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作為世界史上的重要一環,即使沒讀過,也會聽過相關的故事。人們通常先認識「羅馬帝國」,繼而認識更多方面的「羅馬」。羅馬在帝國時期大舉擴張,幅員廣大,但在各種敵人的挑戰之下,管治起來絕不容易。為了有效保護帝國,邊疆的防禦便成為重要的議題,在20世紀更在學術界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1970年代,戰略學者紐瓦克(Edward Luttwak)出版了《羅馬帝國大戰略》(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the First Century AD to the Third),運用現代觀念分析羅馬帝國的戰略。他認為羅馬帝國的戰略有三個階段:
1. 儒略——克勞狄王朝:軍團在邊疆作暫時駐紮,攻擊周圍的敵人,沒有建設邊疆防禦工事,主要是運用附屬勢力作緩衝,阻止敵人進入帝國。
2. 弗拉維、安敦尼王朝:廢除、吸收附屬勢力,軍團長期駐紮於邊疆,運用連續的防禦工事作前沿防守,興建堡壘、道路、烽火台等設施,來協助防禦,猶如馬其諾防線。
3. 帝國後期:經過「三世紀危機」後,戴克里先重整帝國,後來君士坦丁建立「縱深防禦」。由於邊疆防禦工事無法抵抗敵人,前沿防禦方式被廢除,改以縱深防禦,以邊疆的軍隊阻礙敵人,機動的野戰軍團則經由交通要道,從中心地區前往決戰。不過,由於縱深防禦的主角是野戰軍團,部分邊疆軍隊被抽調到其中,不能在第一時間擋下敵人,邊疆屢受掠奪,導致防禦的成本上升。加上野戰軍團成為皇帝權力的主要來源,軍力的集中便一去不回頭。
在紐瓦克的眼中,羅馬人有著全盤計畫,並以理性規畫防禦。他勾勒出羅馬帝國三個世紀內的戰略及制度,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著作,但是卻也因此引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批評及學術激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