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與外界的循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個人都有自由的靈魂,卻也生存在集體中,無法完全脫離外界的影響。因此,如何在外界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是我們這生都在抉擇的課題,這包括了:

1.如何在集體與自我之間取得平衡

2.如何與不同人合作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在社會集體中,清醒地保持自我覺察,學習辨識社會、文化、職場及環境的價值觀,並了解這些價值觀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差異」,才能明白,這不一定等同於真實自我。

舉例來說,理解社會秩序與教育制度的建立,實際上是藉由標準化的規範把我們訓練為順從的「巴洛夫狗」,如此有助方便管理與維護集體秩序,滿足更大的社會組織目標。由此可知,這些制度是對最大化「整體多數人的利益」,但不一定滿足「每個人的個人利益」。

此外,我們還需學習覺察自己所接受的意識形態,如何使權威合法化,讓遵從命令成為一種常態。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們要明白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腦中,以至於對事情的理解都不同,這些理解可能來自天生性格、過往經歷與價值觀,甚至來自當下環境的影響,導致他有如此的主觀感受與反應,實際上,這是他個人課題所投射,並不完全與我們有關。


-

接著,我們要學習「讓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認可自己、明白自己的獨特,才有辦法好好的面對外界。


舉例來說,我找回自己的過程,其實就是找回「自我認同」,除了接納自己外,當我不再依賴外在事物證明自己的價值 ——不論是社會期待、物質、標籤或他人的認可,而是從內心深處相信「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時,我對世界的解讀,就不再跟自我價值連結在一起。


當我面對不舒服的感受時,我也允許自己有這些感受:「是的,這就是我的需求、渴望、想要或害怕的東西。」

每個人的自我是多面的,複雜又矛盾,它可能同時有愛、恨、興奮、罪惡、羞恥與恐懼的混和,也可能同時有外向、內向、直覺、理性、急躁與平靜等特質的交替,我們得先允許自己是多樣貌的,這些情緒需要全部被接納後,才能重新開放檢視與整合。


-

當我開始照顧好自己,我自然而然地重新探索外界,包含社會與他人。


面對社會時,我重新審視集體價值觀的意義,理解維持團體運作所須的規範,並試圖在自己的需求與環境之間達成必要的妥協;面對人際關係時,我先重建對他人的認知,找回心中的客體形象,並相信關係會一直都在;而與人實際相處時,則需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對方進行「核對」,而非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


在此過程中,我必須設立自己的底線,透過不斷地調整與溝通彼此的需求,雙方共同負起改變的責任;如果我不願接受或溝通破裂時,我得收回控制權,自行尋找資源,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當我把控制權放在別人手裡時,他便擁有操縱的權力。


經過不斷地覺察自己每一個感受與念頭,理解並接納,最終依據個人需求與價值觀做出選擇,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並承擔選擇的責任,回應外界。


-

這段旅程,將會不斷循環於自我、外界與關係之間。


不論這過程多麼掙扎,請記得,一定要為「自己做選擇」,即使我們並不知道是否做了「正確」的選擇,因為每個選擇有所收穫,必然也有失去。然而,生命的這些痛與傷是一種提醒,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回頭審視,我們是否已經活成我喜歡的生活,活成我喜歡的樣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球引力
2會員
46內容數
來到星球的我們,與不同的心相遇;這些相遇有好有壞,大家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存在與相遇,就是意義
心球引力的其他內容
2025/03/21
最近,我在閱讀關於心智化的理論。簡單來說,心智化是指:能夠了解自己,再進一步理解每個人心智的差異。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很少人能做到(包含我理智斷線的時候)。
Thumbnail
2025/03/21
最近,我在閱讀關於心智化的理論。簡單來說,心智化是指:能夠了解自己,再進一步理解每個人心智的差異。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很少人能做到(包含我理智斷線的時候)。
Thumbnail
2025/03/16
回顧我跟老公的這段感情,我發現我會被他吸引,是因為他身上擁有我所缺乏的特質,像他的自我認同、男子氣概、果斷與直接、疼愛與對我好,這些特質都是我內心所嚮往的,也就是我的需求。當我開始學習自我覺察時,我了解到,原來我需要回頭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並滿足它們。
Thumbnail
2025/03/16
回顧我跟老公的這段感情,我發現我會被他吸引,是因為他身上擁有我所缺乏的特質,像他的自我認同、男子氣概、果斷與直接、疼愛與對我好,這些特質都是我內心所嚮往的,也就是我的需求。當我開始學習自我覺察時,我了解到,原來我需要回頭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並滿足它們。
Thumbnail
2025/03/10
最近我在閱讀《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介紹心理動力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書中詳細介紹嬰兒0到24個月分離與個體化的過程,這階段我們正在學習心智化,所以當心智發展沒有在此階段完成,長大後我們可能會習慣用「非黑即白」的思維看待事情。
Thumbnail
2025/03/10
最近我在閱讀《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介紹心理動力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書中詳細介紹嬰兒0到24個月分離與個體化的過程,這階段我們正在學習心智化,所以當心智發展沒有在此階段完成,長大後我們可能會習慣用「非黑即白」的思維看待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理解生命的本質,提升自己的狀態, 告別不同的頻率,建立安全的界線。 有能量的壯大自己的氣場~ 讓愛真實存在並信任自己~ 主導自己人生設計的路徑! 福生無量🫶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pOzM4BpZl/?igsh=bXhlMXpmZ
Thumbnail
理解生命的本質,提升自己的狀態, 告別不同的頻率,建立安全的界線。 有能量的壯大自己的氣場~ 讓愛真實存在並信任自己~ 主導自己人生設計的路徑! 福生無量🫶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pOzM4BpZl/?igsh=bXhlMXpmZ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當我們懂得接受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我們懂得尊重和理解彼此差異 當我們相信自己的獨特並打破傳統標籤的限制 我們一定也會遇見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懂得接受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我們懂得尊重和理解彼此差異 當我們相信自己的獨特並打破傳統標籤的限制 我們一定也會遇見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能做自己。也希望在關係裡能保有自我,卻從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對方也跟我們一樣想做自己。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尊重。 看似我們在退讓,其實就像老師說的,因為你比對方更早覺醒,就要做那個引導的人。 試圖掌握關係,希望在關係裡能夠盡如己意。 在情感關係裡尋找的問題,最常問的是合不合適,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能做自己。也希望在關係裡能保有自我,卻從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對方也跟我們一樣想做自己。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尊重。 看似我們在退讓,其實就像老師說的,因為你比對方更早覺醒,就要做那個引導的人。 試圖掌握關係,希望在關係裡能夠盡如己意。 在情感關係裡尋找的問題,最常問的是合不合適,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在浑然一体的宇宙里,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所有正面和所有负面的特质。事实上,我们的内在和宇宙万物合一,它们就藏在我们意识的内在折层里。 当我们看见某个服务自我的人——不管是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或是在观看新闻中公共事件进展时看到的,我们对他的价值观是不带批判的,只要我们从自己天生的阴暗面发现相同的价值
Thumbnail
在浑然一体的宇宙里,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所有正面和所有负面的特质。事实上,我们的内在和宇宙万物合一,它们就藏在我们意识的内在折层里。 当我们看见某个服务自我的人——不管是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或是在观看新闻中公共事件进展时看到的,我们对他的价值观是不带批判的,只要我们从自己天生的阴暗面发现相同的价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