影的長鏡頭,鮮少在動畫上看到這樣的表現。我幾乎想猜測導演腦海中想的根本是真人電影的拍攝方式,甚至有點公路電影的味道,只是因為是在吉卜力工作室,所以最終是以動畫來呈現。除了童年時期的一些妄想,整部片幾乎沒有脫離現實,完全可以將相同的畫面,以真人電影重新詮釋。
推薦給在社會打滾一陣子的人們,尤其是奔三的迷惘人。這部電影的議題跨越年代,我想再過三十年,或許相同的疑問仍然會考驗著那時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