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法蘭克(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當中提到「在任何環境中,人都可以選擇面對環境的心態」。Frankl因為曾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內,在如此困難的情境下,他仍然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意識到,Frankl的理念與我之前貼文(*註1)提過「選擇環境的重要性」似乎相牴觸。
心理學中多次提到,個體內在因素(心態)與外部環境都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因此,當遭遇困難時,我們能做的的確就是「改變心態」或「換個環境」。
這讓我開始思考:
1.當面對一個不友善的環境時,到底應該選擇改變心態還是離開環境呢?
2.我該如何知道,什麼時候我該改變心態?什麼時候我該換個環境?
-
我深思後,發現Frankl的觀點主要是針對無法改變環境的情境,例如,被迫當義務兵、突然被診斷重病、養育小孩與負擔房貸的責任等。在這些情況下,選擇調整心態通常是比較適當的做法。
然而,當心態跟環境都可以調整的情況下,我們也許可以先嘗試改變其中一個。例如,我曾提過自己面臨職場中的不適應,一開始我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但長久下來,發現並未帶來太大改善,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許換個環境就成為一個更適當的選擇。
或者,其實心態跟環境也可以同時調整,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不論我們怎麼取捨,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永遠都有「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讓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哪裡、我們可以選擇調整與改變、我們可以選擇尋找資源、我們可以選擇行動。
當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時,就容易被卡住,陷入困境;但其實能真正能帶來自由的,只有我們自己。
*註1:114/3/28 貼文-不要在錯的地方,尋找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