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那斯達克持續震盪,AI基礎建設支出快速改變科技產業格局,Nvidia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在Daiwa證券調降目標價卻仍建議「逢低買進」,以及分析師普遍認為AI支出將達到一兆美元規模的背景下,許多專業投資人正思考一個核心問題:現在買進Nvidia,是否是為未來十年投資組合打下基礎的關鍵機會?以下我們從十個核心問題出發,全面解析這家公司目前的投資價值。
首先,觀察Nvidia當前的估值。2025年4月,Nvidia的股價約為2028年預估盈餘的16.3倍,明顯低於其過去五年的平均本益比。這種估值壓縮,一方面反映整體市場對科技股的謹慎態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為長線投資人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切入點,尤其是對於相信其在AI與加速運算領域結構性優勢的投資者而言。
在財務表現方面,Nvidia表現強勁。2025財年第四季,公司營收達393億美元,年增78%。其中資料中心部門貢獻高達35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3%。GAAP稀釋每股盈餘為0.89美元,營業利潤率維持在健康水準,顯示其在AI基礎建設的主導地位與定價能力未受衝擊。對未來的展望同樣樂觀。執行長黃仁勳指出,全球資料中心資本支出到2028年有望突破一兆美元,這將由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型與雲端AI訓練的持續擴張所驅動。Nvidia作為AI加速器市場的領導者,將直接受益於這場史無前例的基礎建設浪潮。
在AI硬體市場中,Nvidia的領先地位仍然穩固。其GPU廣泛應用於AI訓練與推論工作負載,並持續推出新架構,如Blackwell與即將登場的Rubin平台,對應更複雜的AI應用場景。其CUDA生態系更聚集數千萬開發者,軟硬體一體的策略使客戶黏著度極高,形成競爭優勢。
當然,過度仰賴AI成長也存在風險。市場規模可能被高估、需求短期飽和、競爭對手崛起,以及政策監管的不確定性,都是必須密切追蹤的變數。競爭者如AMD、Intel與新創公司如Cerebras、Groq也積極切入AI加速器市場,將對Nvidia的市佔與毛利結構構成壓力。
此外,地緣政治風險依然存在。Nvidia的晶片雖由台積電代工,供應鏈對台灣的高度依賴仍令投資人擔憂。近期美國雖放寬部分AI晶片對中國的出口限制,緩解短期營運壓力,但中長期仍需提防出口政策收緊與中美科技戰升溫所帶來的供應鏈中斷風險。
競爭格局正在快速演化。雖然Nvidia目前在通用型AI晶片領域市佔領先,但像Google、Amazon等超大雲端業者正自研客製化ASIC,甚至Broadcom與Marvell也加速切入AI加速器市場。不過,Nvidia一體化的產品與軟體策略,加上DGX伺服器與Grace Hopper超級晶片等完整解決方案,讓其在靈活性與規模經濟上仍具領先優勢。
產品路線圖則是其未來持續成長的保證。Blackwell GPU正式進入量產,Rubin平台將緊接登場,並針對多模態AI、雲端推論與邊緣訓練等領域持續優化。除了核心GPU升級,Nvidia也積極擴展其網路、伺服器與低延遲推論晶片產品線,全面鎖定AI應用的關鍵場景。
分析師整體偏多的看法亦提供支持。儘管Daiwa調降目標價以反映短期市場壓力,但Morgan Stanley與高盛仍維持「增持」評等,並列為AI主題投資的首選標的。他們強調AI需求依舊強勁,且Nvidia在供應鏈掌握與執行力上表現優異,具備穿越周期的實力。
最後,當前市況是否有利於長線進場?儘管Nvidia近期隨Nasdaq回檔,但其AI主導地位、成熟開發者生態與資料中心收入高速成長,仍讓它成為科技板塊中最具結構性成長潛力的公司之一。對於願意承受短線波動、追求中長期資產增值的投資人而言,當前估值可能是一個世代性的進場機會。
總結來看,Nvidia雖面對市場輪動與競爭威脅,但其在AI運算產業鏈的核心地位仍無可取代。技術領先、軟硬整合與政策敏感度管理得當,使它持續站在AI浪潮的最前線。對於有遠見、能耐心等待回報的長線資金而言,如今買進Nvidia,的確有可能為你的投資組合奠定長期勝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