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未知的航程
冬末春初的風,總帶著一絲不確定的味道。正安站在家門口,看著庭院裡三個孩子在陽光下追逐打鬧,慧玲則在廚房裡準備午餐,空氣中飄來熟悉的南洋香料氣息。日子雖平凡,卻有一種厚實的幸福感。
然而,某些東西也在悄悄醞釀。那是一場深夜的對話開始的。那天,孩子們早早入睡,慧玲輕聲對正安說:「我最近在想,也許明年,我們可以回印尼住一段時間。」
正安愣了一下,手中茶杯微微晃動。他盯著杯中倒映的燈光:「回去……長住嗎?」
慧玲搖搖頭,語氣平靜:「不一定要很久,可能半年,或一年。我想讓孩子們親身接觸那裡的文化,看看他們的另一個家。」
她的語氣裡沒有強求,卻滿懷期待。
正安沉默了一會兒。這些年,他對印尼的理解多半來自慧玲的分享和幾次短暫的探親,對那個國度仍有著一層無法穿透的距離感。他在意的不只是語言和飲食的差異,而是那份無法掌控的未知。
「那……你有想過孩子們的適應問題嗎?」他問。
慧玲點頭:「我想過,也問過他們。他們都說想去看看。其實,比起他們,我更擔心的是你。」
這句話讓正安心頭微震。他知道慧玲說的沒錯,他是這個家庭裡最抗拒改變的人,卻也是那個總希望維持平衡的人。
那幾天,正安開始觀察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長子每天放學後都會問:「媽媽今天煮的是印尼菜嗎?」次子喜歡聽印尼的童謠,小女兒甚至開始模仿慧玲講印尼語。那是一種不知不覺中發芽的連結。
一天下午,正安在書房整理資料,無意間翻出一張老照片。那是多年前他們剛結婚時,在印尼鄉下拍的。照片裡的自己看起來青澀而緊張,慧玲則笑得燦爛。
他終於明白,那片土地不只是慧玲的故鄉,也藏著他們共同記憶的根。
週末的晚餐桌上,他端出一盤自己學做的沙爹,略帶生澀卻誠意十足。慧玲吃了一口,眼中浮出驚喜的光。
「我在想……或許我們真的可以回去一段時間,讓孩子們看看你說的那個『另一個世界』。」
慧玲望著他,沒有多說什麼,只輕輕握住了他的手。
幾週後,他們開始著手準備,辦理學校的暫停申請、查詢印尼的醫療保險、與當地親戚聯繫,甚至開始練習基本的印尼語。
家裡的氛圍悄悄改變,孩子們興奮又期待,正安則在腦中一次次模擬那場未知旅程的畫面。雖然心中仍有猶豫,但更多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躍動。
某個午後,他收到了來自印尼的信,是慧玲的姐姐寄來的。信封泛黃,卻包裹著一張略有些褪色的手寫紙條:
「爸爸希望你們能回來看看家裡。他最近身體不太好,但每天都在說想見見慧玲,還有她的孩子們。」
慧玲讀完,沉默良久。她的眼眶泛紅,卻什麼也沒說。
正安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那一刻,他知道,這趟旅程不只是文化尋根,更是一場遲來的團圓。
當晚,他們在客廳的白板上列出「出發前準備事項」,孩子們圍著興奮地討論,連晚安都忘了說。
夜深了,正安獨自坐在書桌前,望著那封信,眼神深遠。他知道,這趟旅程將會改變很多事情,也許會帶來新的開始,也許會喚起某些未曾面對的情感。
但他不再畏懼,因為這次,他不是一個人。
窗外的風再次吹起,吹動著他桌上的紙頁,也吹開了另一段未知的篇章——也許是新的故事的開始,也許是現實與記憶交錯的冒險。
未來,從不確定。
但家的方向,始終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