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avatar-img

小心

1 位追蹤者
avatar-img
2會員
42內容數
來到星球的我們,與不同的心相遇;這些相遇有好有壞,大家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存在與相遇,就是意義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前篇貼文提到,外界會不停變動,只有「我」是真實不變的。這讓我聯想到一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我們常常忽略環境對個人狀態的影響,實際上,選擇適合的環境對於個人發展是很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最近,我開始意識到,從外界的角度看自己(也就是從外到內),這種看法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舉例來說,不同社會存在各自獨特的習俗與文化,因此人們展現的樣貌各有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的企業價值觀,對員工形象也有不同要求;甚至,身邊的人對我的看法,也根據他們的主觀經驗與投射而有差異。
Thumbnail
最近,我在閱讀關於心智化的理論。簡單來說,心智化是指:能夠了解自己,再進一步理解每個人心智的差異。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很少人能做到(包含我理智斷線的時候)。
Thumbnail
在之前的貼文(*註1)我提到,當我與朋友聊天時,如果我提出心理學相關觀點,而對方反駁,我會感到失望。當時,我以為自己是渴望被理解。但最近,我忽然探索到一個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當我提供意見,而對方接受時,我會感到自己對他們是「有用的」,這種利用價值讓我相信,他們就不會離開我。
Thumbnail
回顧我跟老公的這段感情,我發現我會被他吸引,是因為他身上擁有我所缺乏的特質,像他的自我認同、男子氣概、果斷與直接、疼愛與對我好,這些特質都是我內心所嚮往的,也就是我的需求。當我開始學習自我覺察時,我了解到,原來我需要回頭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並滿足它們。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閱讀《心理學概論》,當中提到我們的感覺(Sensation)與知覺(Perception)的差異。簡單來說,「感覺」是指大腦從感官系統中接收到的資訊,包含視覺、聽、觸、嗅覺與味覺;而「知覺」是指當我們接受到感覺刺激後,參雜個人認知,進一步解釋與理解訊息的過程。
Thumbnail
最近我在閱讀《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這本書介紹心理動力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書中詳細介紹嬰兒0到24個月分離與個體化的過程,這階段我們正在學習心智化,所以當心智發展沒有在此階段完成,長大後我們可能會習慣用「非黑即白」的思維看待事情。
Thumbnail
當我走在人滿為患的街道上,將自己放入整個社會,以宏觀的角度看待自己時,常常感到自己如此渺小,生活中的煩惱似乎也顯得微不足道。然而,當我閉上眼睛,把焦點拉回自己內在,感受我的呼吸、覺察情緒時,我又深刻的意識到,自己是真實存在於這世界上。
Thumbnail
前陣子在工作中發生了一件讓我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某天,想說與媽媽分享時,因為有點害怕被指責,於是先告訴她我已經消化過了,只是單純說說而已。媽媽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輕鬆地說:「沒關係啊,這樣也不錯。這件工作一定超麻煩的~」那一刻,我真的覺得被撫慰了,內心很感謝媽媽的支持,也重新體會到被理解的力量。
Thumbnail
我的人生課題之一是:對權威者的恐懼。在職場中,因為我不喜歡忙碌的工作,所以不會特地討好主管或強求表現,明明知道這是自己想要的,但內心仍然常有批評自己的聲音。像是,當主管把任務分給其他同事時,我內心懷疑的聲音會立刻浮現:「你看吧,你這個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別人要丟下你了,他們會把你趕走!」
Thumbnail