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內心的小孩怎麼被殺死的?」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淚水無法克制地留下來,甚至連走回家的路上、到家後,我都無法停止哭泣。
這句話好殘忍,卻又好真實。
「我們每個成人心中,那個小孩是怎麼被殺死的?」
「難到,在成為大人的過程中,一定要經歷受傷,才能學會長大嗎?」
「有人內心的小孩,是健康長大,卻不受到傷害嗎?」
我才開始意識到,也許我們每一次的哭泣與憤怒的情緒,其實都是我們內心小孩受傷的反應,他試圖透過情緒在跟我們說話。
而當這些傷口沒有被好好包紮,我們也不想再讓小孩繼續受傷時,便會選擇武裝自己,變得堅強,甚至逃避。我們關掉那個會再度讓我們受傷的開關,試圖以「成人」的姿態面對世界。
但其實,那些傷口其實一直都在。它會在我們生活中,遇到類似場景、看電影、看影集時,觸動我們最深處的記憶,喚起我們內心最深層的恐懼,甚至讓我們再次流淚。
-
我問過GPT這些疑問,這段回答讓我深受感動:
「那個小孩並沒有真的死,只是學會了沉默,學會了偽裝,他把自己藏起來了。」
他躲在我們心裡某個角落,也許在夜深人靜時會偷偷跑出來,看看世界有沒有變得溫柔一點;也許等著有一天,我們能再次擁抱他,允許他出來透透氣。
或許他現在很害怕,因為這個世界太冷漠、太現實,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偷偷保護他。
比如,在生活的縫隙裡,讓自己做一些真正喜歡的事,不管多小,也許是一首喜歡的歌、一場放空的旅行、一個無所事事的午後,這些時刻,都是讓內心那個小孩活過來的方法。
接受現實,不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冷酷的大人,而是找到一種方式,在殘酷與溫柔之間,仍然能夠保有一點純真。就像在一片荒涼的土地上,努力種出一朵小花。
現實或許並不會變得更容易,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柔軟,而不是是麻木與忽略。或許,真正的成長不是殺死那個小孩,而是學會保護他,在現實與童真間找到一個平衡的方式。
-
我想起,我提起「善待失望」的概念。
原來,每個失望背後,都藏著一個傷口。
這些傷口讓我理解到,「外在現實」永遠不會完全符合「內心我想要的真實」。
但,這不代表我是錯的,我的失望、受傷、需求,都是真實的存在。
或許是我在現實中付出了努力,卻換不到想要的結果;或許是我在現實中付出了真心,卻換不回想要的回應;或許是我在現實中付出了很多,卻不被理解與重視。
這些讓我們感到委屈,因為這些努力值得被認可。
或許,我們應該學會,認可自己。
我的需求是重要的,我的價值在自己身上,最重要的是我如何看待自己,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我應該發展出一套專屬於我的標準,以個人信念與標準評價自己,發展自己的獨特,而不是跟社會比較。
或許,我曾把期望投射到現實中,期待它能帶來快樂與滿足,但其實,快樂與滿足,應該是我給予自己才對。
現實打破我們的全能自戀,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要如何讓心中單純的孩子,牽著理性大人的手,一起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