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心態?改變環境?

改變心態?改變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讀到法蘭克(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當中提到「在任何環境中,人都可以選擇面對環境的心態」。Frankl因為曾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內,在如此困難的情境下,他仍然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意識到,Frankl的理念與我之前貼文(*註1)提過「選擇環境的重要性」似乎相牴觸。


心理學中多次提到,個體內在因素(心態)與外部環境都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因此,當遭遇困難時,我們能做的的確就是「改變心態」或「換個環境」。


這讓我開始思考:

1.當面對一個不友善的環境時,到底應該選擇改變心態還是離開環境呢?

2.我該如何知道,什麼時候我該改變心態?什麼時候我該換個環境?


-

我深思後,發現Frankl的觀點主要是針對無法改變環境的情境,例如,被迫當義務兵、突然被診斷重病、養育小孩與負擔房貸的責任等。在這些情況下,選擇調整心態通常是比較適當的做法。


然而,當心態跟環境都可以調整的情況下,我們也許可以先嘗試改變其中一個。例如,我曾提過自己面臨職場中的不適應,一開始我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但長久下來,發現並未帶來太大改善,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許換個環境就成為一個更適當的選擇。


或者,其實心態跟環境也可以同時調整,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不論我們怎麼取捨,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永遠都有「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讓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哪裡、我們可以選擇調整與改變、我們可以選擇尋找資源、我們可以選擇行動。


當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時,就容易被卡住,陷入困境;但其實能真正能帶來自由的,只有我們自己。


*註1:114/3/28 貼文-不要在錯的地方,尋找對的答案

avatar-img
心球引力
2會員
46內容數
來到星球的我們,與不同的心相遇;這些相遇有好有壞,大家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存在與相遇,就是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球引力 的其他內容
前篇貼文提到,外界會不停變動,只有「我」是真實不變的。這讓我聯想到一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我們常常忽略環境對個人狀態的影響,實際上,選擇適合的環境對於個人發展是很重要的事。
最近,我開始意識到,從外界的角度看自己(也就是從外到內),這種看法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舉例來說,不同社會存在各自獨特的習俗與文化,因此人們展現的樣貌各有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的企業價值觀,對員工形象也有不同要求;甚至,身邊的人對我的看法,也根據他們的主觀經驗與投射而有差異。
在之前的貼文(*註1)我提到,當我與朋友聊天時,如果我提出心理學相關觀點,而對方反駁,我會感到失望。當時,我以為自己是渴望被理解。但最近,我忽然探索到一個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當我提供意見,而對方接受時,我會感到自己對他們是「有用的」,這種利用價值讓我相信,他們就不會離開我。
前篇貼文提到,外界會不停變動,只有「我」是真實不變的。這讓我聯想到一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我們常常忽略環境對個人狀態的影響,實際上,選擇適合的環境對於個人發展是很重要的事。
最近,我開始意識到,從外界的角度看自己(也就是從外到內),這種看法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舉例來說,不同社會存在各自獨特的習俗與文化,因此人們展現的樣貌各有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的企業價值觀,對員工形象也有不同要求;甚至,身邊的人對我的看法,也根據他們的主觀經驗與投射而有差異。
在之前的貼文(*註1)我提到,當我與朋友聊天時,如果我提出心理學相關觀點,而對方反駁,我會感到失望。當時,我以為自己是渴望被理解。但最近,我忽然探索到一個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當我提供意見,而對方接受時,我會感到自己對他們是「有用的」,這種利用價值讓我相信,他們就不會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