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看了杉本博司《直到長出青苔》這本書,裡頭的一篇文章「愛的起源」寫的極其通透。

杉本從一對腳掌尺寸不同,卻步伐相同、並肩走的男女開始寫,見證了第一個貌似愛的起源。他很精彩的接續寫了不同神話的男女起源,寫到人類不分季節的發情期,人類開使不受時間限縮,思考起未來,為了未來而決定現在要做的事。
最後,他寫到:
現在的人類將愛情畫作歲時節令在經營,那樣的愛,注定存有期限
/
杉本的這則短篇,很精闢的體現了處在現代環境下,人類對於愛情變質的理解。不僅是愛情,甚是是親情與友情,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有些父母期望孩子將來回饋自己,有些朋友希望對方能加倍報答自己。像種子一樣,把希望種在不同人的體內,論情,這更像是經營。
回到愛情的起源,那浪漫的同頻漫步,等同現代兩人互相好感,嘗試並肩同行的開頭別無兩樣。純粹的愛意是人類的天性,從見證的那刻起,一直延續到至今。從純粹的愛慾,延伸到互相在智識與生活上的交流,這鞏固了愛情的基礎。成年人的愛情觀中,還包含著瑣碎的雜事,工作、各自的家庭。另外有種東西,叫作習慣,藏在這所有的互動裡,像碗盤底下抹不去的油垢,捨不得扔也刷不淨。
延伸到愛,究竟愛的本質是什麼?我認為,像杉本所說,作為稻種播灑的,為了使其茁壯而灌溉的。為了滿足對未來的幻想,愛被用於一種藉口,始終被變形著,依附在其他條件裡。愛情的節令化,是建基於某種幻想與期許,試圖耕耘。一旦不符合或想像破滅,愛也隨之消去。
或許,愛情的本質,我們都忘了。當小腳落單,大腳也為他停下來。當大腳受傷,小腳能使他依靠,腳程慢慢前進,雙眼雖看向前方,感受卻是按下腳印的當下,而非猜想踩上遠方未見的泥壤時,那兒是否已乾硬成塊。
世間至今還存有多少純粹的愛,能跨過這層思想枷鎖?有多少的愛存在於此刻、當下,而非向著未來的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